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银行化的困境:加密行业能否摆脱传统金融?
作者:Iris、刘红林, 曼昆区块链
根据1月25日福克斯记者Eleanor Terrett的报道,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宣布将于2月5日(美国时间)举行听证会,讨论银行对加密货币公司的“去银行化”现象。而在此前,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早已向多家加密公司负责人致函,要求就这一问题作出说明。
近年来,“去银行化”逐渐成为加密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从支付中断到融资瓶颈,再到托管服务的转型,在传统金融机构与Web3行业割裂的当下,加密公司也正试图走出一条“摆脱”传统金融与完全去中心化的道路。
然而,去银行化真的是必然趋势吗?还是说,它仅仅是传统金融监管压力的短期反应?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对加密行业的发展前景究竟有何影响呢?
曼昆律师将基于当前全球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在本篇文章中进行探索。
在加密行业中,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与加密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密切关联。比如,在加密行业初期,银行通过提供法币入金渠道,保障了加密资产与现实货币之间的流动;在机构化发展过程中,银行还充当了托管人角色,为加密公司提供资产安全和信用背书;甚至在一些前沿技术合作中,银行主动参与了区块链的应用试验,为加密技术赋能。
然而,近年来,这种合作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监管环境的不断收紧,银行与加密行业的关系开始逐渐紧张。
一方面,加密行业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使银行面临着更高的合规压力,反洗钱(AML)和了解客户(KYC)法规的要求让银行在与加密公司合作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而这些高昂的合规成本让部分银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加密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进一步加深了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担忧,传统金融机构认为,加密行业的高风险属性可能对其稳定性构成威胁。
此外,政策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加剧了银行的审慎态度。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频频施压,要求银行限制或终止对加密公司的服务,而某些不透明的项目和资金流向则引发了银行对潜在违法行为的警觉。更重要的是,随着稳定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技术的崛起,传统银行还需面对来自加密行业的竞争压力,这种潜在的市场威胁让部分银行对加密行业的合作意愿进一步下降。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加密行业“去银行化”的现象:支付渠道被关闭,账户被冻结,传统银行逐步退出加密资产托管市场,甚至有银行明确表示不再为加密公司提供服务。
有趣的是,去银行化并非完全由银行单方面推动,加密行业也在主动寻求替代方案,努力减少对传统银行的依赖。 在支付领域,稳定币和链上支付协议逐渐取代银行账户和支付网络,成为加密行业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托管服务方面,原生加密企业,如Fireblocks和Anchorage等公司,不仅可以提供合规的托管服务,还将安全多方计算(MPC)等技术融入其中,以弥补传统银行托管服务的空缺;在融资方面,DeFi协议的崛起让加密公司能够直接通过链上工具进行融资,完全绕开了银行体系的限制。
不过,加密行业的替代性方案,也并非完全能够替代传统银行的关键作用。
尽管去银行化的趋势似乎为加密行业提供了绕开传统金融体系的机会,但曼昆律师认为,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可能阻碍加密行业的发展,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行业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其信用背书无法被加密行业无法轻易替代。
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的交易通常被视为合法且合规,而完全绕开银行的去银行化操作可能会削弱公众和机构对加密行业的信任。例如,稳定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支付网络,但其背后的储备资产若无法由银行托管,稳定币的价值支撑就会受到质疑。
此外,在缺乏银行介入的情况下,加密行业需要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例如独立建立反洗钱(AML)和了解客户(KYC)体系,而这些体系的标准化和可信度目前仍有待加强。
传统银行在资产托管领域的经验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密行业目前的替代方案难以匹敌。
虽然一些原生加密企业提供了创新性的托管服务,但这些服务仍然面临技术漏洞、智能合约风险以及黑客攻击等潜在威胁。更重要的是,去银行化后,托管服务的可信度可能会受到挑战,特别是对于传统机构投资者而言,缺乏银行级别的保障可能降低其对加密资产投资的意愿。
去银行化使加密行业的支付网络逐渐脱离传统金融体系。虽然这提高了链上支付的效率,但也可能导致金融孤岛效应。
加密行业内部的支付和融资网络可能无法与传统金融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从而限制了加密资产的主流化应用。举例来说,某些大型跨国企业若无法通过银行账户与加密支付网络对接,其采用加密资产作为支付方式的意愿也会因此降低。
完全去银行化的操作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监管压力。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加密行业的监管持续加强,去银行化可能被视为加密行业规避传统金融监管的一种策略,从而引发更多审查和限制。例如,欧盟MiCA法规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将部分储备资产存储在银行中以确保价值支撑,而去银行化的趋势则直接与这一要求相悖。类似的政策矛盾可能导致加密行业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摩擦加剧,甚至引发更多限制性政策出台。
