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2025 别开生面:链抽象的形势分析,兼论链上交易范式变革的持久战

Collect
Share

撰文:HelloLydia¹³

来源:HelloLydia¹³

2024 年无疑是链抽象元年,我们见证了这个叙事的从无到有,再到产品落地。经过 12 个月的努力,经验向我们证明了,无论是链抽象无用论,还是链抽象速胜论,都是不对的。链上交易范式的变革必然是持久战。

我的故事:从链抽象研究者到建设者

我对链抽象的兴趣起源于 7 月和@coin_casanova的一次交谈,当时我在 Mint Ventures 担任研究员,凭借几篇研报获得了一小波关注,我和 casa 也是这么聊上的。

有一天 casa 建议我研究一下$ACX(Across Protocol 的代币,在 2024 年最后一个月上了币安)。我乍一看是跨链桥,感觉是上个周期的文物了,但仔细看了下之后发现,Across 用的是「基于意图的架构」,并且真的实现了比其他跨链方案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价格,Across 团队还和 Uniswap 合作推出了跨链意图标准 ERC-7683 。

随着我对$ACX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了自己掉进了新概念的兔子洞:跨链桥、跨链通信、互操作性、意图、链抽象…让人一头雾水。作为研究员我对概念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挑剔的,但当时无论是中文区还是英文区,我都没有找到任何能够帮助我厘清这些概念关系的文章。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撸起袖子自己写了一篇,叫做《 把问题作为方法:一种理解链抽象的新框架 》。

之所以选择「链抽象」而不是跨链、互操作性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我的分类里,链抽象是一个非常高维的叙事,涵盖了诸多具体的技术路径,所以我把跨链和互操作性包含在链抽象内了。并且在这篇研报中,我重点表达了对采用意图架构和直接面向用户的链抽象方案的看好——顺藤摸瓜,你可以向上找到 Across Protocol,向下挖到刚推出不到一个月的 UniversalX@UseUniversalX。

有趣的是,在这篇研报的写作过程中,我留意到 Particle Network 的 Blog (@CarlosCanCab,@TABASCOweb3) 涵盖了大量非常专业的链抽象研究,结合Li.Fi的 Blog (@arjunnchand),基本上帮我补全了从最古典的跨链桥到最新兴的链抽象的基础知识。我也很高兴地把 Particle Network 放到了我的链抽象项目图示里。

10 月的某天,Particle Network 的 CEO@0xpengyu通过共友联系到了我,经过一番实在又跳脱的思维碰撞之后,我对链抽象事业的热情膨胀到了需要立马躬身入局的程度。命运的齿轮转动到位,我就这样加入了 Particle Network,担任研究员的同时负责中文社区的整体建设。

两个反驳:链抽象无用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我在 Particle Network 的研究历程从「误解澄清」系列开始。这是因为虽然链抽象在西方已经是一个有成熟体系的赛道,但大量研究内容尚未被系统地传播到中文区,这就导致了不少从字面意义上衍生出来的误解。为此,我连续写了 4 篇文章,拉出了关于链抽象的九大误解(vs 跨链桥、意图、多链钱包…),并给出了一个正式定义。

  • 《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 一 ) 》
  • 《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 二 ) 》
  • 《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 三 ) 》
  • 《 链抽象到底是什么?一个正式定义 》

驳「链抽象无用论」

这些文章后来成为了我打开和参与链抽象讨论的契机和推手。果不其然,在市场整体对叙事冷感的情况下推行链抽象新叙事,首先就引来了一波 「链抽象无用论」 的唱衰声音,这部分人的观点无非就是我在三篇常见误解中总结分析的那样:链抽象我懂的,不就是 xxx…新瓶装旧酒…没啥必要…

「链抽象无用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们对于链抽象的理解是从片面、机械、静态的角度出发,简单地把链抽象等同于自己之前见过和熟悉的东西,在不了解赛道沿革的情况下,拒绝看到链抽象的创新点和进步意义。

这里又可以细分成两类错误:

