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身份终局之战
来源:不确定思维
Web3 认证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玩 StepN 时,用户需要使用邮箱账号注册。完成注册后,需要导入 / 新建一个加密钱包,如果导入原有助记词(使用过有资产的钱包),会很担心助记词触网的安全问题。
如果新建一个钱包,也有同样的热钱包备份不当的安全担忧。这是加密老用户的担忧,而对于一个 Web3 新人,什么是助记词,如何安全保管助记词,都是非常陌生且没有概念的,非常容易导致资产丢失。
使用 Mirror 发布文章时,要链接钱包进行签名认证,它提供了一个比较友好的「remember me」功能,在一次签名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大概一周)不需再次签名,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但对于月更的我来说,每次都需要链接硬件钱包去签名,实在觉得繁琐,仅仅发布一个文章而已。
更极端的例子,是目前的一些社交类 Web3 应用,当需要关注人、发表评论等操作时,都需要验证签名,为了方便大多人会专门搞一个热钱包(有安全意识的)。
但有些应用,由于涉及历史行为的标注以及空投等诱惑,迫不得已还是要用老地址去做验签,这种地址往往有很多资产在里面,如果签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授权过大,进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产损失。
如果有大额资产参与 DeFi,常常会使用多签、硬件钱包等相对安全的基础设施。这些地址也可能会被用来交易 NFT,而 NFT 交易很多时候需要签名授权。目前的应用签名信息不够直观,用户大多不太理解具体签名的内容,这很容易导致签名授权过大从而被黑。
这几个典型的场景,总结起来就是目前 Web3 身份验证存在的不易用、不便捷和不安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大多是因为身份和账号没有被清晰界定,大部分情况下钱包即被认为是账号,又被认为是用户的身份。
而去中心化非托管钱包的发展,实际远远无法适配当前的 Web3 发展速度。当 DeFi 出现时,我们采用这种模式还感觉不到太多问题。而当越来越多非金融类去中心化应用出现时,这种认证方式就会凸显诸多问题。
Web2 都有哪些常用的认证场景
早期我们使用网页类 Web2 应用时,大多采用账号 + 密码的认证方式访问。为了方便很多网站设置的都是相同的密码(这很不安全)。
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慢慢我们习惯了手机号 + 验证码的认证方式。即便是网页端,也慢慢的支持了这种验证方式。
而为了更方便,我们的很多应用都使用了基于微信 / 手机号一键验证等验证模式,密码几乎不再被使用。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设备也都在采用刷脸、验证指纹等认证方式,验证码也在不断的被更新替代。
Web2 的身份验证正在往安全便捷的无密码认证方向发展。
无密码认证要比账号 + 密码的方式安全很多,由于账号 + 密码的方式存在弱口令问题和大量的被泄露数据,黑客可以利用大数据 + 撞库等方式破解。
如果有好的安全习惯,目前的移动应用大多很难被盗。配合使用 1password 等应用(做到一应用一密码),对于需要设置密码的应用也相对比较安全。
再看金融类应用的认证发展,最早网银很不方便,要使用密码卡转账。后来发展为使用 usbkey 的验证模式。
对于个人用户,现在手机网银几乎与其他非金融应用是一样的体验,手机号 + 刷脸认证,刷脸 / 验证码转账等等,非常方便。
这也有一定安全隐患,如果手机被黑了,存在手机里银行账户被盗的风险。
对于企业用户,目前 usbkey(数字证书)的验证方式依然延续。而像银行间通信,大多采用点对点加密的方式。
很多初次使用 Web3 应用的用户都会发出一个疑问,为啥这应用这么难用?最直观的就是大多是网页端访问,而且用户认证普遍不够友好。
难道 Web2 中已被广泛采用的友好且安全的验证方式不能应用在 Web3 么?
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下 Web3 与 Web2 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就是用户资产的自主可控(可拥有)。
Web2 中,数据和资产都在中心化平台端,实际用户很难拥有自主权。
而 Web3 中,去中心化的属性让用户从密码学角度拥有了自主权,your keys,your coins!