去银行化的过程并不平衡,大型加密企业往往有更多资源寻求替代方案,而中小型企业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大型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合规体系,与监管机构直接对话,但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缺乏资源而陷入合规困境。长期来看,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行业内部进一步分化,加剧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不利于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上文中,曼昆律师提到,欧盟MiCA法案中有关稳定币的规定,要求其发行方必须遵守严格的储备要求,将至少30%的储备资产以法定货币的形式存储于欧盟授权的银行中,以确保稳定币的价值能够始终与基础资产挂钩。与此同时,MiCA法案还提出了对托管人和加密服务提供商的合规要求,要求他们履行反洗钱(AML)和客户尽职调查(KYC)义务。特别是在托管领域,MiCA希望通过授权托管银行来增强资产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去银行化趋势的影响。
这种将银行与加密行业重新捆绑的监管逻辑,不仅出现在欧盟,也体现在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框架中。在新加坡,《支付服务法》(PSA)要求包括稳定币在内的数字支付代币(DPT)服务商必须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许可。这不仅对支付服务和交易平台提出了要求,也强调了稳定币发行方必须与本地银行合作,以确保储备金管理和支付清算的合规性。
同样,香港的监管政策也在延续类似的思路。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最新指引,稳定币发行方需持有受监管的银行或信托公司的资产证明。此外,香港对交易所和托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防止资金被滥用,同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对用户保护的关注,也显示了监管机构对银行在合规链条中不可或缺角色的重视。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欧盟、亚洲还是其他地区,全球加密监管的趋势并未完全支持“去银行化”。 相反,各国监管机构正在通过法规设计,将银行纳入加密生态的核心环节之中,以便在确保行业发展的同时,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去银行化现象揭示了加密行业试图摆脱传统金融约束的努力,也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面对技术变革时的阵痛。
传统银行在支付清算、资产托管和信用背书方面的核心作用,依然是加密行业当前难以完全取代的基础。尽管加密行业在支付和融资领域的技术创新展示了极大的潜力,但信任不足、监管摩擦和技术风险依旧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完全去银行化并非现实可行的路径,当前的去银行化也更像是推动加密行业与传统金融寻找新平衡的催化剂,而非简单的分离。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也为全球金融体系提供了一次反思与调整的契机。去银行化不应仅仅被看作加密行业的单方面试验,而是传统金融和新兴技术携手探索未来金融模式的开端。
正如曼昆律师一贯倡导的,司法与监管不应与技术对立,而应在融合中寻找突破点。未来,只有在创新与合规的共同驱动下,去银行化才能不止步于分化与矛盾,而是成为构建新型金融生态的关键推动力。这不仅是加密行业自我进化的关键一环,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历史节点。
值得高兴的是,截至撰稿,美国有关Debanking的听证会已顺利召开,会议围绕银行账户关闭、金融服务限制对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展开讨论。期间,多名证人指出,监管机构对银行施加压力,导致银行与加密货币相关企业切断业务关系,这不仅影响了行业的正常运营,更削弱了美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了一份长达790页的文件,承认过去对加密行业的监管措施过于严格,并表示将重新评估相关政策。FDIC代理领导Travis Hill在听证会上进一步承诺,将为银行提供更明确的监管指引,确保它们能够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参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相关业务。
此次听证会及FDIC的态度调整,释放出美国监管机构对加密行业政策可能松动的信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金融体系会完全向加密企业敞开大门,而更像是监管在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次重新校准。银行与加密行业的关系或许正在迎来缓和的契机,但真正的市场变化仍取决于监管落地的节奏与执行力度。
但至少,融合的第一步已经迈开。
Top Meme Coins to Invest in Now: BTFD Coin’s 100% Presale Bonus, DOGS’ Quirky Appeal, and Pudgy Penguins’ NFT Supremacy
Looking for the top meme coins to invest in now? BTFD Coin, DOGS, and Pudgy Penguins are leading the...
Binance Founder Seeks Community Opinion As BNB Donation Wallet Reaches $1 Million
Binance founder Changpeng Zhao (CZ) is seeking the advice of the BNB community on the ideal way to g...
Shiba Inu Whale Activity Plunges 79% In Three Months — What’s Happening?
The meme coin market has seen a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st year, large-cap tokens like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