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IPO 风险凸显:合规优势乏力,财务与竞争劣势拖累投资价值?
作者: Lyv;Bruce Shen;Felix Xu ,Fintech前哨
由 Winklevoss 兄弟创办、主打合规安全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Gemini,于近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代码:GEMI),成为继 Coinbase、Bullish 之后全美第三家上市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募集约资金约 4.25 亿美元,市场反响较为热烈。上市首日,GEMI 股价一度飙涨 45%,最终收涨逾 14%,市值达到 38 亿美元。
Gemini 曾以“合规优先”立足,如今却站在尖锐现实面前: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 2.825 亿美元、经营现金流长期为负,拟募资上限约 3.17 亿美元的 IPO 更像一场 “偿债优先”的防御战 。尽管其产品矩阵横跨现货/机构托管、境外永续合约、GUSD 稳定币、信用卡与 Nifty Gateway,但在交易量、月活交易用户与平台资产等关键指标上,仍被 Coinbase、Robinhood 等拉开身位,“合规”已从 溢价标签退化为行业门槛 。本文以产品与财务双线拆解 S-1 关键信息,给出对 Gemini 竞争力与投资性价比的冷静评估,帮助判断这只“合规交易所”是否值得配置。
Gemini 作为一家主打合规的美国在岸加密交易所,其产品与收入引擎呈现“多线并行”的格局。 现货与机构服务方面,零售端提供 Exchange App 与 ActiveTrader,机构端则是 Gemini Prime 与托管(多签、离线冷存、合规审计),核心收入来自交易费与托管费 。
零售定价上,Gemini App(“Gemini 模式”)在 Instant/Recurring 下单时收取 1.49% 交易费 + 1.00% 便利费(便利费随滑点浮动,上限 2%);Limit 限价单为 1.49% 交易费且无便利费。ActiveTrader 采用做市/吃单阶梯:30 日成交额 < $10k 时 maker 0.20% / taker 0.40%,$1m 档降至 0.05% / 0.15%,$100m 档为 0.00% / 0.04%,$250m 档 0.00% / 0.03%。机构与托管方面,Gemini Custody® 收费为年化 0.40% 或 $30/月/单资产(二者取高),行政提款费 $125;标注“无最低规模”(前提能覆盖最低月费)。
合规与安全卖点包括冷存、多方控制与角色治理、ISO 27001 与 SOC 2 Type 2 认证,并披露热/冷保险额度(热钱包 $25M、冷存 $100M,合计 $125M)。机构交易堆栈整合了 Prime / eOTC / Exchange,服务对冲基金、家办与金融机构,eOTC 支持延迟净结算与授信。
从收入结构看,零售方面以固定费率(App)+ 阶梯费率(ActiveTrader)为主;机构业务则是以高体量、低费率传统打法,拉低整体 take-rate,交易费仍为主要收入、约占 2/3;托管按管理费与提款费计费,“即时从冷存交易”等能力增强机构粘性。整体关键点在于:机构侧的安全/合规与冷存能力(包含保险)形成差异化,同时高阶梯量级(≥$100m)maker 0 / taker 0.04% 对大客户具备价格吸引力,但也会稀释平均费率。
衍生品部分,由在美国境外运营的 Gemini Foundation 承接 ,定位为提升交易深度与费率收入的关键抓手,但对合规边界与风控提出更高要求。产品形态为非美国地区的线性永续(运营实体 Gemini Artemis Pte. Ltd.),合约以 GUSD 计价与结算,配有资金费与强平/保险基金机制(强平成交收费率 0.5%,资金费按小时计算);媒体报道其上线初期提供最高 100x 杠杆。费率方面,官方 Derivatives Fee Schedule 采用 maker/taker 阶梯,并对大额做市设置负费/零费上限。合规扩张上,2025-05-09 获得 MFSA 颁发的 MiFID II 投资服务牌照,计划在 EU/EEA 启动受监管的衍生品(含永续);2025-08-20 再获 MiCA 牌照,覆盖 30 个欧洲国家,为衍生品与结构化产品进一步铺路。其收入主要来自 maker/taker 交易费、0.5% 强平费与提现/资金相关运营费;资金费本质为多空之间的双边结算,平台不必然将其计作收入。综合判断,“MiFID II + MiCA”双证路径显著降低了合规不确定性,有助于在欧洲导入高净值与机构流动性,但最终规模化仍取决于流动性引入、风险管理与清算体系的稳健运营。