这也是为什么 Web3 应用的认证方式,是让用户自主签名的原因。因为这些信息只有用户自己拥有。
Web3 身份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能力
自行更改密钥
我们常用的 Web2 应用,每隔一段时间都可以重置密码以保证安全性,避免密码丢失导致的信息泄露。
如果发现账号被盗了,我们也可以及时修改密码,或者通过申诉等方式找回账号。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账号仍然可以继续使用,跟我们账号关联的其他内容、数据和应用,都不需要重新授权或链接。
而对于去中心化钱包,一旦助记词 / 私钥丢失,这个钱包就没办法再使用了。因为只要有人知道这个助记词 / 私钥,就可以动里面的资产,就可以验证各类应用。
在 Web2 中,账号被盗一方面可以申诉找回,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进行各类禁用操作,只要有足够证据,就可以对可能的风险进行中心化的处理。比如向不同平台申诉,添加黑名单等等操作。
而在 Web3 中,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有效针对被盗账号的防范措施。一旦私钥丢了,这个账号就不再可用。但随着越来越多应用对身份行为的重视,我们很多的链上行为都与账号地址有关,一个用了很久的地址,或许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如果弃之不用,就非常的可惜。
是否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像 Web2 更换密码一样,在不变更账号(公钥地址)的情况下,对 Web3 的钱包助记词 / 私钥进行自行更改呢?
多账号分离,身份聚合
目前在国内有很多面向个人用户的多账号分离 / 身份聚合的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有时会用支付宝扫码开锁,有时候会用微信扫码开锁,经常自己都没留意,但都能打的开锁。
各种共享商品,只要上面有个码,我们就会下意识的直接用微信 / 支付宝去扫,租充电宝、电车、雨伞等等。
这些应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我们注册任何账号,也不需要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只需要进行一次授权即可。
在这些场景里,租借各种设备时,我们实际使用的还是这些应用本身的账号,而这个账号是通过身份授权产生的。
我们的大量身份信息和行为,都被聚合在一个叫「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的系统里,这个就是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的聚合身份。
它是一套信用评价系统,拥有我们的各类身份数据和信用评级。不同应用通过与它的集成,可以申请一个授权,读取我们的身份,并创建临时的账号。
只要我们的信用能达到这些应用的设计要求,我们就可以平滑的使用。
对于企业级的应用,一个员工往往也会使用几十套各种不同系统,如果每个系统都有独立账号,记忆起来非常不方便。大多员工也都习惯用一样的密码,这样很不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专门服务于企业级身份管理的解决方案 IAM。能提供一套便捷安全的单点登录和统一账号密码系统,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让员工使用系统更加便捷。
像以上这样的使用体验,在 Web3 中也是被需要的。我们希望在玩游戏,体验社交应用,参与 DeFi 挖矿时,都有不同的账号,但他们都可以使用一套方便的方式进行统一的安全的管理。
既能做到资产在不同账号的隔离,也能做到身份在不同账号的互通。我们自己可以决定像外部展现何种身份,可以控制哪些身份是显性的,哪些是隐形的,以及他们之间的行为关系。
灵活的密钥管理
大部分的互联网用户都没有密码管理的安全意识,常常使用一套密码打遍天下。被用最多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不使用,比如不使用网银等等。
移动应用认证技术的发展演化,一方面是为了平台应用能有更大的网络效用,另一方面也切实的提升了用户使用的安全和便捷性。比如验证码 + 刷脸 + 风控等方式,让一般的密码泄露很难造成严重影响。
而 Web3 应用,将身份主权交还给了用户,每个人对如何管理密钥在知识和技能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即便是一些老韭菜,也经常范丢失私钥的错误,不小心被钓鱼或是由于电脑被黑导致热钱包被盗。
使用硬件钱包、冷钱包、多签钱包的门槛更高,一般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用户,很难真正掌握这些钱包的安全使用方法,一不小心有可能自己反而把密钥搞丢。
Web3 这种不友好也不是很安全的密钥管理方式,切实的阻碍了很多人参与 Web3 应用。
在 Web2 中,我们可以通过 1password、google 密码管理等程序帮助管理密钥。但助记词和私钥的使用大多比较强调离线备份,或者存放在硬件钱包里,或者采用更加安全的多签等技术。这些对于专业用户来说还好,对于 Web3 用户来说就有一些难度了。
我们是否可以像 Web2 那样保管密钥?不需要抄写,不需要硬件。即安全,又可以快速的恢复?
