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OpenSea 、LooksRare 到 X2Y2 ,从「镰刀」到「革命」

Collect
Share

用户

《自由领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

 

  1. 文章背景简介
  2. OpenSea 发展史
  3. LooksRare 事件始末
  4. X2Y2 破圈者总结 NFT 平台的本质
  5. 总结

1.

背景简介:

勇者终成恶龙

OpenSea 作为 NFT 交易平台巨头,垄断了近 90 % NFT 交易市场份额。但巨头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秉持着“做一个长期的 NFT 交易平台” 的信念一路披荆斩棘,与传统资本团队厮杀,挨过了加密寒冬,终有了如今的辉煌。OpenSea 2022 年 2 月日均交易里基本稳定在 2.5-3 亿美元左右,根据平台 2.5 % 的手续费来计算,日均手续费收益为 600-700 万没有左右,月度收益轻松破亿。诚然 OpenSea 开发团队在其中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加密领域这一大批忠实的 NFT 用户,又何谈当下 OpenSea 的辉煌呢?而 OpenSea 并不在乎这些,用户的贡献能否得到回报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链上赚来的利润去上市并拥抱传统资本。

在发展的路上,OpenSea 已经与 Web 3 所秉持的信念渐行渐远,勇者终在资本面前化身恶龙。

披着“勇者”外衣的恶龙

故事里有恶龙,便会有勇者,于是 LooksRare 横空出世,“100%交易费由 Looks 代币质押者共享”、“巨量空投”、“By NFT people, For NFT people”…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攻势,以及各路大 V 费尽口舌的宣传,让人恍惚间似乎又看到了新一轮勇者斗恶龙的故事,但真的是这样么?

链上数据最终让 LooksRare 露出了马脚,2 月 7 号,一个名为 tradfi guy (@0xShitTrader)的推特用户首先发难,质疑 LooksRare 团队转移近 7300 万美元的目的,和收益来源的合理性。

根据他收集的链上数据显示,号称 100 % 交易费分享给质押者的 LooksRare 不仅提前为项目方和所谓的“战略投资人”(即KOL,共计 69 名)质押了大量代币,并且从 1 月 26 号起就提走了 9169 WETH (约合 2500 万美元),而截止 2 月 7 号共计 23116 枚 WETH (约合 7300 万美元)被提走并直接进入了 Tornado (混币器,通常用于洗钱)。

用户

套现没有问题,保持匿名走 Tornado 也没有问题,但项目方如何能通过仅 10 % 线性释放的代币量便获得平台近 50 % 的收益分成,这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地方,这巨额收益还没有考虑 KOL 投资人的那一部分,这完全变成了一场巨鲸收割散户的游戏,用文字游戏创造了一个「隐形旁氏」,「永续 ICO」。(后文将解释这个过程)

所谓勇者,不过是另一头恶龙。

一个勇者倒下,千千万万个勇者将站起

LooksRare 和 OpenSea 本质上在做同样的事情,即捍卫鲸鱼用户、项目方、资本等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从食利者角度而言,似乎并没有错。但这有悖于 Web3 的初衷,每一个在生态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都应该拥与其付出所匹配的平等机会,尽管这样看起来理想化,但通过有效代币经济学,合理的分配风险敞口,并非是完全不可能之事。

于是第三个勇者 X2Y2 出现在了新手村,该项目以 Fair Launch 、NFT 上架挖矿模式和普惠空投作为出发点。项目方理想化的将其称为一次社会实验,一场关于需求和资本的博弈,至于结果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2.

OpenSea 勇者发家史

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已从事金融领域工作数年的 Devin Finzer 本来计划借 Wificoin 项目在共享宽带领域大干一场,结果 CryptoKitties 的出现却让他阴错阳差的闯入了 NFT 领域。他看到了 NFT 领域未来的潜在发展趋势,并彻底放弃 Wificoin 投身于此,也正是此时 OpenSea 孕育而生。

OpenSea 最开始并非众人所想象的那样含着金汤匙出生,在最初传统资本游戏里, OpenSea 甚至还一度处于劣势,在融资环节,OpenSea 仅艰难的融资 200 万美元,而其竞争对手,Rare Bits 则早一个月就已经完成了 600 万美元融资。原因很简单,因为 Rare Bits 创始团队是上市公司 Zynga 的前员工,传统资本显然更青睐这种曾经成功过的团队。

对手 Rare Bits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资本实力上压过了 OpenSea, 无论是“免佣金”、“返 Gas 费用” 、还是与 Crunchyroll 合作推出漫画角色贴纸项目,都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而 OpenSea 则是收取 1 %的手续费维持生存,并精简开支,专心做好平台应用,并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所谓自助者天助,2018年恰逢「加密寒冬」,Rare Bits 的传统烧钱战略变成了鸩酒,最终项目迅速烧光了融资,销声匿迹。

