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熊市中从 Free mint 到新晋蓝筹 最近大火的 DigiDaigaku 究竟什么来头

Collect
Share

自六月以来 NFT 就渐渐步入了寒冬熊市,NFT 蓝筹价格和 OpenSea 交易量都经历了大幅下跌。可是最近,一个叫 Digi Daigaku 的项目点燃了 NFT 圈。从 Free Mint 到现在 15.4 ETH 地板价(笔者撰稿时),大家都对这个陌生而又独特的项目感到惊讶,同时又充满了好奇。一个 Free mint 的 NFT 是如何从熊市中在 OpenSea 交易量中一骑绝尘,甚至地板价已远超过 Azuki,Doodle 等蓝筹项目,今天就跟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个项目。

图 1 8 月 30 日 OpenSea 的日交易量榜

一、项目背景

首先,在 Digi Daigaku 的OpenSea 页面中有这样一段介绍:「DigiDaigaku is a collection of 2022 unique characters developed by Limit Break, a company founded by world-famous game designers Gabriel Leydon and Halbert Nakagawa.」交代了其发行的公司为 Limit Break,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则是非常著名的游戏设计 Gabriel Leydon 和 Halbert Nakagawa。

图 2 Digi Daigaku 的 OpenSea 页面

说说两位创始人,Gabriel Leydon(CEO)和Halbert Nakagawa(CTO)在成立 Limit Break 之前就于 2008 年共同创立了著名手机游戏公司 Machine Zone,并发行了多款知名手游,比如《战争游戏:火力时代》(Game of War: Fire Age)、《雷霆天下》(Mobile Strike)、《最终幻想 15:新帝国》(Final Fantasy XV: A New Empire)等。而该公司也靠这几款海外爆款游戏成为了美国收入最高的手机游戏厂商,并在《财富》杂志 2016 年的独角兽列表当中,以 31 亿美金的估值位列第 36 位。

而 Digi Daigaku 背后的这家公司 Limit Break,可以在领英上查到是一个刚于 2021 年创立,位于美国犹他州帕克诚的小公司。根据 Gabriel 在 ama 中透漏,他们团队目前的规模为 40 人左右,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此前的 Machine Zone。由此可以看出,两位创始人是希望从传统游戏行业中跳到 web3.0 的游戏领域继续创业。

就在作者撰稿本文的一天,Limit Break 的官方推特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他们已通过两轮融资筹集 2 亿美元,并且融资阵容相当豪华:Josh Buckley、Paradigm 和 Standard Crypto 领投,FTX、Coinbase、Positive Sum、Shervinator 和 Anthos Capital 等参投。同时文中透露 Limit Break 将在 web3.0 领域中继续发展游戏业务。由此可见,Digi Daigaku NFT 将会是其迈入 web3 游戏行业的第一步。在如一潭死水的熊市竟然能见到如此巨额的融资属实罕见,但是也侧面说明了 VC 机构们对两位创始人以及他们之前在传统游戏行业积累的经验的极度看好。

二、回顾 Digi Daigaku 的发售历程

Digi Daigaku 于 8 月 9 号采取了隐形发射(Stealth Launch)并且 free mint 的形式,此前没有任何形式的宣传,只是 Gabriel 在其推特上放出了 mint 页面。随着项目的背景被人们慢慢挖掘出来,其在 Nansen 上达到了 Extreme FOMO Level,随后很快售罄。

图 3 8 月 10 号 Nansen NFT Mints 数据

之后 Digi Daigaku 的价格就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几天时间内地板价就超过了 1ETH。8 月 23 号 Gabriel 在推特宣布将对每个持有者进行空投,这把 Digi Daigaku 的价格带到了超过 3E。接下来就是 2 亿美金融资的重磅新闻,使其价格如火箭般蹿升至 15E 以上!

