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来源:Unchained
整理:BitpushNews
嘉宾:
Peter Hans:Hack VC合伙人兼全球业务发展总监
Jon Charbonneau:DBA 联合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
主持人:Laura Shin
关于DATs:潮流还是昙花一现?
Laura :大家都在说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的热潮可能要结束了,但我们仍然看到不少新项目,比如 Sharps Technology 宣布将筹集 4 亿美元打造SolanaDAT。你们怎么看?
Peter :在我开始之前先声明一下: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就目前来看,DAT 周期还没结束,新的产品还在推出。但这并非加密独有的现象。传统金融市场中,凡是能赚钱的结构化工具都会被不断复制。从抵押贷款证券到今天的数字资产信托,逻辑类似。
Solana 作为继 BTC、ETH 之后的第三大资产,推出 DAT 是顺理成章。但问题在于,投资者其实已经有现货、期货、ETF 等替代方案,不一定非要这种工具。长期来看,底层金融基础设施会逐渐链上化,所以这些 DAT 的最终目标未必清晰,这本身就是风险。但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家愿意发行。
Jon :我原以为离开银行业后就不会再研究这类复杂的金融工程,结果最近又被迫关注。虽然我们没投资,但它们确实推动了市场资金流动,所以必须了解。
整体上我觉得大多数 DAT 是「圈钱」的方式:把资产装进一个盒子里,以溢价卖出去。但这种泡沫正在消退,新发行变得困难,市场接受度下降。中期来看,它们的确有 监管套利 的作用。比如很多资产没有 ETF,如果投资者想要敞口,只能通过这些工具。特别是像 ETH、SOL 这样的 PoS 资产,如果 ETF 不能参与质押,那么 DAT 就有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帮投资者赚收益。
从某种意义上,DAT 更像资产管理人:投资者把资金交给它,期待通过质押或 DeFi 获得风险调整后的回报,而 ETF 目前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如果管理人靠谱,DAT 在现阶段仍有意义。
Laura :有人指出,部分 Solana DAT 其实包含了 FTX 出售的锁定资产,几乎没折扣地被贡献进去,换取 DAT 股票,从而让持有者提前退出。这是真的吗?
John :不能一概而论。更有信誉的 DAT 会以现金为主,并且设计合理的收益策略。但确实有一些 DAT 把锁定资产放进去,比如 FTX 资产的 SOL。
这既是风险,也是机会。锁定资产理论上应该折价,比如市场价打 7~8 折,否则对投资者不公平。未来 DAT 如果能以合理折扣交易,反而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投资方式,同时也能减少二级市场的抛压。
Peter:DAT 长期能否存续,关键在于 能否维持溢价交易。如果 DAT 股票始终高于 NAV,它们可以不断融资并买入更多现货,形成正循环;但一旦跌破 NAV,每次融资都会稀释账面价值,陷入恶性循环。
ETH 的叙事翻转,SOL 会是下一个吗?
Laura :我们看到以太坊的受欢迎程度突然回升。ETH ETF 的流入量甚至超过了比特币 ETF。为什么?
Jon :这其实是个典型的「动量交易」。ETH 在前一阶段被低估,如今又有稳定币、Circle 等叙事加持,成为资金追逐的热点。TradFi 投资者看到了稳定币在以太坊上的占比,这是一张很容易理解的增长饼图。等 ETH 完成这波行情后,Solana 很可能会复制同样的逻辑:更快、更便宜,下一波叙事就会转向它。
Peter :金融市场是叙事驱动的。ETH 的故事在短时间内从「恐龙、要死掉」变成了「全球结算层」。传统投资者无法像分析股票那样分析比特币,但 ETH 至少能提供一个「收入、费用和估值」的框架。这就是为什么叙事切换得如此之快。
稳定币专用链:必要还是重复建设?
Laura :我们看到Stripe推出 Tempo,Circle推 Arc,Tether推 Stable,还有Bitfinex支持的 Plasma。为什么需要稳定币专用链?