对于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有不同的密钥管理策略,大额资产可以使用专业级安全方案。社交应用就使用一些便捷的方法,这样的角色授权分离,也让我们在使用不同应用时不至于过多的担心安全和隐私问题。
让 Web3 认证拥有和 Web2 一样的体验
前面提到的很多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目前看有一些 Web3 项目已经在试图解决。
如果想让 Web3 的使用体验与 Web2 类似,个人认为需要合约钱包的大范围应用,这会实现目前很多不能实现的体验。比如恢复密钥、无费用交易、多账户风险隔离等等。
ERC 4337 以太坊账户抽象
ERC4337 是以太坊关于账户抽象的一个提案。它的提出主要目的是在不更改共识层协议的情况下,将用户账户升级为合约账户,这样做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目前,以太坊的账户类型分为外部账户(EOA)和合约账户。ERC4337 的账户抽象方案,提出将两种账户类型减少为一种,即只保留合约账户。
ERC4337 实现的账户抽象方案,可以为用户带来以下体验提升:
支持社交恢复:这个方案支持用户为钱包账户设置多个守护者,可以在丢失密钥的情况下帮助恢复钱包密钥。守护者可以是用户拥有的其他安全钱包、家人或朋友,甚至是第三方机构。
这个功能可以让用户的钱包账户更加安全,避免由于不理解助记词 / 私钥原理,或保管不善而导致的意外丢失。可以像 Web2 一样管理应用的账户,在发现不安全因素或丢失密钥时,对钱包账户的密钥进行找回和重置。
支持代建账户 / 代付手续费:这一功能可以让应用帮助用户支付创建账户的 gas 费,也可以帮助用户代付交易手续费。甚至使用任意的 ERC20 代币支付交易手续费。简单说用户不需要自己入金就可以完整的体验 Web3 应用。
这对普通用户来说非常有效,他们不需要支付创建账户的费用,甚至一些交易也不需要付费。这可以实现 0 门槛用户引流,并为用户建好安全的 Web3 钱包。对于游戏和社交类应用,尤其好用。
支持账户升级:账户抽象的钱包是由智能合约控制,因此可对合约功能进行升级,可实现用户高度可自定义的能力,比如简化 / 个性化签名算法等。
对于 ERC4337 的实现,vitalik 给出了一个路线图,其中包括:
短期:
-
让 ERC-4337 投产,支持将 EOA 升级为智能合约账户
-
支持 ERC4337 账户的易用的浏览器插件钱包
-
实施对 Layer2 友好的功能,短期在 Layer2 中推广 ERC4337 应用
中期:
-
实施 Verkle 树,降低 gas 成本
-
添加可选的 EOA 到 ERC4337 的转换
-
添加 crLIst 逻辑
长期:
-
考虑强制实行 EOA 转换,和单一的 ERC4337 账户
Web3auth
Web3Auth 提供了一种与 Web2 类似的社交认证方法,可以让 Web3 认证保持与 Web2 一致的使用体验。
Web3Auth 是一项 toB 的应用,需要应用程序自主集成和配置后,用户才能体验到相应的认证体验,包括:
主流社交帐户登录和无密认证:用户可通过 Google、Twitter、GitHub 和其他 OAuth 提供商进行注册。用户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无密码设置的注册流程。
支持 Web3 钱包与密钥管理:可授权用户使用自主选择的钱包或密钥管理。比如用户可以使用他们现有的钱包登录或选择密钥管理(导入助记词),并将其直接连接到应用程序。
Web3auth 可以为用户提供类似 Web2 的注册和认证体验,只需要通过第三方社交认证即可完成。
同时,Web3auth 还支持非托管的公钥基础设施(SSS 2⁄3 Shamir’s Secret Sharing),这种方式极大方便了不懂管理密钥的用户,同时做到既是非托管钱包(用户完全自主掌握资产),又无需用户自行保管密钥。
如果觉得这种非托管方式不够安全,用户也可选择采用自己常用的钱包进行链接登录,比如 ledger、phantom 等。浏览器插件钱包 keplr 就是用 Web3auth 扩展,用户可自行体验。
Unipass
UniPass 是多链统一加密身份应用,提供基于电子邮件的非托管社交恢复钱包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无密钥的方式控制用户的加密身份。还可以通过加密方式验证多链地址甚至社交帐户。
