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说对话Bybit:详解15亿美金被盗原因、救援进展及未来安排
原文编辑:吴说区块链
本次 Space 围绕 Bybit 近期遭遇的加密货币领域历史上最大规模黑客攻击事件、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金额的盗窃案展开,吴说 Colin 对话 Bybit 高管 Shunyet Jan 和 CEO Ben Zhou 介绍了事件发生及之后救援的细节。事件涉及价值约 15 亿美元的以太坊被盗,疑似朝鲜黑客组织 Lazarus Group 所为。Bybit 通过优先开放散户提币、分级限制机构客户、并借助 Bitget 等交易所及 OTC 服务商的流动性支持,在 12 小时内恢复了全面提币功能,目前流动性问题已解决。然而,被盗资金追回可能性极低,公司正联合安全团队调查漏洞根源,涉及多签冷钱包供应商 Safe 的技术问题或潜在内部失误。此外,Bybit 强调将通过提升安全措施、优化风控流程及透明化沟通重建用户信任,同时坦言此次事件暴露了内部流程与危机管理的不足,未来将进行全面复盘与改进。
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请收听完整的播客:
小宇宙 | YouTube
被盗 70% 以太坊现货库存,已通过借贷等方式解除流动性危机
Colin: 詹老师,大家最关心的一个情况是,目前 Bybit 的情况怎么样?对于你们而言,目前的流动性已经彻底完善了吗?还是说仍然存在一些流动性的缺口?
Shunyet: 好的,我们当时被盗的只是我们的以太坊现货库存,大约占 70% 左右。因为很多客户在那段时间有需求,我们暂停了不少操作,根据客户级别分批允许提币。所以当时散户基本都能正常提币,只是以太坊无法提取。那段时间我们的库存确实不足,客户提不出来。为此,我们要感谢 Grace,以及 Bitget、抹茶等交易所,还有一些做市商,他们一起帮我们把库存逐步补齐。有些是通过借贷,有些是直接交换,但主要还是依靠桥接模式。后来,我们满足了所有客户的提币需求,大约 12 小时后全面开放,连机构客户也能提币。现在,我们的现货流动性已经没有问题了。
Colin: 对,所以你们一开始的策略是优先开放散户提币,同时与机构客户进行沟通,是这样吧?不过现在已经完全开放了,对吗?
Shunyet: 是的,现在已经完全开放了。
Colin: 那么主要的流动性缺口是集中在以太坊上,对吧?除了 Bitget 和抹茶以外,还有哪些机构为你们提供了帮助?
Shunyet: 我不太确定是否方便公开具体名称,但大家熟知的那些大型 OTC 做市商基本都参与了支持我们。
Colin: 刚才 Grace(Bitget CEO)提到,Bitget 提供的资金完全不需要任何抵押,也没有利息,甚至连归还时间都没有明确要求。不过并不是每家都这样,对吧?有没有其他机构提出了一些相关条件?
Shunyet: 是的,我们得再次感谢 Bitget。其他的 OTC 做市商可能会要求一些抵押。比如,我们可以用公司的资金库作为担保,这部分资产完全足够覆盖那 15 亿美元的缺口。所以我们会通过可控的方式,比如抵押 USDT 或比特币来借入以太坊。但相比之下,Bitget 的援助金额较大,而且无需任何抵押,这一点非常突出。
Colin: 那么目前来看,你觉得整个事件已经基本平息了,对吗?另外,你们现在的流动性不再那么紧张,是不是因为整体氛围有所缓和,尤其是机构和大户的提币意愿没有那么强烈了?