Peter :简单说,既然是美元转账,我就希望用美元支付「手续费」,而不是 ETH 或 TRX。从逻辑上这是合理的。但真正的关键还是分发能力。比如 Stripe 拥有庞大的商户网络,如果他们决定用自家链作为后端,就可能迅速建立规模优势。
Jon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稳定币链其实就是 EVM 链,技术差异不大。Arc 可能利用 Circle 的身份在法币出入金上做得更顺畅;而 Stripe 的 Tempo 更有意思,因为它真正掌握终端用户分发能力。除此之外,隐私也是一个潜在差异点。传统企业和用户不可能接受所有资金流向完全公开的链,因此谁能在隐私与合规间找到平衡,谁就可能胜出。
HyperliquidvsBinance:DeFi 的真正挑战者?
Laura :Hyperliquid 在 7 月的交易量达到3308 亿美元,首次超过Robinhood。Jon,你甚至称它为「第一个真正能与中心化交易所竞争的 DeFi 平台」。为什么?
Jon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喊「我们要干掉 Binance」,但那更像是个 meme。直到 Hyperliquid 出现,我才觉得这真的可能发生。他们在永续合约(perps)和预上线市场中持续领先,Pump、World Liberty、Plasma等代币的主要价格发现都发生在 Hyperliquid,而不是别的交易所。
更令人惊讶的是,Hyperliquid 甚至在现货市场上短暂超过了Coinbase和Bybit。一位巨鲸通过桥接,直接在平台上完成了数十亿美元 BTC 与 ETH 的互换,这说明它已经具备了承载大额交易的深度和稳定性。
但更革命性的,是 permissionless listing 的潜力。如果 Hyperliquid 聚合了足够多的流动性和用户,项目方将不再需要忍受 Binance 的「苛刻条件」才能上线。过去很多团队都抱怨,CEX 的上市往往意味着被迫交出大笔代币,或接受高昂的隐性成本。这种「盘剥」让初创项目处于弱势。而 Hyperliquid 的模式则是完全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上线合约或现货交易对,不需要通过中心化的审核。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结构,给项目方更多自主权。Jon 认为,这是 DeFi 首次真正有机会「解放项目方」,摆脱中心化交易所的卡脖子。
Peter:我完全同意。这不仅是一个好产品,也是对行业的健康补充。竞争带来活力。Hyperliquid 的代币经济学设计合理:手续费回购、质押激励,让 HYPE 代币具备可见的价值支撑。Binance 当年也是通过类似的模式成功的。现在,Hyperliquid 正在复制这种逻辑,但更贴近 Web3 精神。
在 Peter 看来,这意味着 Hyperliquid 已经不再只是「另一个 DEX」,而是一个能直接挑战 Binance 上币垄断地位的竞争者。
无 KYC 模式:护城河还是监管隐患?
Laura :Hyperliquid 没有 KYC,这会成为竞争优势吗?
Jon :这要看未来监管如何落地。真正去中心化的系统可能无法、也不需要做 KYC,这反而是一种护城河。就像以太坊不会要求你提交身份证来转 ETH 一样,Hyperliquid 也可能因为「不可强制 KYC」而具备制度性优势。但同时,如果你是 SEC 监管下的机构投资者,违规交易的责任依然会落在你自己身上,而不是协议。
四年周期已死?
Laura :最后一个问题——加密市场的「比特币减半四年周期」还存在吗?
Peter :在我看来,周期逻辑越来越被流动性、叙事和监管事件取代。加密市场不再只是简单的「减半牛市—熊市循环」,而是多维度的资金流动和结构性产品驱动。
Jon :对,现在的波动更多来自政策、宏观流动性、以及像 DATs、Hyperliquid 这样的新叙事工具。四年周期的确定性正在消失。
总结
两位 VC 对加密市场的判断如下:
- DATs仍是金融工程的产物,但价值在于短期的监管套利;
- 以太坊与 Solana叙事交替,稳定币是新增长点;
- Hyperliquid不再只是「另一个 DEX」,而是第一个真正挑战 Binance 的去中心化竞争者;
- 四年周期的神话已被新的资本逻辑和产品创新逐渐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