一类是根本的错误,意味着一种系统性的偏见和盲目,最有代表性的是认为 Web3 未来只会有一两条链。对这类错误的回应很简单——你不可能把整个 Web3 建立在一个状态机上。但对这类观点的纠正却很难,因为他从根本上拒绝去看到除了自己仓位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还有一类是偶然的错误,比如把链抽象和多链钱包、跨链桥、意图混淆,这类错误基本上看过我的文章就能解决,这也是我们持续做链抽象科普的主要意义所在。

驳「链抽象速胜论」

随着链抽象叙事的推进,以及 Near, Uniswap, Safe, Particle Network 等头部项目的链抽象产品交付进展,链抽象成功地吸引了更多 CEX 和 CEX 用户的关注,并在 2024 年底掀起一波链抽象热。一夕之间,链抽象是未来似乎成为了全民共识,但我们在 hype 之下看到了另一层危机——「链抽象速胜论」。

具体来说,一部分人低估了实现链抽象客观的技术难度,忽视了链抽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中间件、应用层等的重新架构和优化。他们本质上还持有「链抽象只是 xxx 的再包装」这样落后的观念,所以他们会对链抽象的普及速度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想法——xxx 项目也可以做,只是还没做,真做起来很快。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承认链抽象是一个有门槛的赛道,但他们对目前市场上的玩家过于悲观,于是转头寄希望于交易所的钱包团队「下场」「降维打击」,迅速统一市场。他们不了解链抽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又一个 infra 叙事,也不是简单的 feature 堆砌,而是在 AA、模块化、solver 网络、AltVM、Appchain 等基础设施酝酿和成熟之际,有迹可循地发展成熟的赛道,这里的头部玩家的积淀是很深厚的。

总结一下问题:

链抽象是无用的吗?——不是。这种想法是近视眼的错误,一叶障目。链抽象最后一定会实现。

那么链抽象能够速胜吗?——不能。这种想法又犯了远视眼的错误,自以为高屋建瓴。链抽象为代表的链上交易范式变革是持久战。

阶段分析:为什么链上交易范式变革是持久战?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我们先从矛盾的普遍性来分析。和所有形式的新旧交替一样,链抽象应用的渗透需要时间,链上交易范式的迁移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旧的、割裂的多链生态难以为继,构建在其上的应用发展面临越发明显的瓶颈问题,而越来越多采用链抽象架构的 dApp 会逐渐涌现出来,不知不觉间链抽象成为了几乎所有链上场景的标准配置,并且一定会有某一个场景,链抽象 + dApp 的潜力会彻底爆发。

说完普遍性,我们再来讨论链抽象 + 链上交易的特殊性。为什么我们认为交易场景是链抽象爆发的契机?因为这个场景就如同 Web2 的色情行业一样,是所有新兴技术 (VR,AR,移动互联网,AI) 的第一落脚点。Web3 交易场景的重构是 2025 最值得期待的原生叙事,这里最大的机会就是由链抽象带来的全链上 CEX 的可能性。DEX 资产的无需许可 + 自托管账号 + CEX 级的流动性体验=下一代链上交易平台。三个要求缺一不可。

持久战的根据和阶段

那么可能又有人问,持久战要打多久呢?链抽象的逻辑这么通顺,什么时候能爆发呢?——这里没人能给出准确的预判,但我们可以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多方并观察它们的力量变化。

我们首先要承认,链上交易范式的变革,需要依赖链上新资产以及新用户的持续繁荣。本周期自Pump.fun滥觞以来,链上资产大爆发,Meme 和 AI agent 提供了足够多的炒作点和造福机会,用户开始从 CEX 向链上迁移。这时候主要矛盾就变成了资产大爆发后人民显著增长的交易需求和中心化交易所「编辑精选」的上币模式无法大量、及时地覆盖热点之间的矛盾。就现货业务的吸引力而言,Trading Bot 、DEX 聚合器、钱包内交易功能等都从 Tier1 以下的中心化交易所那里分走了一杯羹。