Shunyet: 是的,我们这边有很多大户。所谓大户,有的交易量很大,有的则是在 Bybit 上存了不少资产。对于交易量大的那些客户,我们观察到,因为他们大多是做市商,他们可能会根据基金策略降低一些操作,但仍然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资金留在了交易所。至于那些持有大量资产的客户,他们的态度基本分为两种:一部分完全信任 Bybit,资金没动;另一部分可能会在短期内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不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高峰期已经完全过去了。
危机后如何恢复用户信任:透明化复盘、公开原因并强化安全措施
Colin: 对于 Bybit 来说,之前 Grace 好像提到过,这次黑客盗走的资金大约相当于你们一年的利润。那么目前来看,从安全公司或其他机构的角度分析,这笔钱很可能是朝鲜黑客所为,而且追回的可能性不大,对吗?这个判断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Shunyet: 我们当然希望能追回来,但从 Lazarus Group 的历史来看,成功追回的案例非常少。我记得以前他们唯一被追回的部分,是他们提了一些币,比如 USDT 或 USDC,这些可以被冻结然后重新销毁。但 Lazarus Group 在早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比如把资金存入小型交易所。那时候,Ben 和各交易所的领导关系很好,大家也都愿意帮忙冻结这些资产。可现在,我觉得 Lazarus Group 已经不会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了,所以追回的可能性确实非常低。
另外,我还看到很多人讨论,Lazarus Group 现在似乎是行业里第十四大以太坊持有者,有人提出是不是需要通过分叉(fork)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个被制裁的实体成为第十四大持有者,这看起来不太好。不过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们也在观察,但这种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Colin: 明白了。还有一点,你们会不会担心这次事件发生后,整个公司乃至交易所的行业声誉受损,用户和机构的信任度下降?虽然我们知道安全问题可能是每家交易所都会面对的挑战,而且是一个持续的课题,但不少机构和个人已经在抱怨,觉得 Bybit 的安全性可能不够好,这会不会导致他们未来不再信任你们?
Shunyet: 嗯,好的,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是去年 8 月底才加入 Bybit 的,此前我的公司是 Bybit 的前三大客户之一,我自己也做过做市商。那时候我也见证过其他交易所的状况,比如 KuCoin、币安,当然还有 FTX 的崩溃。现在看来,币安的情况也不错。我们观察到很多交易所的情况,不得不承认,虽然有些用户的信任可能会动摇,但我们的应对是,首先要保持透明。我们会先调查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 — 是合作的系统有漏洞,还是我们内部的规则出了错,或者是财务部门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没有将资产分散到多个系统?我们内部会进行一次彻底的复盘,然后再做决定。
等我们梳理清楚后,肯定会向大家公开,这样才能重建信任。我认为,要挽回局面,我们交易所的功能、产品和生态依然很有优势,但现在最重要的是信任。以前我们没被黑客攻击过,所以没遇到这个问题,但现在首要任务是重新赢得信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非常透明,向大家解释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未来会采取什么防范措施。我觉得公司原本在这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今后可能需要做得更多。
Colin: 明白了。还有一个问题,你刚才提到 Bitget 主动提供了无偿支持。我看其他很多交易所,比如币安、OKX 等等,也都主动表示愿意提供流动性支持。他们有没有主动联系过你们,或者你们有没有主动去联系他们?
Shunyet: 有的。其实我在一些群里看到,很多家交易所都主动提出了帮助。不过,有些可能会要求押金或利息。很多 OTC 服务商跟我们合作很久了,知道我们的盈利状况,他们觉得这次黑客攻击虽然金额听起来很大,但最多也就是我们一年的利润。所以大家都认为我们还是值得信赖的,情况没那么糟糕。
当然,Bitget 的援助金额相对较大,而且条件也更宽松,这是很突出的。但还有很多其他机构也提供了支持。我以前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比如 911 事件时,我在华尔街工作,那时候雷曼兄弟连办公室都没了,其他公司却主动借办公室给竞争对手。所以,这次看到我们这几天很多竞争对手站出来说:“你们需要什么支持吗?有什么我们能帮的吗?”我真的很开心。这不是只针对客户,而是竞争对手之间也展现了这种态度。我觉得在加密货币行业里,这种凝聚力真的很特别。
Colin: 对,了解。用户现在当然可能觉得讨论这个还为时尚早,但我看到有用户在问,Bybit 未来有什么方式来挽回用户的信心?我觉得现在谈这个是不是有点早,你们当下针对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后续需要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个规划,或者你能透露些什么?
Shunyet: 我们目前还在研究,但第一件事我刚刚提到过,就是要把信任放在首位。要重建信任,我们的安全性必须大幅提升,这是第一步。除此之外,我们会回归 Bybit 原本的有机增长模式,我们非常了解散户的需求,也很擅长服务散户和 VIP 客户。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工具,只要我们把这件事处理好,信任自然会回来。
Colin: 明白了。那现在整个公司的士气如何?面对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窃案,公司内部员工的状态和士气怎么样?