在前端功能上,unipass 与 Web3auth 类似,都有提供社交认证、社交恢复钱包等功能。相对已实现功能,unipass 的 2022 年产品规划中提到的能力,与本文锁期望的去中心化身份演进有很多契合之处,其中包括:
-
Web3 身份聚合:基于密码学实现多链多账户的聚合。通过这种聚合方式,可以将用户在不同链上不同地址的行为聚合到一个身份 ID 中,实现信任的传递。简单说就是可以最大程度提升用户的链上行为评分。
-
Web2 身份验证:在智能合约中提供验证电子邮件地址、Twitter 账户、Discord 账户的能力,从而在 Web3 中原生提供 Web2 身份信息。
-
单点登录与访问门户:通过使用 unipass id,进行多应用的统一登录。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 Web3 门户导航。
账户命名
身份标识对于身份识别非常重要,Web3 中每个账户都是一长串类似乱码的字母 + 数字,这难于记忆和识别。
ENS
ENS 是一个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分布式、开放和可扩展的命名系统。其推出的 xxx.eth 服务,将可读名称映射到了 0x123xxx…的标识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识别困难。
Nametag
Nametag 的目标是成为建立在区块链上的通用命名服务,用户通过铸造、存储、交易和使用唯一命名的 NFT 作为他们的通用用户名。
LENS
Lens 是 Polygon 上的 Web3 社交图谱协议。它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完全可组合的、用户拥有的社交图谱。该协议从一开始就采用模块化设计,允许第三方基于协议开发新功能,同时确保用户拥有的内容和社交关系不可变。
其中 ENS 和 Nametag 是想成为基础命名服务让其他应用都来引用和适配。而 Lens 是想做社交基础设施,自带的 xxx.lens 有点类似微信名。最终哪种方式会在 Web3 中更受欢迎,还有待时间验证。
Gnosis Safe
对于 Web3 用户来说,相对 Web2 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需求是自主的安全性,一切身份应该是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安全基础之上。
相对于一个简单助记词导入的 metamask 热钱包,硬件钱包会更安全。避免了助记词被黑、钓鱼等风险。
在硬件钱包之上,还有更安全的多重签名解决方案,主要面向组织 / 社区 / 大额资金的管理需求。
对于一般个人,硬件钱包就已经相对比较安全了。但对于组织而言,还要考虑单点风险、作恶风险、授权风险等等,因此采用多签会更符合大额资金安全管理的需要。
Gnosis Safe 是一个可在多链运行的智能合约钱包,需要最少人数批准交易才能执行(M-of-N)。
Safe 是一个智能合约账户,提供的能力包括:多签、限制转账金额、白名单转账、捆绑交易、紧急冻结 / 恢复账户、预设条件触发操作等。
一种理想化的去中心化身份认证架构
上文的大量铺垫,是为了能更好的提出一种架构。它能更好的帮助用户进入 Web3 应用,同时能获得更大的安全性和更好的体验感。
在 Web3 里,钱包、账户、身份的概念有些模糊,没有清晰区分,往往钱包就是账户,账户被当做身份。
实际身份是一个集合,而账户是我们使用应用的具象载体,是身份的外延。而加密钱包是我们账户的一种载体和验证方法。
去中心化身份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外显身份、代理身份和主权身份。
代理身份
代理身份是一系列专属功能的账户,比如社交账户、游戏账户、交易账户、DeFi 账户、匿名账户等等。
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代理账户都可以是主权账户控制的合约账户,在发生危险时可以使用主权账户重置密钥,避免资产损失。同时可以延续各种行为画像。
这些代理账户是用户不同身份角色的代理,他们之前拥有独立用途和安全边界。避免使用一个账户什么都做,在安全的基础上又能提供便捷的体验。
比如社交账户中没有资产,专门用于登录各种应用,转评赞。游戏账户专门用于玩链上游戏,跟 NFT 账户可以共用或是分离。而 NFT 账户有可以专做一个貔貅账户,只买不卖,避免被黑。当要卖时再临时授权挂单。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按照角色分离的账户设置?
