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原因告诉你为什么Web3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Web3 让传统互联网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升级,用去中心化的协议和社区所有权替代了中心化的 “ 看门人 ” 和中介。 Web3 的底层逻辑对于信仰加密 技术 的人来说极具吸引力。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Web3 目前仍是小众行业,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
虽然 Web3 的底层技术非常过硬,但你的奶奶并没有因此成为 Web3 的活跃用户,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区块链扩容瓶颈是最常被提起的原因,而且每次都会在后面加一句 “ 我们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初期 ” 。但我个人觉得这只是 Web3 没有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众多原因之一而已。
本文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认为 Web3 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六大原因,以及怎样才能让区块链技术真正为社会实现价值。
原因一:技术术语晦涩难懂
对于刚进入 Web3 的人来说, Web3 是很难一下子讲清楚的概念,特别是因为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定义。所有人对于 Web3 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归根到底,我们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Web3 跟我有什么关系? ” 以及 “Web3 对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
Web3 有许多特性经常被提及,比如去中心化、抗操纵、不可篡改性、透明性等。很多人会从纯技术的视角来解构 Web3 ,解释中夹杂着各种难以理解的行业术语和技术名词。
虽然从这个角度解释 Web3 可以让听的人了解其核心价值和技术细节,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沟通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解释清楚: Web3 这些晦涩的概念和抽象的价值观跟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到底有什么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然就要联系现实世界中的用例。
原因二:投机者自我狂欢
Web3 的第一个应用就是创建比特币等数字通证,通证内预定义了 货币 政策 ,内置了点对点支付功能,并完全消除了中心化的中介。虽然数字通证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如果通证只能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那功能会很受限。而且数字通证相比传统货币来说波动性更大,愿意接受的商户也很少。
DeFi 将价值交换过程去中介化。
除非传统 金融 系统出现重大系统性漏洞,否则光靠铸造和转移通证是没有足够吸引力的。因此,Web3的第二个主要应用场景应运而生,那就是 去中心化金融 (DeFi)。DeFi 拓展了数字通证的功能,不仅限于价值转移,还可以用于用户熟悉的金融场景中,比如借贷、交易和对冲风险。
然而,由于许多 DeFi 应用仍主要聚焦于通证,因此就创造出了一种循环经济,其中通证的价值部分来自于市场对其的投机。这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已经持有通证的Web3原住民很好地证明了 DeFi 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定的产品-市场契合度。但对于不持有加密通证的人来说,DeFi 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赌场而不是新兴的金融系统。
DeFi 循环经济中典型的投机模式——“yield farming”
用通证化资产来解决问题?
话虽如此,并不能说如今所有 DeFi 项目本质上都是内循环。 稳定币 是锚定法币等资产的通证,推动了 “ 可编程美元 ” 的兴起,这种通证可以在全球交易并在几秒钟内结算。数字美元更贴近如今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收到、支出并储蓄这类货币。
如今有 价值 1400 亿美元的稳定币 可用于 DeFi 协议,因此 DeFi 生态可以为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创建链上储蓄账户。 Web3 的独特优势如果能附加到传统资产上,那么它的价值就不言自明。
除了稳定币之外,我认为这种链上金融映射的机制(注:这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模型照搬到链上实现)将很好地将 Web3 应用推向大众,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 通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 ( RWA )来打破如今 DeFi 行业的投机内循环(注:稳定币是 RWA 的一个子集)。 RWA 包含房地产、企业 / 政府债券、收入分配协议、大宗商品以及传统金融系统里的其他资产。当然,通证化的 RWA 也有缺点,尤其是在去中心化和信任最小化这两方面。不过支持 RWA 的 Web3 应用可以极大提升 Web3 的价值主张。
原因三:超级金融化
虽然 DeFi 、稳定币和 RWA 可以为 Web3 进入主流提供巨大机会,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那就是普通人其实并不关心金融。普通人可能都没怎么用过金融服务,也不关心金融产品在后台到底是怎么结算的。说到底,他们只想开展商业活动,比如用信用卡在超市买东西。如果 Web3 主要的价值主张是基于超级金融化实现的,那么就会错失巨大的市场机会。
这也是很多人对 Web3 产生疑惑的地方。如果 Web3 是 “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 ” ,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我们熟悉的典型互联网用例呢?比如发消息、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电子商务以及你现在正在阅读的博客。
如果Web3的核心价值是定义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互方式。那么这些Web3内容平台在哪呢?