Shunyet: Ben 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总是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他会问大家: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是缺少库存,还是缺少信任,或者其他什么?我们各个部门会针对每一个问题成立专门团队来解决。现在的重点是我们要深入了解到底哪里出了错 — — 是我们的 SOP(标准操作流程)有问题,还是合作方有问题?先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第二步是,安全性提升之后,我们要确保流动性更好。客户来到我们平台,需要良好的流动性。所以我们会跟各个做市商沟通,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支持,短期内有什么特别的协助方式能把这个做好,让用户体验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我们最直接的前进方向。
另外,我们也在考虑一些可能没想到的合作伙伴。因为这次事件,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处理一些事务,甚至向大家披露更多信息。比如,我们的储备证明本来是一个月更新一次,现在我们考虑在这次事件处理完后再次发布一个,采取这些行动来增强透明度。
安全问题的改进讨论:多签管理、审批流程及员工管理
Mirror: 因为这次安全事件涉及多签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你们针对多签会有专门的升级方案吗?之后会怎么处理?
Shunyet: 好的,我们一直觉得多签安全问题不算太大,因为我们用的是 Safe 这样的工具,应该挺可靠的,对吧?不过这次事件后,我们确实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首先,不管用哪种技术,我们觉得它很安全,还是会继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另外,在多签管理上,现在签名权限集中在四五个人手上,未来可能会分散,比如将不同币种的权限分配给不同的人。还有,以后的冷钱包必须分散,不能再把这么大的资产放在一个钱包里。这些我们在讨论时都觉得很简单,事后想想,怎么之前没想到?但这就是我们未来一定会去做的事。
Mirror: 明白。有没有考虑过把冷钱包和热钱包的地址直接加入白名单,然后固定下来?
Shunyet: 这个可以考虑,但有时候这样会降低灵活性。不过,这确实也是一个解决办法。
Mirror: 嗯,对,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提的方案是,你们可以先做一次预演,看看执行结果是否透明。我还觉得可以再往前一步,比如在执行签名之前,先进行一次检查,直接对字节码做详细分析和解析,再做一些预演。这样可能会缓解这类攻击的风险。
Shunyet: 嗯,这个建议我确实会带给我们的安全部门讨论。我的背景偏向交易,所以这方面我会交给专业团队去评估。
Mirror: 还有一个之前的事, 2022 年那起员工修改 Excel 表数据的事件 — — 虽然不算盗窃。那件事之后,你们有没有针对整个 CRS(客户关系系统)流程进行升级?
Shunyet: 有的。我觉得很多时候,发现问题后就要改进。那件事已经是很久以前了,当时我们就差不多改好了。现在我们的审批流程有了更多管控措施。因为一开始,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很多交易所的技术很先进,但中后台的系统或流程相对简单。我们公司成长很快,有些地方没做好,但现在各个部门都已经调整了。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内部事务,也需要走审批流程。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烦,但这样就不会再遇到类似问题了。
Mirror: 对,因为这一点其实挺关键的。交易所业务涉及到资金,检查的东西可能会更复杂。我还有一个问题,今年很多人提到 Bybit,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它抓住了很大红利,一跃成为三大交易所之一。这样会不会导致你们人员大幅扩张?会不会对现有的风控结构产生影响?
Shunyet: 其实 Bybit 的员工数量比我们的一些竞品要少一点,因为我们很注重选择符合 Bybit 文化的人。不是随便谁都能简单加入的,所以我们的招聘流程相对会比较长。我们业务发展很快,但引进人才的速度有时候会比业务增长慢。不过,不管是风控、业务还是产品方面,我们都在坚持这样做。
将联合外部团队追踪资金,回滚以太坊可能性低
Mirror: 好,那我就继续问了。刚才詹老师提到这笔钱可能找不回来,但我看了社区的一些讨论和黑客的操作,觉得即使找不回来,黑客想完全拿走这笔钱的概率也不高。不过,我看到社区有人说黑客在对这些以太坊做一些自毁的操作,想请 Ben 老板确认一下。
Ben: 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我们的安全团队已经联系了好几个外部合作伙伴,国内比较知名的慢雾也在配合我们进行全局追踪,包括和链上分析公司一起回溯当时发生了什么,试图弄清楚这次黑客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因为这次事件有几个可疑点跟以往不太一样。首先,它并不是我们的热钱包体系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用来存放多签冷签以太坊的供应商 Safe 出了状况。我们还不确定是他们的服务器有问题,还是我们每个签名的用户界面环节出了错。这是我们正在调查的第一个方向。至于你们提到的资金追踪,从我们角度看,这些以太坊要被洗出去没那么容易。我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黑客会慢慢尝试各种洗钱手段。这次事件规模很大,但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整个行业非常团结,大家都在帮我们,我们很感激。
其实,只要黑客把资金转移到某个跨链桥,我们几乎能立刻定位到,然后请跨链桥协助冻结。所以这 15 亿美元要完全洗干净,我认为需要很长一个周期。其次,关于自毁,我们没看到任何迹象。他费那么大劲偷过去,为什么要自毁呢?