图 4 Digi Daigaku 过去一周交易价格走势 数据:NFT Nerd

从 Free mint 到 15E,Digi Daigaku 已然成为 NFT 熊市中最耀眼的「金狗」。因错过令人拍断大腿的同时,大家也不禁好奇地想问:如此牛逼的项目团队以及知名机构投资背景的项目,为何在进军 NFT 的第一步走的如此低调? 在进一步了解该项目及其团队背景后,或者我们能从其中找到答案。

三、Digi Daigaku 要如何改变 GameFi 领域

虽然 Digi Daigaku 还没透露任何和游戏相关的细节,我们也不清楚他们将要打造的游戏是否与其 NFT 二次元的艺术风格相关。但毫无疑问的是,Limit Break 公司来到 web3 肯定是要做游戏的。

两位创始人中,相比于行事低调、一条推特都还未发过的 Halbert Nakagawa,显然 Gabriel Leydon 更能代表 Digi Daigaku 的风格与精神。

图 5 Gabriel Leydon 的推特主页

翻开 Gabriel 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位优秀的大佬已经在游戏行业打拼了二十多年。在创办 Machine Zone 之前还先后在 Atari, Tsunami Visual Technologies 和 Global VR 工作过。他最擅长的是制作设计免费游戏(Free to Play),并且从未涉足过主机游戏。同时他还非常看重市场营销,他的公司每年都会发大量资金放在市场营销上,例如 2014 年就曾在《战争游戏:火力时代》上总共花费了大约 4 亿美金的广告预算。

对于资深游戏玩家来说,他们都明白「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和腾讯、v 社一样,Gabriel 创立的 Machine Zone 也深谙此道理。短短十一年间,Machine Zone 就推出了《战争游戏:火力时代》(Game of War: Fire Age)、《雷霆天下》(Mobile Strike)、《最终幻想 15:新帝国》(Final Fantasy XV: A New Empire)这三款常年霸占海外手机游戏收益榜榜首的 Free to Play 免费游戏,曾经连续 6 年霸占 iOS APP Store 榜首,最终赚的盆满钵满,营利累计超过 50 亿美金。

图 6 Machine Zone 巅峰时期的盈利走势

作为海外最成功免费游戏厂商之一的创始者,Gabriel 自然对于吸引游戏玩家消费很有自己的心得。而谈到对于 NFT 圈子中很多知名系列的 NFT 卖出天价的现象,Gabriel 表示并不稀奇。他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消费方式,这种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免费游戏当中,例如十几年前就有玩家愿意花天价购买游戏中的虚拟资产。

而对于 web3 和区块链游戏的看法,他表示:在 web3 领域技术是新的,事情运作的方式是新的,这让人十分兴奋。但是玩家的行为和区块链中的虚拟游戏资产却没有太多创新,这让人十分失望。而这也成为了他决定要创办 Limit Break 进军 web3 领域的原因。

Gabriel 第一次听说区块链游戏是因为当时红极一时的《 Axie Infinity 》。Play to Earn 的模式让 NFT 拥有更多的赋能可能性,同时也让区块链游戏领域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但是,Gabriel 也慢慢看出了这种模式的弊端。Play to earn 其实也就是 Play to sell,将游戏中获得(Earn)的奖励通过售卖(Sell)进行套现。如果每个人玩这个游戏都是为了 sell,那么最终,这个游戏除了剩下一堆 seller 之外将一无所有。而对于目前这种必将进入死亡螺旋的 P2E 模式,唯一的破局办法就是让玩家能够 Play to Buy。

在这里,Gabriel 也一语道破了目前 GameFi 模式的痛点。一个成功的游戏必须要有均衡健康的双边经济,即一部分人乐意出售游戏道具,而另一部分人乐意购买游戏道具。 真正热爱玩游戏的玩家通过购买游戏内道具提升游戏体验获得乐趣,而想赚钱的玩家通过售卖游戏道具变现。而现在的 gamefi 项目到处都是赚了就要卖的玩家,导致天平永远是向一边倾斜的。如果你能做出一款能让玩家乐意消费的游戏,那么你就能在 gamefi 中获得成功。 而这些,正是有着多年 free to play 游戏经验的 Gabriel Leydon 所擅长的。

诚然,现在的 Gamefi 依然像是披着游戏外衣的 DeFi。大多数还不错的链游,其游戏性最高只能达到页游水平,而在 Fi 方面则更像是一种庞氏,采用双代币模型,用母币购买资产,生成子币作为收益,通过不断吸引新人入场来抵抗 play to sell 带来的抛压,最终双代币经济模型随着新鲜血液地减少,慢慢步入死亡螺旋般地降落。

对于如何改变 GameFi 这一现状,Gabriel 也透露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他认为,当你评价一款 web3 游戏时,你应该去思考这款游戏是否足够好玩到令玩家有消费的欲望,以及项目方是否有去刺激玩家消费的方案。 除了塑造游戏极强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外,掌握玩家的消费心理也极其重要。「充值使你变得更强」是各位网游玩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正因此,诸如《梦幻西游》、《逆水寒》等知名网游才有无数大佬在里面进行天价的消费。但是 Gabriel 指出,这些玩家的消费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去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杀戮者,而是去成为一个统治者。他们更享受游戏中做决定的权力以及其他玩家对他们寻求帮助的依赖感,这不是一种 pay to win,而更像是 pay to judge。由此可见,Gabriel 对于愿意付费的游戏玩家心理了如指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的下一款作品依然可以创造出极其不错的收益。