Finzer 曾公开表示,“我们愿意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不管眼前的增长轨迹如何。我们想为NFT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市场,并希望它能够持续3-4年。”

他的确做到了,而这个理念也伴随着 OpenSea 一路成长为 NFT 领域的巨头。

2021年7月下旬,著名风投 Andreessen Horowitz(a16z)对 OpenSea 进行了深度调研,并领投了 OpenSea 的1亿美元 B 轮融资,当时 OpenSea 估值 15 亿美元。

在a16z宣布投资后的两个月内,OpenSea 交易总量暴增达到64亿美元,同时平台手续费收益也水涨船高。

2021年12月初,OpenSe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Devin Finzer 证实,该公司正在与投资者讨论筹集额外资金的问题,其中包括A16Z、 Founders Fund、Coinbase和Blockchain Capital。据知情人士透露,其计划是以120亿美元估值完成10亿美元融资。

其首席财务官 Brian Roberts表示,OpenSea可能很快就会进行IPO,这意味着该公司的股权可能有史以来首次在证券交易所向公众出售。他说,“当你拥有一家增长如此之快的公司时,不考虑将其上市那就太愚蠢了。”

尽管碍于社区对 IPO 的疯狂抵制, OpenSea 表示将暂停 IPO 计划,但这显然只是缓兵之计, OpenSea 背后投资机构数十亿的资金怎么会如此轻易的向社区妥协呢?

而也是在此时,社区才逐渐从 OpenSea 发币的梦中清醒过来,眼前的勇者,早已随着岁月和资本的侵蚀,变成了恶龙。

3.

LooksRare 事件始末

首先简单介绍下 LooksRare ,NFT 交易平台 LooksRare 自诩为「倚重社区的 NFT 市场」,由匿名团队开发推出,并以对 OpenSea 发动“吸血鬼攻击”为项目的启动助推,一炮而红。

(吸血鬼攻击是一种加密原生现象。该词源自于 SushiSwap 针对 Uniswap 用户,以治理代币和交易手续费为诱饵来发动的一场营销战。最终结果是, Uniswap 在相当短的时间就损失了近 12 亿美元流动性,而这笔巨额流动性,也成功助力 SushiSwap 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期启动计划)

LooksRare 则是以其原生代币 $LOOKS 为卖点,向所有在 6 个月内在 OpenSea 上至少交易 3 ETH 的 NFT 用户发放空投,$LOOKS 代币的空投有九个等级——用户在 OpenSea 上交易的次数越多,可以领取的 $LOOKS 代币的数量就越多。

用户

项目方也以“透明、公开”的方式展示了整个代币分配比例。

用户

团队和早期战略投资人的持有量仅占代币总数的 13.3%。

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公开文档里的透明度, LooksRare 上线当天交易量达3.2亿美元,是OpenSea的两倍。而在后续交易奖励的吸引下,上线后的十多天里,LooksRare交易量始终排在NFT交易所首位。

看到这里, LooksRare 依旧保持着勇者的形象。但在项目真正启动后,问题才逐渐浮出水面。根据机制,LooksRare在最初一个月内,每天奖励 2,866,500 枚 LOOKS 给所有交易用户。

有两个主要获利方式:

  1. $LOOKS 持有者可以质押他们的代币以赚取被动收益。
  2. 购买符合条件的 NFT,可获得 LOOKS 奖励, 即所谓的“交易挖矿” (该系列 NFT 交易量超过 1,000 ETH)

因为团队获取收益的方式非常聪明,它变现的方式并非以出卖 LOOKS 的方式而来,而是以质押 LOOKS 获取交易手续费的方式产生。这是其两个环节延缓许久才在社交媒体上先后“暴雷”的原因。

首先是交易挖矿,

这种奖励机制看似是直接奖励了平台参与者的基本行为——即「交易」,但它并没有触及到作为 NFT 交易平台的核心 ——「商品」。

这种激励模式的逻辑非常像一些内容创作平台以「币」为激励措施,鼓励创者在平台进行创作是一个道理。初衷是好的,但奖励用错了地方。最终的结果是,机制将被滥用,平台用户的基本行为最终会被激励措施扭曲,大量用户参与“薅羊毛”,最终优质用户流逝,投机用户也因无利可图而离开,平台彻底沦为“无人区”。

LooksRare 显然走上了一条死路,交易挖矿的奖励最终逐渐演变成了“刷量”的游戏。尽管在一月末它的交易量始终在 OpenSea 之上,但每日平均用户数仅为 1000-2000 人,而 OpenSea 用户量稳定在 4-5 万人之间。人均交易量的虚高,就是 LooksRare 上虚假繁荣的表象特征。