Colin: 不是自毁,是 Mantle 那边抢救了这笔钱。
Ben: 对。如果黑客现在尝试任何再质押协议,我们应该都能采取一些手段应对。所以他现在也在跟我们对峙,我们请了一堆人盯着他,他目前处境也有点尴尬。最后,确实有人,包括一些头部项目和网上几个大 V,提出以太坊能不能考虑整体回滚。但大部分观点认为,上次回滚是因为 30% 的以太坊被盗,而我们这次虽然金额很大,但占总量只有 0.3% 到 0.4% 左右,所以他们应该不会考虑回滚。不过我们也在尝试联系 Vitalik(以太坊创始人),看看他能给我们什么建议。
Colin: 那你会要求或请求他去做回滚吗?
Ben: 我们会跪求他们伸出援手,哈哈。但能不能配合,就得看他们的考量了。
危机的具体应对:如何恢复流动性、优化安全策略及后续计划
Colin: Ben,我刚才其实也问过詹老师了。现在你觉得流动性已经完全恢复了吗?包括 Grace 之前提到,可能你们已经不太需要外部支持了。
Ben: 对,我得在这里特别感谢那些迅速伸出援手的伙伴。Bitget 应该是第一个帮我们的,而且完全没提任何条件,真的就是拔刀相助,连合同都没签,直接就提供了帮助,非常感谢。还有抹茶和派网,这三家一直在借给我们以太坊,真的帮了大忙。
现在我们的整体情况已经完全稳定了。大概在 12 小时左右,我们的出入金水位就恢复正常。我当时在 Twitter 上发了消息,我们的出金系统已经没有任何积压,所有出金请求都处理完了。现在跟事件发生后的第二个小时 — — 也就是最高峰时期相比,系统面临的不是出金压力,而是整体抗压能力的问题。
出金系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同时提币。当时我们做了系统维护,调整了链上手续费,优化了风控体系,还处理了一堆相关事务。同时,我们在后台联系人借以太坊来补缺口。现在,整个流动性已经完全没问题了。
Colin: 你们之前有没有演练过类似场景?比如一旦发生这种事,第一步、第二步应该怎么做?
Ben: 对,我觉得很多人,包括网上大部分评论都说,这次事件虽然很不幸,但我们的危机公关做得还不错。有人说我指挥起来比较冷静,我觉得这不是因为性格,而是我们有很多工具让我保持冷静。我们的风控水位和财务系统的财务状态是精确到分钟级的,所以我们随时知道系统运行到了哪一步,客户的出金状况如何。
这让我们处理得比较有序。这些数据化、可视化的看板能让我们一步步规划下一步行动。比如在出金时,我们先处理小额客户,让他们全部出完,然后逐步往后排。还有,我们会根据不同链的情况调整 — — 哪条链上有资金,哪条链上没有,怎么调配。这在我看来,是数据化让大家能有序地推进后续工作。相比之下,FTX 当时很乱,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工具来辅助决策,这就比较不幸了。当然,在公司层面,我们对所有危机都做过演练,不管是被盗还是系统崩溃,每个月都有内部所谓的 P-1 级演练。
Colin: 明白了。那么现阶段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比如未来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你们有没有一些重要步骤要陆续展开?
