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Total Market Cap:
0%
Fear & Greed Index:
0%
Spot --
Exchanges --
ETH Gas :--
EN
USD
APP

Web3 裡的大學生們,活成什麼樣子?

Favorite
Share

00 後正在湧入這片藍海。
(前情提要: KOL:我如何通過預測市場套利賺到 10 萬美元 )
(背景補充: 比特幣震盪突破大的要來了?各機構和 KOL 如何看待後市

本文目錄

 

合約到 MEME,從交易所到鏈上,新一代大學生們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跳入加密領域。在職業選擇上,他們不再迷戀傳統網際網路大廠的穩定路徑,而將加密領域視為一場實現個體價值躍遷的「數位藍海」。在這場浪潮中,年輕人既是技術探索者,也是文化解讀者,更是經濟模式的實驗者。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蜂擁而至,如何在加密找到合適的入場姿勢成為了許多大學生所思考的問題。而筆者在運營高校協會時,每學期有大量的活動(俗稱「跑會」)參與,一次在會議之後,我收到學弟的以下靈魂拷問,這位學弟的困惑並非個例,而他的問題也代表了大部分初學者對加密領域所產生的迷惘感:

Web3 對於大學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們只是趕上那些時髦的活動,亦或是參與了一個不受監管的電子賭場?我帶著這些疑問,和幾位大學生進行了交流,在他們的故事裡,我找到了「祛魅」後的 Web3 真相。

Max:從 K 線中尋找意義

4 月的一個週末,Max 和他的鏈協夥伴選擇在一個海邊客棧團建,而在人群喧鬧之外,他選擇與幾位學長徹夜長談。作為深圳大學金融科技專業的大二學生,Max 自踏入校門那一刻起,便一頭扎進了學校鏈協裡。深圳得天獨厚的優勢讓許多人集聚一堂,而 Max 也成為了協會內組織活動的骨幹。第二天有一場專案方的活動需要在深大舉行,從社群分發、活動宣傳到場地組織,他緊鑼密鼓的安排著事宜。海灘映照的月光襯托著客廳裡的三言兩語和 Max 的忙碌。

Max 出生於廣東潮汕地區,當地的「闖蕩」氛圍讓他自幼耳濡目染。父親在 Max 幼時便帶他去比特幣礦場參觀,並在他高中畢業後與他介紹加密市場。耳濡目染之下,Max 對區塊鏈等概念也充滿好奇。隨著美國加密合規 ETF 逐漸落地,他也看到了市場的潛在機會。

在大學裡,作為一個純粹的小白,他嘗試了所有可能想到的賽道,從擼毛、二級、甚至技術方向…. 但效果似乎不盡人意。「都沒有收穫到任何正回饋,得到的都是負回饋,越做越沮喪。看到網上很多人都在這些事上拿到了結果,對比形成的落差感很不好受」。

轉機出現在一個平常的午後。2024 年 10 月 25 日,由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創作的膠帶 + 香蕉系列作品「Comedians」的香蕉將被蘇富比重新拍賣之際,以其為標的 Meme BAN 從一眾 AI 主題中殺出重圍,上線 24 小時之內市值飆升至 2000 萬美元。「當時從 X 上發現了這個機會便義無反顧的衝進去了」而這也促使 Max 接觸到了鏈上的 MEME 交易,並第一次拿到了十幾倍的盈利。

琳琅滿目的代幣令他感到了一種從未擁有過的新奇感和衝動,並促使他毅然決然的做一名「P 小將」。「炒了 MEME 以後,發現 MEME 才是我的擊球區。」在談笑間,他攤開了電腦,看著螢幕上躍動的 K 線,平靜的點選買入賣出。「一次性可以看很多個代幣,很考驗你的注意力」

從鏈上到鏈下,Max 不斷結識了鏈上的 DEGEN 夥伴,並建立起了自己的影響力網路。「對我來說,我的優勢在於網感,而 MEME 賽道正好需要有網感的人,和我的優勢不謀而合。」現在,他在 X 上已擁有逾 6900 粉絲,並在多個代幣上獲得了一定成果。「炒 MEME 這件事,我一直是樂在其中」

Max 正在為同學們講解

作為涉水多個賽道的玩家,Max 認為現在加密領域對於大學生而言仍然是一片藍海:「相較於傳統,加密給的機會多很多,傳統的位置已經被很多老錢站住了,價值誤判和低估的機會少很多,對於加密,行業尚未成熟,並且處於強上升趨勢中,價值誤判和低估的機會很多。機會也只有在新興行業會更多。所以我一直覺得入行加密是個正確的選擇。」

有關加密領域內的學歷問題,Bitget CEO Gracy Chen 在 X 上表示「這個行業不迷信學歷,我們迷信能力。最終贏家,都是能夠把認知差轉化為執行力的狠人。」而 Max 認為學歷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成為了某些人的負累。「有時候學歷對於一個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正是恰恰因為你學歷很高,所以你會眼高手低,如果一定要做一些光鮮亮麗的事情,那就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