实际我们在使用 Web2 应用时,大多时候也都是每个应用使用了不同的账户,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账户名一样也是我们的主观选择。
而社交登录流行后,我们大多采用微信、gmail 等认证方式,这种实际也是授权在应用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账户映射,而不是直接使用 gmail 等作为账户主体。
在这个模式下,微信和 gmail 更类似我们的主权身份,他们可以恢复我们在不同应用中被忘记的账户,或是重置这些账户的密码。
角色分离的好处,是可以将风险隔离,可以提升使用不同应用的体验。我们不需要每次关注人时,都打开硬件钱包授权。而在需要操作资产时,又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策略授权,避免不小心或恶意的被盗。
使用代理账账户,我们会担心代理账户产生的行为无法共享,会降低我们在一些场景下的评级。这个问题实际可以通过外显身份的设置来解决。
外显身份
外显身份是一系列凭证、标识、行为、关系、声誉的集合。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外显身份就是一个个身份标签,主要作用是方便外部关系对我们的身份进行标识。
比如 ens、lens 等就是一个标识的外显身份,他们的作用是在社交关系上让身份更加易读。
poap 是一类行为轨迹的外显身份,它主要是标记我们参与了哪些活动,类似的还有 galaxy、rabbithole 等。
在 Vitalik 的 SBT 论文中,提到灵魂绑定 token 的很多用处,实际都是这种外显身份的能力范围。比如我们的社交关系、信誉、学历证书等等,都可以采用 SBT 的方式,与我们的身份进行绑定。
在实际应用层面,外显身份实际可以与代理身份合一,他们可以就是同一个账户地址,只是在逻辑层面加以区别会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或是便于应用进行设计和体验提升。
比如有些用户更加注重安全和隐私,那么这种外显身份就可以是独立的账户,专门用户外部的展示和关系构建。
而代理身份的行为映射完全可以通过隐私计算完成,既可以让我们的身份更像一个整体,又可以让用户可以灵活的控制向外部展现哪些身份特征。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灵活的构建多个外显身份,可以有更真实的,也可以有更匿名的。这样会降低用户使用的心里门槛。
在技术层面,要实现这种设计,目前的做法可以采用链上代理的模式,类似在链上签署一个授权,记录代理身份和外显身份的授权关系。一旦外显身份有什么问题,可以重新签署授权去更新或禁用身份行为的授权。听橙皮书关于 DID 那期播客,有讲到 unipass 就是采用了这种链上授权模式。
另一种更隐私的方式,可以采用合约账户 + 零知识证明的方式,以一种外部无法获取直接关系,而可以证明用户的身份不是伪造的方法,来实现这种身份属性的关联和外显。
采用这种外显身份与代理身份分离的设计方式,直观好处就是让用户的微信账号与银行账号分离。而不是别人知道你的微信号,就可以直接看你银行资产,甚至可以看你的钱从哪赚的,怎么亏的。
主权身份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这是 Web3 最重要的基础,是个人资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保障。
对密钥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参与加密游戏的最重要一课,很多人因为保管不善而损失资产。
而如何安全的保管密钥,相对来说也是一件比较专业的事,新用户很难短时间掌握,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很多次突破心理防线,才能真正自己安全的用非托管钱包管理资产。
密钥就是我们的主权身份,它宣誓了一切都是自己可控的。而不像 Web2 那样说被禁用就被禁用。
而密钥的安全管理,一定是采用去中心化非托管的方式。这让我们能随时对自己的账户有控制权。
如果是个人使用,到硬件钱包这一层已经相对比较安全。如果是一个组织 / 社区来使用,可以采用多签的方式。
在未来架构中,这一身份可以是我们最不常使用的身份。只需要在创建代理身份时,用它来授权即可。当代理身份存在风险时,我们可以用它来充值代理身份的密钥,确保一切资产都在自己最终的可控范围。