Ben: 对,现在我们分成几个不同环节。首先是安全方面,第一步是要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二步是追踪资金,我们会配合外部团队,甚至跟 Safe 一起协作,弄清楚事情经过,尽量控制损失(damage control)。其次是财务方面,对于我们现在临时借来的资金 — — 不是跨链桥,英文叫 bridge loan,中文就是临时借款 — — 我们会尽快通过 OTC 交易等方式把这些钱还上。同时,我们现在更关注出金水位的变化,不过目前看,客户的恐慌已经过去了。
从业务层面,我们最关注的是这件事对业务的影响,比如我们流失了多少用户、多少 VIP 客户、多少机构。我们希望第一时间根据影响报告来制定下一步决策。比如,哪个国家的用户流失最多?我们该怎么让这些国家的用户了解现在的情况,知道我们平台其实没问题,我们的热钱包和数据体系都正常运转。这一块后续也会基于数据来推进下一步计划。
Colin: 好的,了解。其实第一时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 CZ(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他建议你们暂停提币。我猜他可能是希望你们做一次安全检查,以防还有其他漏洞。我不知道你们当时为什么没采纳他的建议,你们是怎么考虑的?会不会担心还有其他潜在问题?
Ben: 对,其实当时 CZ 和其他一些友商,比如币安,都发出了愿意帮忙的信号。不过他们发消息后,我大概过了半小时才注意到,因为当时 Twitter 都炸了,我还在忙着直播。我觉得从他们的角度看,这个建议很正常。如果不清楚黑客事件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以为是我们的热钱包出了问题。如果真是热钱包的问题,那肯定得冻结所有出金。但我们这次事件不同,我们的出金体系完全没出问题,内部系统运行正常。只是用在多签上的工具被盗了 — —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外部工具出了状况。所以我们剩下的部分都能正常运转,不需要额外花精力去停摆。第一时间锁定问题后,慢雾一看就说:“你们剩下的部分完全没问题。”所以我们才能放心做这个决定。
相比之下,其他交易所被盗时,大多是内部代码或流程,甚至员工操作出了问题。但我们第一时间排除了这些可能性,因为签名都是由我这样的创始人级别人负责,内部问题直接被否定了。这让我们能放心维持出入金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我觉得 CZ 的建议也没什么不对,只是我们的情况不一样。
安全漏洞来源分析:内鬼、木马、Bybit 内部或 Safe 代码库漏洞?
Colin: 还有一个点,现在虽然最终的安全报告还没出来,但有一种说法是你们好几个人的用户界面都被攻击了,会不会存在内鬼之类的情况?
Ben: 对,我认为任何可能性都要逐一排除,目前还没完全排除。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的是取证措施,把每个操作人员的电脑备份下来,记录所有当事人的操作环节,保留证据。这些资料后续会交给警方、外部安全协助方和我们内部调查团队使用。现在看下来,所有的操作跟以往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但诡异的是,我们的安全协议里有好几个必须检查的环节,比如 URL,这些我们都做了。
到今天为止,Safe 的多签系统是否还在冻结状态我不确定,他们可能也在调查。这件事他们也不敢立刻下结论,到底是他们的服务器被劫持然后影响到我们,还是我们每个人的电脑出了问题。而且,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在不同地点、不同网络环境下,感觉很难被远程控制。各种可能性都有,但现在没办法确定排除哪一种,所以还在查。
Mirror: 所以 Ben 老板,你的意思是设备上没发现木马痕迹,对吗?
Ben: 对,我们检查过了,所有参与签名的人的电脑上都没有木马。当然,这是我们安全团队第一时间排查的结果,会不会有特别厉害的木马我们还没发现,这个也不确定。所以我们先做了取证,把电脑都封存,留下了镜像等数据。
Hao: 我看到 Safe 好像发声明说他们的代码库没有漏洞。我在想,如果是常见的 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比如渗透攻击,假设你们某个员工或高管的终端被突破了 — — 比如通过社工钓鱼 — — 那也只是内网的一个接入点。我好奇的是,黑客怎么能从内网一个小点层层渗透到你们那么高级的系统?这过程中,你们的安全预警机制难道都失效了吗?这么长时间没有一点提示?你们接下来会不会针对性地去查?