非金融类Web3用例仍处于发展初期,但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势头。比如,Web3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采用去中心化的协议。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网上个人资料,包括在平台上生成的所有内容以及整个社交图谱。他们的个人资料可以转移到其他前端社交界面,这些社交界面的内容审核政策会有所不同。
Aave 的 Lens Protocol 就是以此为目的开发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所有交互都储存在 Polygon 的 PoS 区块链上。用户的社交图谱可以跨越各个应用转移。能够拥有自己的社交身份是 Web3 的一个非常强大的价值主张,这直接解决了目前 Web2 社交平台的问题,包括内容过滤算法和强制删除账号的做法。
可以基于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协议创建独立的前端界面( 资料来源 )
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有可能成为杀手级的非金融类 Web3 应用。不过杀手级应用也可能出现在创作者经济、游戏、元宇宙或 DAO 等赛道中。无论最后哪个赛道胜出,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必须在超级金融化以外的领域寻找发展机会。
原因四:用户体验到处都是坑
理论上来说, Web3 的用户体验应该远远超过目前的互联网。 Web3 用户不用在每个网站上都创建独特的用户名和密码,也不用信任中心化的服务提供商,而是可以通过唯一的私钥自己进行验证,而且私钥可以通用于所有 Web3 应用。这不仅可以极大简化用户体验,而且用户还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不用经过中心化的中介就能直接访问应用。
如果这些功能都能正常运作,体验真的会很好。
Web1.0 ,Web2.0 和Web3的登录体验差异
然而这个前提是 “ 如果能正常运行 ” 。在现实中,用户往往要面临各种互不兼容的认证标准,要手动处理私钥和助记词,要下载新的浏览器插件或移动 钱包 并学习如何使用,还要针对不同标准的区块链进行调试。这一切都导致了用户体验非常差。
添加一个新的标准就能解决 Web3 的认证问题?( 资料来源 )
助记词? ChainID ? Gas 费?通证审批?撤回交易?终局?这些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而 Web3 用户如果想要使用 Web3 应用,就不得不先搞懂这些词的意思。即使用户费劲搞懂了,他们在使用 Web3 应用时还是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深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会出问题(硬件钱包 ->Web3 浏览器插件 -> 前端网站 ->RPC 节点 -> 区块链)。
Web2 用户在使用时不需要理解 Web2 的底层技术架构,同样地, Web3 用户也不应该要理解 Web3 的技术细节( 资料来源 )
目前 Web3 的用户体验普遍很差,这并不是某个项目或协议的错。也有许多人正在努力统一 Web3 的用户体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 Web3 的用户体验确实不行。 安全 的私钥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这是 Web2 无法比拟的地方。但不幸的是, Web3 用户一旦丢失了助记词,就再也无法找回账户。
在 Web3 领域有许多类似下方的界面,这也难怪新客户的流失率如此高了。
“ 连接钱包 ” 最后变成了一个 “ 兔子洞 ” ,连接之后只能自求多福了。
要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在最大程度上为用户降低技术门槛和风险。我相信这最终会催生出Web3“ 超级应用 ”,降低Web3基础设施的各种技术门槛,在界面上只向用户展示他们进入Web3世界需要的信息。 Coinbase 和 罗宾汉 就是两个例子。这两家企业都面向用户开发了体验流畅的Web3钱包。
Coinbase 在其主要的移动端应用中直接集成了 Web3 浏览器。这个浏览器采用了 安全的多方运算 ( MPC ),以分布式的方式生成私钥。 Coinbase 通过这种方式创建了 “ 半托管 ” 的钱包系统。用户的私钥被分散在三个实体,任意两个实体的私钥拼在一起才能签名一笔交易。用户和 Coinbase 各拿三分之一的私钥,另外三分之一放在冷储存解决方案中作为备份,或由可信第三方持有。如果用户丢失自己的密钥,就可以激活备份机制,重新获得钱包的访问权限。
这个模式虽然在信任最小化方面不如纯粹的自托管解决方案那么高,但是却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为许多容易不小心丢失密钥的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有 社交恢复( social recovery ) 这类解决方案,也可以打造出类似 Web2 的用户体验。
原因五: Web3 吞吐量问题
如今 Web3 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主流 公链 的扩容和延迟问题。我在之前的一篇关于 区块链信任模式 的文章中提到过,很多人都认为扩容就是提高交易吞吐量。然而更全面的理解应该是:区块链扩容既需要提升交易吞吐量,又需要维持较低的区块链账本验证成本。虽然有些区块链的吞吐量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上限,而且这些区块链往往不得不在去中心化、安全和可靠性三个方面做出权衡。
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 显示了传统区块链需要做出的权衡。
Vitalik Buterin 曾经说过: “ 新型的货币互联网不应该每笔交易都要花 5 美分。 ” 介于以太坊过去几年的 gas 成本一直很高,他这么说可能有点讽刺,但这个观点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即使有了更明确的应用场景和更优化的用户体验,如果交易确认时间和成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还是无法吸引几十亿新用户。
由于这是 Web3 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更明显的原因,所以许多区块链都非常重视 扩容问题 ,通过并行运算、模块化 rollup 以及侧链等方案来实现区块链扩容。其中许多方案都仍在开发初期,但我非常有信心可扩展性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解决。而相比之下,这个高度可扩展的 Web3 生态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一点倒是很难预测。未来的 Web3 会变成由多个独立的 L1/ 侧链组成的多链世界?还是会变成由 L2 扩容方案组成的多 rollup 世界?还是会变成高吞吐量的 L1 区块链呢?或者这三种情况会并存?
ZkSync 的 Matter Labs 对比不同的扩容方案( 资料来源 )
原因六:房间里的大象
当讨论 Web3 发展所面临的阻碍时,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加密资产、去中心化应用和去中心化组织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这限制了 Web3 在全球的扩张。与任何彻底颠覆现有行业的新技术一样,成长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传统机构和组织都无法遵循明确的路径,也没有意愿参与 Web3 生态并在其中投入资源。一旦我们能通过行业合作,在保护创新的同时建立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机构和组织就更有可能真正投身于 Web3 事业,成为服务提供商或将现有客户群导入 Web3 。
这里要申明一点,我并不是在支持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框架或政策指导,而是想说 Web3 是否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取决于是否有清晰合理的政策指导。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监管政策还取决于一系列变量。我们当然不希望遏制 Web3 生态的创新,但 Web3 如果一直处于类似 “ 狂野西部 ” 的无监管状态,也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 Web3 的欺诈骗局无人监管,机构也不太可能愿意加入( 资料来源 )
展望未来
Web3 重塑了应用的信任模式,将权力从中心化的中介转移到了确定和透明的软件。然而,像任何创新技术一样, Web3 都面临着重重障碍,必须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虽然 Web3 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克服许多其他挑战,但只要能先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就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Chainlink 基金会或 Chainlink Labs 的观点。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