对于 Web3 新人,这种主权身份实际也可以采用第三方服务来实现。这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非托管的方案,比如像 Web3auth 的 SSS 方案。这也降低了新人使用密钥的门槛。
以上提到的三个身份层次,他们实际上可以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极端情况他们就是一个地址而已,所有身份都汇聚到一个公钥地址,目前很多用户也是在这么使用。
但这样的应用方式不够安全,很多人因此丢失了资产。由于很多心理阻碍,也无法真正让各类账号很好的组合起来,让一些本是积极建设的用户,在链上评分上不会很好。
目前的身份账户体系,并没有像 Web2 那种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在 Web3,最重要的就是资产所有权问题,而用户与链上资产的关系,就是通过身份来桥接的。
只有处理好身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让用户使用链上资产,使用各种 Web3 应用。
通过将去中心化身份进行分层设计,一方面可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各项目如果能围绕一个大的共识方向去做,也能更快更好的实现高度可组合的身份产品矩阵,真实的让用户得到实惠。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让用户更好的理解 Web3 的身份账户概念,在先进来的前提下,通过更多的使用来慢慢了解和熟悉身份的安全管理。
因为 Web3 的身份是属于个人的,因此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身份资产负责。
最终,我们其实拥有的是一个身份集合(钱包账户集合)。
在上面的举例中,看似有很多身份概念很复杂。但实际如果有这样的应用,它可以将这些元素汇聚在一个应用中,让用户实际没有这些复杂概念的感知,只是去用就好了。
未来发展
要达到这个理想化的架构,我们要做哪些事:
-
专业化 Web3 身份认证服务商
-
toB 先行,各 DAPP 采用 Web3 身份认证组件
-
标准化认证服务、接口和流程
-
易用化用户注册、认证流程
-
提供代理账户能力,实现账户间的身份授权(链上)
-
支持浏览器插件的合约钱包
-
支持直接在 Web3 的移动应用采用社交化认证
-
大量 Web3 应用对合约账户的支持和安全的密钥管理
-
面向个人用户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
ERC4337 的实施,实现账户抽象
-
安全多签和硬件钱包的普及
-
去中心化非托管的密钥基础设施
对于个人用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基于现有条件,划分自己的账户角色
-
使用不同角色的账户参与不同类型应用,风险隔离
-
安全保管好助记词 / 私钥,学习相关知识
-
尝试使用新型 Web3 认证基础应用
对于专业身份认证、 DID 、社交等应用可以做些什么:
-
提供更安全的合约账户功能
尝试提供代付注册、交易费等能力
-
尝试向 Web2 渗透认证能力,甚至是替代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 鸵鸟区块链 ,访问yuanben.io查询【 66FWIX1W 】获取授权信息。
Tether Plans Relocation to El Salvador After Securing DASP License
The post Tether Plans Relocation to El Salvador After Securing DASP License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
Litecoin Price Falters Amid Doubts Over LTC ETF Approval
When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approved the 11 initial applications for spot E...
실크로드 비트코인 65억 달러 매각 앞둔 美 법무부… 지금 사야 할 5가지 코인
최근 비트코인은 롤러코스터를 타듯 큰 변동성을 겪고 있다. 12월 초, 비트코인은 마침내 10만 달러를 돌파하며, 12월 17일에는 10만 8천 달러에 도달했다. 그러나 그 이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