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区块链能让80%的资本获利,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

Collect
Share

来源:锌财经

一般,事物的兴起会经历三个过程:被低估、价值发现、泡沫,并分别对应三次浪潮。比特币们则已经历多次跌宕:

比特币诞生以后,经历了一波数字货币浪潮,并随着2013年的塞浦路斯国家危机,币价暴涨,到达顶峰;

2014年的“门头沟”(MT.Gox)事件,价格崩盘,比特币被宣告死亡后,又在2016年因为以太坊智能合约技术卷土重来,一度引发炒币狂潮;

2018年上半年,市场颓靡,熊市出现,比特币跌至6000美元以下,以太币从最高1000多美元跌破至300美元。非主流币更是惨不忍睹,史称“万币归零”。

对此,陈伟星的认知是:区块链远远不止“炒币”,行业需要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需要回归价值创造。“区块链能让80%的资本利得,变成80%的劳动利得,这意味着一旦实现,这个世界不会有太多的投机。”

1、 区块链三大创业方向,应回归价值创造

这一两年下来,特别是熊市之前,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认知是发币、炒币、一夜暴富。应该说“投机”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客观存在,但这远远不是区块链。熊市的到来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思考区块链到底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改变。

历次技术变革,无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提高效率,都会对社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我自己创业,就经历过很多次技术变革:

第一次是早期互联网,六度分割理论又被重提,同时也有了一些可以非常动态地执行的脚本语言,所以当时出现了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

第二次是碰到了flash这样让互联网应用更丰富的东西,如通过多媒体去实现之前大型客户端才能实现的新玩意。这一时期我们做了网页的游戏。

第三次是移动互联网,大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手机来呼叫服务。那时候所有做移动互联网的人几乎都在讨论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怎样才能比互联网更有用?总结出的答案是:每个APP要给它一个动词,而且是最常用的动词,比如打车、聊天、支付、搭讪……去提升人的行动的效率。

这一次,基于分布式存储和独特记账方式,区块链的远大前景已成为互联网巨头和行业大佬的共识。

陆奇在履新YC中国的第一个媒体会上,就表示长期看好区块链技术,因为它能更好的保护产权和数据;可以为创新带来不同的激励机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用户可以相互传递信任度。

区块链改变社会根本机制

从炒币熊市到陆奇眼中区块链对社会一些根本机制的改变,中间要经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想,回归价值创造是必经阶段,区块链应该跟社会经济循环的各个角落、环节结合起来,区块链应该让资源、商品每一次流转、每一笔交易更有效率,信任成本更低。

在区块链具体的应用当中,我认为会有几个大方向的创业机会:

▌第一,token(代币)锚定价值。

现在在某些平台发一个币,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不断地炒,没有价值的垃圾币必然导致市场剧烈波动,主调是投机,泡沫崩溃的时候除了割韭菜的大佬早早退出,绝大多数人亏钱。

未来token的主流,一定是跟实际价值相锚定。每一种有价值的物品(产品、服务、数据、经济实体等),都可以用区块链的方法去表达。

比如,酒生产出来以后,你可以把它数据化,在区块链上登记下来,它就能变成有价值的token,这就像原来的粮票,买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权益。而怎么把商品的权益登记上链,这是第一大创业机会。

▌第二,“公司”价值的重新分配。

原来一个“公司”的权益由股权来表达,利润对应着复式记账法和资产负债表。但是公众手中的股权到底代表了什么,公司的一张凳子?一份投票权?每年的分红权?呵呵……

以前公司是公司,消费者是消费者,但现在产品和用户是相互促进的,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推高了公司市值,用户却没有从中获得相应激励……凡此种种问题。

因此,未来基于股权和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模型,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变化。率先在用户和创业者之间实现更好激励的公司,提供更好激励模式产品的公司,一定有很大机会。

▌第三,从单币体系变成多币体系。

目前的区块链行业已经是多币共存,多币共存和互相融通、多币体系怎么跟实体经济结合,需要有怎样的工具和基础设施,用怎样的算法衔接,这是第三大创业机会。

2、 区块链算法的终局,可能是最优化多种经济制度

理清这些问题,需要有很强的创造力,需要很多人共同思考。假如说区块链给世界带来巨大改变,一定是因为它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