Ben: 首先我想让大家理解一下我们的情况。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出金体系,包括热钱包和温钱包。热钱包是自动处理出金的,而温钱包需要人工签名,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一套系统。当我们有一些额外的储备时,会放到冷钱包里。你可以把冷钱包想象成汇丰银行。这次事件就是“汇丰银行”这边出了问题 — — 我把钱往回拿的时候被拦截,导致全部被盗。所以刚说的黑客渗透我们的体系,其实完全没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一直保持出金不间断,我们内部正常的出金体系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确实经常面对渗透尝试。我们有一整套防护措施,比如在系统里设置了很多蜜罐(honeypot),还有白帽团队和红蓝队互相攻防。甚至我们的红队会不时给员工发钓鱼邮件,测试他们是否按安全手册操作。这是交易所的日常工作。但这次不一样,黑客没攻进我们的内部系统。你可以理解为,我们把钱放到了 Safe 这个冷钱包服务商提供的东西里,这次最大的挑战是外面的问题。回到你的问题,它不是从我们这边攻进来的,而是通过外部的多签环节。我们有四个人负责签名,包括我在内,其他几位我不方便透露,但都是这个级别的人。
最诡异的是,我们都在不同的网络环境,电脑也定期排查,事后也没发现木马。我们签名时不在同一个地方,甚至不在同一个国家,是一个人签完后下一个再签,每次都会检查 URL 之类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还在排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跟 Safe 合作,但不是指责他们,我们也不确定问题出在哪。他们没找到原因,我们也不知道。最终结论是什么还不清楚,就是这一块到底怎么出问题的。
问题讨论:资产保障、团队响应
Colin: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 Bybit 方不方便回答:你们日常用于流动性或储备的自有资产大概是什么规模?像之前提到 Bybit 一年利润可能有 15 亿美元,但你们每年肯定会分红或用于其他开支,公司整体资产够填补这 15 亿美元的窟窿吗?
Ben: 公司的资产绝对是大于这个数额的。我发过一条 Twitter,你们可以去看,我们的审计机构已经站出来说话了。这个审计机构审查过我们的财务和公司账户。我的 Twitter 上有一条消息,是 Hacken 他们帮我们做的审计。他们见过我们的资金账户,也就是 Treasury 账户。第一时间他们就表示愿意发声,但需要我们同意。当时我忙着,过了两三个小时后我说没问题,他们就发布了声明,证明他们审计过我们的 Treasury,确认我们的现金和代币储备完全可以覆盖这 15 亿美元的损失。
Colin: 那么对公司来说,你觉得现在整体士气如何?员工的状态怎么样?
Ben: 我挺庆幸的,我们团队的执行力和文化让我很欣慰。事件发生后,所有人几乎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因为 Bybit 是中心化办公,我当时在新加坡做直播,我们在新加坡的一整层楼几乎都坐满了人。安全团队、直播团队、媒体、公关,甚至法务,全部在线。新加坡警方在我们报警后,凌晨三四点就赶到了,今天早上甚至国际刑警也来了。整体响应速度非常快,至少我能看到的几十个直接向我汇报的人,基本一整晚没睡,一直在联系各方。
我觉得最辛苦的是客服团队,他们全員在线回复客户问题。风控人员也在全力处理出金请求,公关团队和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几乎都在岗。产品和技术团队也在维护系统稳定性,当时我们担心会引发其他系统崩溃。我第一时间给全公司发了封内部信,说未来 24 到 48 小时会非常艰难,但希望大家保持冷静,以专业的态度处理这件事。同时要保持在线,让客户能联系到我们。我觉得在这种时刻,在线和可联系是最重要的,包括我们的机构团队,因为很多机构客户也很担心。现在我刚睡了两个小时,有些人也稍微休息了一下。整体状态还是比较亢奋,因为手头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我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流动性已经彻底恢复了。现在客户的出入金完全正常,跟之前一模一样。
Colin: 了解。也就是说,接下来可能更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全面安全检查,二是恢复机构和用户的信任,主要沿着这两条线走,对吧?
Ben: 对,我觉得你说得没错。接下来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以太坊多签怎么办?现在还在用 Safe,但我们已经把资金挪到自己的热钱包,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得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步肯定是业务层面,我们会通过内部 BI 团队的影响报告,评估这次事件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制定下一步的运营方案。
Mirror: 我刚才看了 Ben 老板发的那个 Hacken 的证明,上面写的市值是 79 亿美元。这个指的是什么?是之前说的 Bybit 自有资产还是客户资产?