支付与信用卡业务, 由 Gemini 与 WebBank、Mastercard 合作推进。依据 2025-02 的卡协议文档,信用卡无年费,APR 随信用资质与 基准利率 分档,奖励以加密资产即时入账;Gemini 表示美国 50 州居民均可申请(受条款限制)。营销侧曾推出 XRP 主题版页面。激励方面,持卡人在 Gemini 上提供的多种加密货币中任选其一,合规消费可获得最高 40% 的返还;并提供餐饮最高 3%、杂货 2%、其他 1% 的返还,奖励自动存入持卡人的 Gemini 账户。收入结构遵循行业常态:息差/年费/罚息/各类费用叠加 interchange 分润;在 Gemini 体系下由 WebBank 作为发行方,具体分润比例未对外披露。此业务的战略价值在于拓展日常支付触点、强化品牌渗透,主题版活动利于获客与活跃。
NFT 方面,Gemini 于 2019-11 并购 Nifty Gateway ,并自 2024 年起将其转型为 Nifty Gateway Studio( NGS ),从交易平台更侧重品牌与创作者的合作与发行制作,近年多次官宣与艺术项目的合作,形成与主业互补的内容与生态触点。总体来看,Gemini 正通过“现货/机构+衍生品+稳定币+支付卡+NFT”的多元矩阵,打通交易、托管、清算与合规闭环,在费率结构、机构粘性与品牌触点上同时发力,以期在合规红利与产品纵深共同作用下提升长期收入韧性。
Gemini 在合规现货交易所的版图中处于 “头部阵营但非第一梯队” 。根据 Kaiko 的综合排名,2025 年春季其现货份额一度由约 1% 升至 2%,呈现“进两步退一步”的弹性特征,阶段性抬升后又回吐部分增量,整体体现出在合规赛道中的上升动能与波动并存。
横向对比来看, Coinbase 仍是美股龙头 ,零售与机构一体化运营优势明显,且与期权等衍生业务的协同带来更强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Kraken 作为美国老牌合规交易所,在欧盟市场深耕已久,区域布局更为稳固。零售入口层面,Robinhood 收购 Bitstamp(2024 年宣布、2025 年完成交割)后,补齐了其机构与全球化能力版图,也进一步加剧了对美国合规市场零售端入口的竞争压力。
一级市场层面,Bullish 于 2025 年成功上市,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合规交易所”资产的风险偏好与估值参考,对 Gemini 未来潜在的发行窗口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此格局下,我们的观点是,Gemini 的市场份额与排名非第一梯队,交易所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区分度非常低,虽然主打“合规”但相比其他美国的竞争对手,但是规模太小没有足够的edge。
从用户口碑与产品覆盖面看,Gemini 的上架与可用地区处于主流合规平台阵列:当前支持 70+ 加密资产,服务覆盖 60+ 国家(来源:S-1/路透转述)。在应用评分上,第三方测评汇总显示 App Store 评分 4.8/5、 Google Play 评分 4.3/5,移动端体验与稳定性整体表现良好;但在 Trustpilot 上口碑分化明显,负面反馈多集中于风控触发与客服响应等环节,显示其合规模块下的用户沟通与流程体验仍有优化空间。
就产品丰富度而言,Gemini 的产品线“宽而全”:既有面向机构的托管与交易堆栈,也在衍生品、信用卡、稳定币与 NFT 生态等方向同步布局,形成较完整的业务矩阵。然而,在深度与活跃度层面(如订单簿厚度、机构做市覆盖度),与一线平台仍存在可见差距——这不仅影响费率的议价能力,也直接关联到单位经济性。鉴于 S-1 目前对关键经营指标披露的细分尚不充分,后续仍需持续跟进其流动性引入、机构合作与费用结构的改善进展。
Gemini 成立于 2014 年,由 Cameron 与 Tyler Winklevoss 在纽约创办,主体为 Gemini Trust Company, LLC。 2015 年 10 月 5 日,纽约金融服务署(NYDFS)依据《纽约银行法》向其授予有限目的信托公司(Limited Purpose Trust)牌照,由此确立了“安全/合规为先”的基础路径。合规与审计方面,Gemini 在 2018 年完成由 Deloitte 执行的 SOC 2 Type 1 ,并在 2021 年 1 月 19 日同时通过 SOC 1 Type 2 与 SOC 2 Type 2 (覆盖交易所与 Gemini Custody),早期便以“合规模板”的心智定位拉开与同业的差异。
在关联方与业务合作上,公司通过与 WCF 共同持有的实体(如 Elysian、Salient、WCM)签订服务协议,获取设备租赁、云服务、数据中心与管理咨询等关键运营支撑;面向 C 端与支付生态,则与多方深度合作:一是与 Ripple 的业务联动,将 Ripple USD(RLUSD)扩展为平台所有现货交易对的基础货币,并联合推出 XRP 奖励信用卡;二是与 WebBank 合作,由其作为发行银行推出 XRP 联名信用卡,在合规框架下扩展加密支付应用场景与获客触点。