最后,虽然 Digi Daigaku 是一个由 2022 个二次元「老婆」的艺术作品组成的系列,但是,Gabriel 表示他们并不是在做一款二次元游戏。毕竟,他们的团队以制作 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而闻名。

四、Free to Own - Digi Daigaku 想要带来的全新模式

Gabriel 并不是要把他在 web2 取得巨大成功的 Free to Play 模式复制到 web3 来。恰恰相反,Gabriel 表示进入 web3 代表着 Free to Play 模式的结束,他将在 web3 开启 Free to Own 模式的新纪元。 那么什么是「Free to Own」呢?这个解释最早在出现在 Limit Break 获得 2 亿融资得推文中。

图 7 Digi Daigaku 母公司 Limit Break 对 Free to Own 的解释

这个模式也解释了为何 Digi Daigaku 要采用 Free Mint 的价格进行发射。Gabriel 认为,free to mint 可以避免粉丝们有担心 rugpull 的顾虑,同时,通过 free mint,holder 们也会成为即将到来的游戏的最佳拥护者,让粉丝们自发地对游戏进行病毒式宣传。 对于游戏玩家们来说,一款以 free mint 作为起点的区块链游戏是如此得吸引人,以至于 Gabriel 希望这种模式可以淘汰掉 Free to Play 和 NFT 预售这两种游戏模式。

的确,相比于游戏正式上线之前就预售几千上万个 NFT 大赚一笔的链游启动模式,Free to Own 会让观望中的玩家们更加放心,毕竟在区块链世界里,捞一笔就跑路的项目不在少数。但是这模式对于不知名的游戏工作室来说可能并不友好,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短期内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启动资金。同时,因为发售的 NFT 数量有限,F2O 模式也只能让早期参与的几千或者几万人享受福利和空投的待遇,晚一些入场的玩家依然要支付一笔入场费,而像 Digi Daigaku 这样的大热门项目入场费更是价格不菲。其稀缺性随着游戏边火爆,也会抬高 NFT 本身和后续空投的价格,进一步提高玩家的入场门槛。这对于一个立志要做到数十万甚至百万用户的游戏项目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阻碍。

另外,Free to Own 真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嘛?

事实上,虽然 Digi Daigaku 是第一个提出 Free to Own 概念的项目,但是他们并不是实质上第一个采用这种方式的项目。根据 Gabriel 对于 F2O 的定义,其实此前已经有很多款 NFT 的发售方式符合 Free to Own 的规则了。例如之前异常火爆的 ill pooo it NFT 项目,基于对其他 NFT 项目的无情嘲讽的 meme 属性,开启了 free mint 并且售罄。之后,这个看似是 meme 图狗的项目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推出销毁机制,空投搅屎棍,上线 shitcoin,开放合成屎兽,空投清洁剂,开启土地抽奖,发布手游……其花样之多,更新速度之快,让一众 NFT 玩家直呼良心。而获得的这一切,可能只是因为当初你无意中 mint 了一坨 shit……

图 8 ill poop it NFT 项目充满细节的海报

或许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Digi Daigaku 不同,ill poop it 项目是通过其 meme 属性吸引眼球,再靠创新的玩法和高频的更新扩大影响力最终脱颖而出。但是他们都是走的 Free to Own 这一条路。挖掘出这种模式背后的本质后可以发现,这个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和颠覆性,只是因为 Gabriel Leydon 创造出的这个词而被大家津津乐道。Free to Own 这个全新名词也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也都在积极表达对于这种模式的看法。甚至连前华人首富、币安创始人 CZ 也在推特上分享了观点。

图 9 CZ 在推特上表达对 Free to Own 的看法

总的来说,Free to Own 是指一款链游的启动方式是通过 free mint 创世 NFT,让玩家免费获得,后续还会给 NFT 持有者持续不断地空投后续的游戏资产和道具。 这种模式可以打消玩家们对于项目发是否会 rugpull 的顾虑并且获得一定的粉丝基础。而项目方依然可以通过玩家间 NFT 的交易获得版税收入。通过分析过去的案例证明,不管是 Digi Daigaku 这种明星团队带领,资金充足的项目还是 ill poop it 这种 meme 出身的「土狗」,只要配上合适的营销策略,都可以获得成功。