我之前讲过,整个世界金融体系里,资本利得占了80%。也就是说,在交易分配过程中,利润的80%被资本赚走,剩余20%才是实业赚走的。

比如看国内上市公司2017年的报表,上半年,银行赚走了7000多亿,实业公司是3000多亿。我们有很多金融机构是不上市的,所以银行赚走的钱可能比上市公司报表里出现的数据还要多。

金融机构能赚走那么多,是因为整个市场的交易过程中,钱在他手上,能反复出借产生利息,产生资本利得。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已经借了无数的钱,然后投往许多没有产生效率的地方。

金融机构反复出借,导致全世界都在举债

于是现在全球经济深陷债务困局,贸易战大行其道,到了全世界人民勒紧裤腰带还债的时候了。

再比如,全球通行的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制,在从“中心”向“边缘”传导过程中会出现失效和公平问题,一方面层层加利,另一方面资源空转,导致从中心到边缘的层层盘剥。(详见我另一篇文章《陈伟星:区块链能拉平贫富差距!》)

结果大家就看到了,许多国家的年轻人都被房价给提前消耗了未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经济学理论能预见或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制度,从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完全自由交易,到最被控制的计划经济,都是失败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验证。

但中间过渡阶段——部分控制的经济(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措施来让整个经济体更有规律)或许是可以更优化的。

假如,我们前面所述的几大创业方向落地,区块链特性带来的数字化、产权保护、激励机制及信任共识体系等渗入经济生活足够深,我们或许就来到了一个用算法来调控的社会。

换句话说,在区块链上可以部分地选择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机制、计划或市场这样的形态,多种模式优化并存。区块链技术的终局,可能是最优化多种经济制度,用部分去中心化的经济模式,给人类创造最大福祉。

我相信,通过对产权和经济机制的重新定义,未来区块链能让80%的资本利得,变成80%的劳动利得。可以想象一下,一旦80%是劳动利得,那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太多的投机。

所以,无论是做平台还是做具体的应用,让投机的比例降下来,让不投机的价值交换升上去,才是真正符合区块链的精神。

3、 创业者的心态:区块链需要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

区块链行业当前的状况是,炒币最容易得钱,把区块链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其实没那么快赚钱,这使得行业初期很多人倾向于用发币、喊单、炒币来牟利。

但割韭菜割到一定程度后,会让整个行业被外界怀疑、不信任。整个行业一旦失去了信用,就会经历一个严重的熊市:外面的人不敢入场,里面的人想要离场。

“百倍币”挑战人性

这样的熊市阶段有三个好处:

首先,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开始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不被外界所诱惑,有更多人去脚踏实地干事;

其次,正因为市场的怀疑,才有机会重建整个区块链的架构。这个结构的重建,会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区块链上被生产出来,让所有的创新能建立在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上;

最后,有机会重建这个行业从业者的信任体系。原来币圈所谓的一群大佬,在狂轰乱炸的骗之后,基本都会失去一些信用。在早几个月,只要是想进币圈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和币圈大佬扯上点关系,这是必经之路。但整个体系变成信用创世以后,就会给那些真正想做事情的让路,大家进去以后就可以宣传自己的想法、理念,而不是一定要遵循别人的理念。

所以,在熊市,真想要去创业、想要做事的人,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猜想实践出来,也许你才是对的。

区块链需要一个重建的过程,需要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需要更多人围绕价值去思考,去建设。

行业需要监管,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大家对区块链感兴趣,应该多组织活动,去探讨区块链怎样去应用,怎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渲染财富效应,炫耀说我这个项目赚了几个亿,我买的币又涨了多少。

只有这样,才能祛除行业的浮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浮出水面。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有能力的人进来,才能让政府把正确的监管带进来,让整个法律界、金融界制定出优秀的规则,让这个市场再度起来。

最后强调一点:

如果你想去创造价值,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坚持。而如果你想去赚钱,想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这件事情是非常眼前的。

应该学着让自己沉下来,去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到底有什么问题,每个商业体到底能不能出现新的经济模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赶上区块链的这一波浪潮。

区块链浪潮

我相信,未来90%以上的token都是不具备投机价值的,只有极少部分因为本身应用的高成长性才会有投机价值。所以,如何实现token是真正锚定价值,这应该是区块链接下来的主流。

这些可能不是一天涨十倍的暴富机会,但却是长久的、三年五年十年的一个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一定是长时间创造价值的人。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