Gemini 财务状况堪忧,巨额净亏损很大程度上由非现金或高波动性项目驱动,如关联方可转债的公允价值调整、借款利息以及持有的加密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公司长期依靠创始人两兄弟的基金外部输血,IPO 融资目的是为了优先偿还第三方债务,但 4 亿美金融资额度仍然无法全额覆盖公司所有债务,且公司运营现金流平均每年流出 1-2 亿,IPO 融得资金仅可支持公司 2 年运营。
Gemini自身运营状况分析
与同业运营数据对比
总结
总而言之,Gemini 虽有增长,但在市场份额、用户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仍有显著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体现在市场份额上,而是其 差异化的合规战略。
尽管 Gemini 在合规道路上先行一步,并努力构建了“现货+衍生品+稳定币+支付”的多元化产品矩阵,但深入剖析其财务状况、运营数据和竞争格局后可以发现,其投资价值在合规加密交易所这一垂直赛道中几乎处于垫底位置。
1. 差异化优势减弱: 其“合规”标签,在 Coinbase、Kraken 等同样获得监管许可的巨头面前,已无法构成足够宽的护城河。交易所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度极低,Gemini 过小的规模使其难以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其“合规”卖点并未能转化为持续的市场份额领先或盈利能力。
2. 财务状况严峻 :持续且不断扩大的巨额亏损、常年为负的经营现金流,以及对创始人基金“输血”的严重依赖,都揭示了其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脆弱。此次 IPO 的主要目的被明确指向偿还第三方债务,这更像是一次为了勉力维持运营的“续命”之举,而非驱动未来增长的战略扩张。其融资金额仅能支撑公司约两年的现金消耗,盈利路径依然遥远且不明朗。
3. 运营数据差距显著: 从运营数据上看,Gemini 与赛道领袖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无论在交易量、月度交易用户、平台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Gemini 均被 Coinbase、Robinhood 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差距悬殊。随着 Robinhood 收购 Bitstamp,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留给 Gemini 等第二梯队玩家的生存空间正被持续挤压。
因此,对于寻求投资合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投资者而言,Gemini 并非理想标的。 将资本配置给如 Coinbase、Kraken,以及 Robinhood 等市场份额稳固、商业模式更具韧性且已展现出盈利能力的赛道领袖,无疑是更为审慎和明智的选择。

Binance Coin and Litecoin Rally as BullZilla Presale Booms: The Best Cryptos to Buy Today for Massive 2025 Growth
BullZilla’s explosive presale and the steady growth of Binance Coin and Litecoin make them the best ...

Bitcoin Bulls Still in the Game as Rising Wedge Pattern Indicates Bullish Outlook Intact
Despite the sudden downturn, the leading crypto asset, Bitcoin $BTC is showing a rising wedge patter...

$MIRA, $WLD, and $COAI Lead AI Tokens Based on Weekly Trading Volume
$MIRA, $WLD, and $COAI dominate weekly AI token trading volumes that shows rising investor moment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