Ben: Hacken 他们帮我们做了审计,把用户资产和我们内部资产分成了两部分。他们公布的是客户资产这一块,但也审查了我们内部的资金库。不过具体的数字没写出来,因为那是我们的内部数据。他们承诺的是,他们已经确认过,能够保证我们的资产完全可以覆盖这次的损失。这是他们当时发的帖子内容。
Ben 感谢行业支持,将持续优化安全与危机管理
Colin: Ben,我看网上不少人,特别是华语圈的项目方创始人,还有西方社区,大家都挺支持 Bybit 的。比如杜均、元杰他们也在把以太坊打回 Bybit 账户。你想不想对他们表示一下感谢?
Ben: 对,我真的非常感谢。这次事件中,很多合作伙伴都站了出来,有的甚至随时待命。从钱包相关的,像 Fireblocks、Chainalysis,到其他团队 — — 我现在有点记不清都有谁了,因为有些人直接联系我,有些找我们团队。总之,我们感受到整个行业在不同环节的支持,都在用各种方式帮我们。你刚刚提到的,国内知名的几个平台,比如 Bitget、抹茶、派网,都主动联系我们,直接提供了借贷支持。币安也联系过我们,我们还在沟通,但最后我们已经借到了足够的金额,就没再麻烦他们。还有其他交易所,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及各种网络和做市商,几乎都在提供协助。所以真的非常感谢。
Colin: 对,希望 Bybit 能从这次事件中恢复过来。这次损失毕竟挺大,你觉得这件事对 Bybit 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吗?会不会带来一些思路上的改变,或者未来会有什么具体的调整?
Ben: 说实话,我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但肯定会对我们有很大影响。从安全层面,比如钱包部署,我们可能会做得更谨慎。这次危机应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优化。比如出入金系统在高流量下的表现,风控体系在大量标签时有点混乱,导致整体效率不够理想。还有,我们的 P-1 级响应虽然很快 — — 我们有演练,按一个按钮,全公司几乎都能收到电话和短信通知,迅速上线 — — 但在某些环节,比如这么大的事件发生时,安全负责人有没有分工明确?这些我们后续会做一个完整复盘,优化内部管理。
整体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次事件我们还能扛下来。我不敢想象,如果损失达到 100 亿美元这种量级会怎样,可能得考虑卖公司了。但这次我们扛得住,所以我还没想那么远。不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下一步会调整所有流程,假设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能不能扛住,并为此做一些改变。
Colin: 对,很多人都说,Bybit 历史上不像其他交易所那样,至少公开披露中没发生过类似盗窃案。但这次一发生就成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会不会因为之前没遇到过,内部有些放松警惕?
Ben: 我觉得肯定有我没做好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冷签完全可以分散到几个钱包,不至于把所有以太坊放一个钱包里。这次算幸运,我们的 USDT 也在 Safe 的一个钱包里,差不多 30 亿美元,是以太坊的两倍。但那个钱包因为 USDT 储备充足,基本没动过。我猜黑客可能等了一阵子没耐心了,或者不敢动 USDT,因为 USDT 容易被冻结。所以事后看,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规避。
第一,为什么要把 15 亿美元放一个钱包?分成五个不行吗?至少损失不会这么集中。可能因为我们从没被盗过,对出入金体系太自信,就没在这环节多想,更多关注签名环境和电脑安全。我觉得这是个思维转变,不再是想着如何永远不被盗,而是假设会被盗后,怎么确保损失不至于让我们一无所有,而是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
Colin: 对,虽然金额很大,但像你说的,不幸中的万幸,公司还能扛住。希望你们能尽快恢复。
Ben: 好,谢谢大家的支持。
Missed Out on XRP’s Early Gains? D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with This Best Performing Crypto!
Missed XRP’s gains? Don’t repeat history! Qubetics ($TICS) is revolutionizing cross-border payments....
Robinhood, Coinbase, OpenSea, Michael Saylor Meet With SEC's Crypto Task Force
The SEC met with CCI, Saylor, and Robinhood to discuss crypto regulations as it drops probes into Op...
Red Monday, Green Week? Bitcoin Needs To Reclaim This Level For Trend Continuation – Analyst
Bitcoin (BTC) has dropped below $95,000 and risks a further decline amid the ongoing market ret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