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启示录:如何寻找下一款Web3社交爆款应用?
本文试图从 Friend.tech 爆火的背后去寻找爆款应用成功的要素。
前言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 Friend.tech 的热度是否可持续。但在我看来 Friend.tech(以下简称“FT”)的成功是否可持续并不关键,关键是 FT 爆火的本身很有意义。
FT 的爆火之于 Social-Fi 就像是哥尔·D·罗杰的死之于大航海时代。FT 即便像它的前辈们那样如流星般陨落,但它可能已经打开了属于 Social-Fi 时代的大门。
既然大时代即将来领,本文试图从 Friend.tech 爆火的背后去寻找爆款应用成功的要素,以便我们能在未来应用爆发的时代中抢占先机。
前言之二
我们今天提到的广义 Social-Fi,我个人将其分为两个子类:
第一类是协议类社交应用:包括了 Lens、Farcaster、Cyberconncet、Damus 等等,这类应用的目标是革了中心化社交的命,口号是“Twitter 杀手”“微信杀手”之类的,打算从零开始构建属于 Web3 的社交网络。
第二类是 Ponzi+ 应用:很多 Gamefi、Socialfi,项目方想做的根本不是 Game 和 Social,他们其实还是想搞一个 Ponzi,然后给 Ponzi 套上一层皮,game 和 social 是他们庞氏的载体。以社交为例,这类应用更多是基于现有的社交关系做重塑、基于现有的流量平台做加法。然后在靠着 Ponzi 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后逐渐转型(也肯能是 ponzi 破裂直接死亡)。
区块链的原教旨主义者们会很喜欢第一类应用,但我认为在当下的用户体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下,第一类应用很难有所发展。这就像微信如果出现在 2000 年,在没有 4g 网络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大概率也干不过 QQ。
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第二类。
正文
想要判断一款 Web3 社交应用是否有爆火的潜质,我认为主要可以看三点:
-
是否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社交资源
-
-
是否能够从大流量池导流
-
-
是否有足够的传播效应机制
1、是否尽可能保留原有社交资源
在看一款新的 Social-Fi 产品的时候,尤其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类,一定要看其是否尽可能的保留用户原有的社交资源,这里面包括了用户原有的声誉、社交关系等。本质上还是要降低用户的迁移成本。
就像我们今天在用 Web2 产品的时候,都会让你同步通讯录是一个道理。帮用户保留社交资源不仅是为了用户,也能帮助项目尽可能的缩短冷启动的时间。
FT 能成功的有一点就在于 FT 尽可能保留了用户原有的社交资源, FT 并没有让用户在 FT 上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账号,而是在对用户的推特账号做迁移,用户推特名称头像就是 FT 的名称头像。
不足的是 FT 没有把推特的关注和被关注关系一并迁移过来。
在 FT 的迁移中用户保留了自己在推特上的声誉和个人品牌,丢失了社交关系。不过这已经比大多数同行们做得好了。
FT 做的事情,抛开 FOMO 投资等因素,本质上是人们在准社交关系网络中期望跟偶像、媒体人物、KOL 有正常的社交关系的需求。
而在准社交关系网络(*Parasocial* Relationship)中,真正关键的就是 KOL 们个人的品牌和形象。在这种关系的转换中,必须要能够将原有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保留下来。这样的好处在于用户在切换社交场景后无需再费劲的重塑个人品牌。用户们的关系网络能通过这些关键节点迅速建立起来。
最小账户单位最好是社交账户而不是钱包
现在很多 web3 的社交产品,最小的账户单位是钱包,钱包代表了个人身份,然后用户通过钱包去创建新的账户再积累社交资源。这在 DEFI 兴起的时期好像并没有什么毛病,因为资产的迁移成本远低于社交资源的迁移成本。
但是在社交场景下,以钱包为最小账户单位并不是最优解,以钱包为纽带等于让用户将自己所积累的原有社交资源全部放弃,即便是有 ENS、Lens handle 这样的域名系统,其所承载的社交资源也是远不如推特账号的。所以更适合的方式是用社交账号去绑定钱包、而不是以钱包为主体去建立社交关系。
这里其实又牵扯到了一个 DID 的概念。Web3 上我们都主张有一个唯一的灵魂绑定的去中心化身份。这个 DID 既能管理我们的身份又能成为一个入口或者说钥匙让我们去使用其他应用。在上文中,某种程度上推特账号才是我们的 DID,因为大家更认可推特,我们在 FT 上买 Key 的时候认的是推特而不是 Base 上的钱包账号。所以做 DID 产品这件事,本质上是要你能够聚集巨大流量,有超大的用户基数,才配去谈做 DID。而不是你做了 DID 所以能去当入口当钥匙。微信和支付宝已经验证过这点了。
2、是否能够从大流量池导流,而不是自建流量池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成功或者爆火的难易。为什么前面不太看好协议类社交应用,更看好 ponzi+ 应用,就是因为后者更容易成功。因为从大水池里凿一个洞把水引到自己家的小池塘,远比自己造一个大水池,自己挑水装满要容易。