HAO:從交易員走向「BUIDLER」

4 月初的香港人頭攢動,HAO 第一次選擇跟隨團隊一同來「跑會」。作為某基礎設施專案方的大使,HAO 在香港的行程滿滿當當,三四場 Side Event 裡他協助團隊介紹專案和整理物料,從活動策劃的最初構想,到落地執行的每一個細節,都讓他感受到了價值感。行走在中環的高樓間,HAO 感覺自己「產生了一點歸屬感」。

HAO 在 BUIDL 2025 專案方展位

HAO 自幼便在家庭環境的成長和薰陶對商業和金融領域濃厚,在高中時的他曾經常看金融紀錄片,有一次甚至選擇逃掉晚自習在圖書館裡看《大賣空》,並由此逐漸立志進入金融科技行業。閒暇之餘,他也逐漸接觸到了二級交易,「感覺很有意思」。在考入深圳大學後,他也迅速加入了學校的鏈協。進入協會之前,他曾以為「幣圈一天,人間一年」這句在圈子裡廣為流傳的話只是誇張的形容,可真正置身其中,他才真正被這個行業的獨特節奏深深震撼。

一次偶然的契機,在鏈協學長的熱心內推下,HAO 成為了某個專案方的校園大使。每週,他都會和團隊裡的前輩們圍坐在 Zoom 會議室裡,激烈討論專案的發展方向和活動的創意方案。在社媒運營上,他也一直思考著用新穎的內容和互動形式來提高社群的活躍度。從交易員到專案方的思維轉換讓他略感混亂,但他仍然堅定走向了自己的選擇。「加密是時代趨勢,外部資金都瘋狂地往裡湧。不想錯過這波浪潮,對個人來說,機會還是很多。」

3 天的行程後,HAO 從香港回到了學校的宿舍,在那裡他的舍友正在準備科研組會的事情,這一瞬間讓他產生了某種割裂感。「感覺自己選擇了一種不同的道路」在當下的就業環境中,他仍然選擇走入加密,因為「在保證學業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加密,不僅能認識到很多優秀的人,還能在目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為自己開闢出一條另外的道路。」

維港的晚風吹拂著 HAO 的面龐,今年的經歷讓他感受到,自己已然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一部分。

HAO 與朋友在香港「跑會」

Andy:深入「投研」深水區

2023 年,香港大學生區塊鏈社群(0xU)在多個本地高校舉辦了一系列的課程,彼時 Andy 正作為一名市場行銷專業的大學生,對區塊鏈的概念完全不瞭解。被同伴引薦入社群後,他感覺在校園裡所接觸到的知識體系與加密領域的複雜生態有著巨大的跨度,這讓他對加密領域的興趣開始初有萌芽。

「一開始感覺很新鮮,感覺每天都接觸不一樣的東西,就像第一次接觸某部電影。」在加密浪潮裡,他的感受「時而枯燥,時而興奮。」「枯燥的點在於很多東西都是重複的遊戲,興奮在於看到了某些創新。」

在當時,DeFi 套娃機制在市場上討論較多,Andy 從中嗅到了認知差異所帶來的「套利空間」 :「DeFi 不一定是樂高,但代幣經濟學或者說這個機制設計的有一些複雜性,然後你需要一些認知,才能夠去把那個最高的一個回報的那個方式去想出來。」從這樣的套利經歷中,Andy 意識到在加密領域內認知差異需要大量的實踐進行彌補。

在那之後,Andy 經歷了一段四處奔波實習的時光,從最初對加密行業各種專案模式的一知半解,到逐漸能夠熟練地應對各類工作任務,他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飛速提升。終於,憑藉著自身紮實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實習經驗,Andy 成功通過朋友引進進入了頂級風險投資(VC)機構工作,開啟了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同時,隨著微博等中文平臺對加密領域內容的管控提升,X 上的加密 KOL 正在日漸興起,彼時 Andy 作為一個 i 人「不太喜歡去發表觀點」,直到看到殺破狼在 X 上釋出資料分析相關內容,加上受到前輩鼓舞,促使他在本職工作之外積極運營推特「我本職工作就有很多資料分析,去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相對比較簡單一些,所以做資料為導向的 X 運營對我來講是一個舒適區」在畢業一年後,Andy 也逐漸獲得了很多行業前輩的認可。

這些年來,Andy 對大學生入行最大的感悟是「大學生入行要有人帶,最好是自己的師兄弟 / 朋友,至少被騙的概率比外人小。」在他看來,加密領域魚龍混雜,有熟悉的人引領,不僅能少走許多彎路,還能避免陷入一些潛在的陷阱。「不要怕去體驗,不體驗的話很多東西都不知道具體情況。」

和正在與加密領域產生交集的大學生一樣,畢業一年後的 Andy 也正在褪去屬於大學生的懵懂,擁抱屬於自己的加密光輝。

 

?相關報導?

果殼專文》簡評Steaker案:收受純U投資,為何是台灣幣圈最重要判決?

Becker Ventures聯合多家機構,於TOKEN2049期間舉辦投資者高峰會“VC Horizo​​​​n @ Dubai”

台灣迎大加密投資時代?銀行公會將建議金管會:將外國虛擬資產 ETF 納入信託投資範圍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copyrigh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s views and position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content o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www.mytokencap.com)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