而在这次 Digi Daigaku 中,Gabriel Leydon 声称的颠覆性和创新性更像是通过造词和配合重大利好新闻来人为地制造 fomo 情绪拉升地板价,完成了一场盛大的宣传,赚足了眼球。这其中的营销节奏和方法设计堪称完美,让 Gabriel 的营销能力和对人性把握得到了直观的体现,这也会成为未来有资源、有营销能力的项目方进入 web3 领域会参考的营销经典案例。 因此,我认为大家大可不必针对这个词眼进行喋喋不休的争论,关注后续的营销策略以及推出的游戏才是重点。毕竟区块链游戏最重要的还是游戏产品本身。

图 10 Gabriel Leydon 推特中随处可见 #F2O 的标签

五、Digi Daigaku 的野心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去年九月,Gabriel Leydon 就开始在推特上公开招募优秀的游戏设计师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Digi Daigaku 的母公司 Limit Break 已经卧薪尝胆般地工作了整整一年。以致于 Gabriel 在 NFT 发售后的 Twitter Space 上非常兴奋地宣布这一整年来团队都在等待着这一刻,向世人宣布他们要在 web3 大展拳脚。

图 11 去年九月 Gabriel 在推特上招募游戏设计师

按照原本的计划,Gabriel 是想在 Machine Zone 干到退休。但是在见到《Axie Infinity》之后,他被区块链游戏这个新世界深深吸引,发现在这里才有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接下来他毅然决然地拉上了 Machine Zone 的部分原版人马创办了 Limit Break。

「我在 web2 的世界中已经做出了 3 款 top1 级别的游戏,来到 web3 世界,我的目标很明确,依然要做 top1 的游戏,而且不仅仅只在 web3,而是让它的影响力能火出这个圈子。」 这是 Gabriel 在 Space 中向大家展示的豪言壮志。Gabriel 还表示,目前来看,他们在 web3 做的这款游戏是他迄今为止做过的最好的一款。同时,他们还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会陆续放出,这是他们默默努力一整年的成果。

虽然 Digi Daigaku 暂未透露任何关于游戏产品的信息,但是根据 Machine Zone 以往的作品以及 Gabriel Leydon 对 web3 的观点,笔者个人预测这次 Digi Daigaku 的游戏设计会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Pay to Judge 的核心玩法和诱惑力。 之前提到要打破 P2E 死亡螺旋的宿命,就要想办法让玩家会去 Play to Buy。为了破局,Gabriel Leydon 必然会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同时,这也是他先前在 web2 游戏行业的优势。

NFT 在游戏中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Gabriel Leydon 曾表示:游戏类 NFT 应在所有游戏中都通用。区块链游戏之所以和 web2 游戏不同,正是因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和 NFT 的互通性打破了传统游戏公司对虚拟资产和游戏规则的绝对掌控。毕竟,当年 V 神 Vitalik 也是因为暴雪把魔兽世界中术士的灵魂虹吸技能进行了大改,才转入区块链的怀抱。目前我们看到的链游 NFT 其功能和定位依然和传统游戏中的虚拟资产并无太大区别,这也是 Gabriel 对目下链游行业比较失望的一点。日后,我们希望看到 Digi Daigaku 在这点上的创新。

区块链游戏一直是大家纷纷看好的拥有巨大潜力的赛道,但是随着年后 BNX、Raca 等链游的没落导致链游行业停滞不前,近期 Bayc 的母公司 Yuga Lab 宣布发布元宇宙土地项目 OtherSide 进军游戏行业后,大家又对链游重新燃起了希望。所以这次,非常高兴另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项目可以脱颖而出,在 GameFi 领域里写下新的篇章!

六、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 Digi Daigaku 这个项目,那就是:「Web2 游戏领域的顶尖大佬,带着顶尖机构的巨额融资,团队潜心打磨了一整年的项目,发行了一款从 free mint 到 15E 的 NFT,立志要打造出 web3 NO.1 的游戏。」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能涨到如此高的价格。毕竟这样一个项目谁看了能不 fomo?

Digi Daigaku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它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原文标题:《熊市中从 Free mint 到新晋蓝筹!最近大火的 DigiDaigaku 究竟什么来头?》

原文作者:0xDy , DeBox 研究院

来源:DeFi之道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