如果项目方没有办法尽快相处根除这种“毒瘤”的办法,最后将注定被交易挖矿反噬。

而其次就是质押,

尽管项目方公开了整个代币分配,但并没有人明确告知用户他们已经在空投开放前就提前参与了质押,同样的其“战略投资人”也一并参与了提前质押。

在其他用户尚未参与的情况下, team 2%,treasury 1%,private sale 3.3%,均被完全质押在了池子里。这其实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交易费分成和 looks 奖励均被鲸鱼和项目方瓜分。

下图为项目方质押的 2000 万 Looks。以及其 Treasury 质押的 1000 万 Looks 。

用户

而随后就有了上文中所提到的从 1 月 26 号直到 2 月 7 号,项目方通过 Tornado 套现近 7300 万美元的故事。

KOL Cobie 也表达了 LooksRare 的代币经济学类似于一种永续 ICO, 每一个参与者都将新的金字塔地基。

隐形旁氏游戏

的确,看似每个参与者都会受益,但本质上它仍旧是一个旁氏游戏,随着时间流逝,奖励下降,每一个参与者都将花费更长时间才能回本、或者赚取收益。

而早期投资者早就捧着十多倍的 WETH 收益离场,而他们的 Looks 还将继续留在平台上,只要平台能继续运作下去,这些 Looks 就会为他们带来持续收益,所以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卖出意向,因为目前的收益早已覆盖了所有的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参与者的增加,团队和早期战略投资者占据的高比例收益会逐渐被稀释,而此时既得利益者也早已抱着收获满载而归。

于是最终会有人跳出来说,“你看 Looks 最后分配多公平!散户分的越来越多的!”

这句话是讲了一个事实,但又不完全是事实。 每当金字塔新的一层底部完成构建,金字塔尖的比例自然会越来越小,而这层塔底将继续负责扛起整个“宏伟”的建筑

这并不意味着是什么见不得人事情,就算人类社会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隐形旁氏结构。

只是从常识来看, 当人吃得太饱,往往就不会用心做事了

LooksRare 拥有着非常优秀的代币经济学,这一点不得不令人赞叹。但问题出在,项目方把它用在了错误的激励方向,就像是在用一把做工上乘的掘金镐来砍树,最终结果不如人意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4.

破圈者 X2Y2

OpenSea 和 LooksRare 与其说是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关系,不如说镰刀间的新一轮血拼:

  • OpenSea 作为市场领导者并未认真对待社区,并最终选择 IPO 上市而不是社区用户获益。
  • LooksRare 看似打破了这个局面,它的确认真看待了社区,但仅仅是社区中 KOL 和鲸鱼。看似其机制给了社区一条出路,但这条出路是通过分配少量利益给外部而构建了一轮全新的旁氏游戏。它可能能存活非常久,但它并未解决产品需求的痛点。

OpenSea,LooksRare 这种站在既得利益者角度考量的做法,从传统公司发展角度了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也恰恰给了 X2Y2 生存的土壤。

X2Y2 以 OpenSea 挑战者形象出现的,主打公平发售 , NFT 上架即挖矿等概念。

X2Y2 的代币分配模型:

用户

  • 流动性预售占 1.5 %(1000名用户,人均 1.5ETH ,合计1500ETH)
  • 初始流动性提供 1.5 %
  • 团队 10 %
  • 空投 12 %
  • 质押奖励 65 %

与 LooksRare 不同,X2Y2 摒弃了交易挖矿这条路,从而避免了陷入交易挖矿奖励——洗盘刷量——提币砸盘的死循环。X2Y2 最终选择了「代币质押」+「上架即挖矿」 这套打法。

质押模式基本与一般质押相同,头矿收益丰厚(中间 APR 一度暴涨至 12357.5%),后期收益逐步下降。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其“上架即挖矿”的创新。

上架即挖矿

X2Y2 用于与 OpenSea 竞争的核心武器是「上架即挖矿 Listing as Stacking」,当用户将 NFT 在 X2Y2 上架后,便可以根据规则定期获得一定比例的 X2Y2 代币作为奖励,而这个比例如下图所示。

用户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上架的是一个蓝筹 NFT(该系列NFT交易量足够大,市场认可度高), 且价格足够低,你就能获得更高的奖励。

该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锁定了 NFT 交易平台的核心需求 —— 即优质的交易品。(而非 LooksRare 锁定的交易量)