但这时候唱衰交易所,认为 DEX 将会彻底取代 CEX 还是为时过早。Tier1 的交易所的现货业务依然享有上币 credit 和深厚的流动性,并且 perp 也是大多数 CEX 的重要收入来源。显然币安广场用户不需要都转化成链上 P 小将才能赚钱,这是一。

并且,随着胖应用逐渐取代胖协议,未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会选择 Appchain 或者 App Rollup 的方式推出,多链未来已成定局。而目前割裂破碎的多链环境极大地阻碍了用户对多链资产的探索和管理,虽有 AA 和各生态内的互操作性协议的进展,但用户教育、开发者教育、产品采用均非一日之功,这是二。

所以说,虽然链上资产极大丰富、用户往链上迁移、多链未来的大方向是确定的,但过程中的情况是持续变化的。不过,只要我们分析出趋势,就能清晰地找到链抽象产品的立身之本——无缝衔接并发掘多链世界的潜力,包括流动性、用户和开发者。比如 UniversalX 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在流动性层,把握住了这点,我们就能锁定最有潜力的多链交易用户群体,并且将他们转化为 UniversalX 最忠实的用户(猜猜我最近听到了多少次「用了 UniversalX 之后就回不去了」 类似的用户反馈)。

作为终局的链抽象交易所

再来谈谈为什么时间最终会站在以 UniversalX 为代表的链抽象交易所这边?为什么不是多链钱包、Trading Bot 和聚合器?

首先就是非托管属性,这是相对于 Trading Bot 的托管钱包而言。我们并不是说托管钱包不应该存在或者会消失,而是说它无法单独存在。用户最终还是要把资产转移到非托管的钱包里。随着链上安全意识的提升,我们相信坚持非托管属性的产品会越来越多。

其次是链抽象属性,这是相对于多链钱包和聚合器而言。目前的多链钱包只是「接入」了多链,起到一个聚合作用。虽然不少钱包也推出了一些关于 gas 支付的优化,但本质上用户的资产还是分散在不同链上没有打通,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去手动切换不同的链,把资产到处桥接。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都熟知从私钥管理到新链桥接的知识,我之前做过一个多链钱包的科普,其复杂性连我这样自诩专业的用户都颇为头痛。至于聚合器,目前大部分只支持单链,少部分支持多链的,覆盖的资产范围也相当有限,远远达不到「打通多链」的效果。

最后到了具体的竞争环节。链上交易产品的市场大概率会重复三段式:1)需求竞争;2)费率竞争;3)商业模式竞争。

目前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产品证明了我们还处于需求竞争的第一阶段,但聪明钱、地址监控、筹码分析等等具体的产品功能已经有了商品化的迹象。等到用户需求差不多已经被市面上的产品都满足了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二阶段也即费率竞争的阶段。为了抢占市场,产品们会打「价格战」直到达到一个相对稳态。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考验项目长线运营能力的,就是商业模式竞争。

UniversalX 的满足的需求我们此前已经分析过——牢牢抓住了多链无缝流动性这个立身之本,且不影响对日益商品化的高级数据功能的整合。

多链趋势越得到确认,UniversalX 的需求就越明确;UniversalX 的需求越明确,多链趋势就会越得到确认。这个正向螺旋会赋予 UniversalX 不同于非链抽象产品的议价能力,在费率竞争阶段更有优势。

而到最后的商业模式竞争阶段,UniversalX 的答案也很明确——L1+ 基础设施 + 旗舰应用。L1 Particle Chain 是公链商业模式,链抽象基础设施 Universal Account 是 B2B2C 商业模式,UniversalX 则是典型的 2C 交易所模式,每一层都很清晰,并且相互支持。

结论

行文至此,我的论述差不多就结束了。这是一篇长文但不是奶文,我希望传达的无非就是两点意思:

1)作为建设者,我们从不缺乏挣扎和怀疑,但总是选择相信和前进。

2)链抽象的实现是持久战,链上交易范式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我的研究和观点自有不足之处,也希望得到诸位的指正和补充。盼关注,望三连!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