举个例子,假设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手机号之间不能互相打电话。根据这个痛点有两种解决办法。
-
方案一 :从底层解决,要么让联通和移动改自己的技术,沟通好利益分配,基建优化一下,实现两个运营商互通;或者更彻底,自己从零开始做一个运营商,实现既能够和联通也能和移动打电话,且不会被另外两家限制;或者做一个协议层的东西,让移动和联通接入,实现能够互联互通。从底层解决会很难也更复杂,因为首先要搞清楚,移动联通不能互相打电话到底是技术限制、还是这两家自己主观意愿不同意,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以及造成这样的现状是否有什么历史原因等等。
-
-
方案二 :做一个双卡双待手机,用户买两个运营商的卡,用户不需要知道对方的手机号是联通的还是移动的,手机自动识别用对应的卡拨号,于是用户层面实现了无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买两张卡。
方案二治标不治本,但在自身资源、能力都不够的时候,方案二更容易做成。
现在 Web3 Social 项目,一来就想选方案一、上来就想革了微信、推特的命,不是说不行,但是现阶段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不够。就连让用户无感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这种 Web2 产品经理烂熟于心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具象化成一个 Intent 概念来大做特做。谈颠覆为时过早,但不是不颠覆,我仍然认为区块链生来就是为了做一些底层变革或者颠覆一些东西的,只是时机未到。
DeFi 的成功经验给了行业里很多人一种惯性思维,好像什么东西都能在链上完美复刻一遍且会有很多人来用。但现阶段在社交这个层面也许更适合做一些现有产品的优化或者插件,满足用户的小需求即可。
Friend tech 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大流量池到小流量池转换中,满足了用户需求(虽然我认为此需求挺小的),比如 KOL 影响力变现的需求、NFT 低谷期满足 KOL、普通用户虚荣心的需求、满足普通人慕强心理的需求等。同时,FT 在做的就是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转换,大池子里的水流 1% 出来,都够我们行业用很久了。
3、是否利用好社交应用的传播效应
一个社交应用的玩法、经济模型设计,是否天然的能够引导用户去外部引流,是其能否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论是协议类社交产品还是 Ponzi 类社交产品想要成功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网络中的用户自发的导入外部流量。协议类社交产品需要海量用户来完成最基本的网络效应。Ponzi 类社交产品需要后续增量来为先来的人买单。
以 FT 为例,KOL 们能从 key 的交易中获取收入,在 FT 的体系内用户们天然有从外部平台向 FT 导流的倾向。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免费的覆盖式 KOL 宣发冷启动。在第一批买方用户进来后,他们天然有动力去进行宣传,以便有新人进场充当退出流动性。
Ponzi 类的社交产品更容易利用好社交的传播效应,因为其可以从底层玩法将用户与项目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用户可以在项目方没用明显引导的前提下向外部引流。所以在后续有新应用出现时,关注其玩法和模型设计是否能引导用户自发的进行外部导流尤为重要。
协议类社交产品在这方面相对较难,因为协议的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去中心化。想要用户自发的去外部引流需要用补贴的方式让用户去拉人头,虽然 token 或者空投积分对于项目方来说几乎是免费的,但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的增长更多的线性的,即投入多少等比例产出多少,难以像 Ponzi 类那样短时间内呈现网状爆发式增长。
结语
虽然是从 FT 的爆火中找启示,但我认为 FT 能到现在这个高度,运气是主要因素。从产品、到经济模型设计,都能看出团队一开始并没有期望 FT 能到今天这个程度。甚至如果那个周末没有 Paradigm,FT 可能已经像之前的那些前辈们被雨打风吹去了。
这个行业巧合随机性太多了,同样的产品,也许只是出现的时机不同,参与的玩家不同,最后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而这样的随机性以及一些傲慢往往成为我们错过项目的根源。当年错过 StepN 的人们一定说过一句话“这不就是当年的趣步吗?”
所以我今天企图从 FT 的爆火中找到一些通用的经验可能也未必有效, 如果大时代即将来临,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躬身入局,以开放和谦虚的心态去体验每一种可能,然后用一次次摸石头过河的经验找到那最终的答案。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