优质的交易品不像单纯的交易量,无法通过“作弊”的手段创造虚假的繁荣。

但 listing 优质藏品首先就需要信任平台,因为昂贵的藏品 listing 面临着后门、合约代码漏洞等诸多风险。

而“上架即挖矿” 就是从初期用利益交换信任的钥匙,而一旦这种信任产生,就能扩散开来。

真正愿意将好产品放在平台上的用户因此得到回报,因为他们对平台的发展产生了正向推动,而这些获得回报的用户,会更愿意将自己的藏品上架到 X2Y2 上,并向周围的人传递这种信任。有了好的 NFT 以及合理的上架价格,自然就会吸引来有效的交易,交易量上升,平台知名度和信誉也将随之上升,从而吸引更多 NFT 玩家来以合理的价格 listing 并产生交易,最终形成一种正反馈飞轮效应,不断推动平台向前发展。

这也是 X2Y2 破 “LooksRare” 怪圈的制胜法宝。

X2Y2 的问题:

诚然,目前 X2Y2 所面的问题也非常多,诸如空投暂停导致的外界质疑,围绕“国`12

而所谓“国产”,一定程度上是人性问题,贴标签这种最无脑、也最无用的思考方式,恰恰就是人们最常用的方式,因为没有人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每一个新生事物,迅速贴上标签,才能最快速度完成逻辑自洽的过程。

但这个标签,对于愿意认真做事的团队,并非完全是一个坏事,当一个被贴上该标签的团队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参与生态建设的用户也能用自己的力量扩散信任的时候,它反而会变成一种助力,一种优势。标签将会逐渐从“国产”变成“国产优秀项目”、“国产良心项目”等等,要知道,当人们一旦改变偏见,最终将迸发出巨大的舆论力量。

新手经历挑战是必然的,但如何能不变初心,并一路坚持,才是新手到勇者转变的关键。

用心做事方能化守为攻。

5.

总结:

让我们先把这些产品放到一边,仔细思考下 NFT 交易平台的本质。

交易离不开四个核心, “多”“快”“好”“省”

  • “多”“好” 在 NFT 交易平台上就代表着是否已上架足够多的优质 NFT 系列,且价格合理
  • “快”就是平台本身是否足够好用
  • “省”即费率要低,交摩擦损耗少。(相较于前两者,优先度其实并不高,合理范围即可。)

NFT 交易本身和二手交易市场非常类似,他们有如下几个共同点:

  • 买方卖方界限模糊,全都是对应交易产品的消费者。
  • 交易需求相似,都期望市场上有足够多且优质的产品,足够合理的价格。
  • 需要信任平台作为中间商运作。
  • 希望交易费率,磨损能尽可能低。

NFT 与二手交易不同之处就是 NFT 不存在磨损问题,所见即所得。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回头看下三个平台:

  • OpenSea:早期 OpenSea 把握住了“多”“好”两个市场命门。围绕产品本身进行打磨的长期主义。在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蓝海市场中,一个好用的平台,自然会吸引优质的产品和交易者,从而产生上文所描述的飞轮效应。 OpenSea 最终能成长为一个巨头,并且现如今地位异常稳固,也正是得益于它无可撼动的藏品种类,几乎市面上讨论的每一种 NFT 都能在 OpenSea 上找到,且通常来说,价格合理。
  • LooksRare:在OpenSea不是那么重视的“省”和“快”两个点上做出了努力,以期打破 OpenSea 的垄断局面。现在看来,成效斐然。但这种效率一定程度上是以信任为代价,官方在通过 WETH 套现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多”和“好”两个发展路径上创造了天然的阻碍。
  • X2Y2:核心理念试图通过良好的激励模型,从而在“多”“好”两个层面上尽可能的快速赶上 OpenSea。以“省”为辅,并通过小体量的优势,在后期迅速优化“快”上的痛点,

目前来看,X2Y2 显然抓住了 NFT 交易平台发展的核心,即产品,没有好的产品,像 LooksRare 这样纯靠刷量的游戏,最终无论早期用户基础多么庞大,市场营销多么火热,最后都只会是昙花一现,因为这些所谓的“交易”并没有给平台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在这一点 X2Y2 非常像早期的 OpenSea , 其长期主义和打磨产品的耐心注定了围绕 NFT 交易而生的它,最终会被市场反哺,这是一个增量的过程。

X2Y2 也在讲述一个增量的叙事,贡献前期的利益,用于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平台生态里,优质的 NFT + 合理的价格,惠及的将是更多的用户。平台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仅以手续费维持生存,将更多的营养输送到平台发展所需要的地方。

但没人就能笃定,好的初衷,有经验的技术团队、优秀的经济模型,就一定能带来成功,它们只是增加了项目存活下来的概率而已。

但无论未来如何,关注并了解更多像 X2Y2 这样的项目终归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也将持续跟进和报道。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