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全方位对比 NFT 聚合器 Gem 和 Genie

Collect
Share

2022年4月25日,OpenSea官方发推宣布收购NFT交易聚合器Gem。OpenSea官方表示在收购完成后,Gem仍将继续作为独立品牌进行运营,而OpenSea将在未来集成Gem的功能。

NFT无疑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任何与其相关的话题都会伴随一定的流量。截至2021年底,NFT市场已经具备了上百亿的体量,在如今的规模之下,用户参与需求早已不同于赛道发展初期。各种鲸鱼玩家的入场对于该赛道的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NFT交易中(二级市场),用户需要进入某个交易平台,搜索自己意向的NFT,然后一个个进行交易,当交易数量较少时,还不存在什么便利性的问题,但一旦用户有批量交易的需求时,交易的复杂程度就急剧增长,甚至大到一定数量后,不借助编程手段交易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这时,NFT市场聚合平台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它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在一笔交易中同时购买多个NFT,还可以将原本分散的NFT流动性集中起来。尤其能够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和满足巨鲸的批量购买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还可以通过批量交易活动来关注收藏家的钱包动向和NFT系列的热度状况,为自己的投资选择提供方向。

 

什么是NFT聚合器?

 

传统意义上,聚合器主要用于数据聚合,它可以跨各个网站收集数据,再将信息分门别类呈现在一个平台,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本质上是一个搜索引擎,可以收集和编译有用的信息,并删除不相关的信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聚合器还可以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创建出有价值的指标,这些指标是通过处理后的数据计算得出的。

专业的NFT聚合器需要从不同的公链收集所有NFT交易信息,并将它们整合到一个平台。这为用户提供了流畅的交易体验,并提高了交易效率。

相比于传统交易市场,NFT聚合器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包括:

  • 信息高度聚合——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在所有市场上查看、交易和购买NFT。并且可以查看所有与NFT相关的内容,如交易量、地板价、交易价格、数量、顶级持有者、顶级买家等。

  • 提高交易效率——用户可以轻松浏览所有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并在其中筛选出最具优质的交易价格。

  • 支付方式多样化——用户可以在NFT聚合平台上使用他们想要的任何代币进行支付(理想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打包交易有效节约gas费。

接下来,笔者将介绍目前以太坊上流行的NFT聚合平台Genie和Gem,并就交易数量、交易额、交易趋势等方面对这两个平台进行对比分析。

 

Genie——开启全新浪潮

 

Genie NFT市场聚合器可以算是第一款布局于NFT聚合器赛道的产品,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是Scott Gray。该项目于2021年8月开始封闭测试,内测期间共631位用户完成了超1600笔交易,总交易额超5500ETH。11月份该项目正式上线,主要支持NFT批量购买和出售功能。用户在单次交易中可以从多个市场购买多个NFT,并通过聚合交易降低交易成本(gas)。

当前Genie支持的交易市场平台包括 OpenSea、NFTX、Rarible、LooksRare以及 Larva Labs等,并且不收取任何平台费用。理论上,该平台最多可为用户节省40%的gas费,当然这取决于单笔交易中打包的NFT数量。

Genie整体的界面非常简洁,刚一进入就会看到近日成交的NFT系列,其下还罗列了近期热门NFT以及交易者排行。用户在连接钱包后既可以选择将NFT放入购物车内进行打包购买,也可以切换到出售模式,进行一键挂单,整个过程还是十分流畅的。

作为NFT聚合平台赛道的先行者,Genie一上线就收获了巨大的热度,截至2022年4月26日,其已经完成了90000多笔交易,交易额高达403572518美元。

 

Gem——后来者未必居下

 

Gem是一个希望为用户提供多个NFT市场平台中的供应量以及最优价格的NFT聚合平台。Gem在去年12月28日上线Beta版,支持用户在交易NFT时使用持有的多种ERC-20代币进行支付,也可以组合不同代币支付。

目前,GEM直接集合了多个平台(其中包括 OpenSea、Rarible、LooksRare、X2Y2、NFTX 和 NFT20等)上的NFT挂单。其最终目标是整合所有NFT市场的挂单,彼时,用户就不再需要在平台间反复横跳的比较价格。Gem具有以下特点:

  • Gem已经与Dune Analytics达成合作,可以为专业的NFT交易者提供出色的NFT分析数据。

  • 看到诸如Live Activity之类的销售活动。

  • Gem集成了Rarity Sniper,以实现在Gem平台显示NFT的稀有度排名等详细信息。

  • Gem通过提供多个市场的聚合,与直接从OpenSea市场购买相比,用户使用Gem可节省高达39%的gas费。用户在购物车中购买的每件额外商品都会节省gas费。这是通过使用编程语言Yui完成的。

  • 用户可以批量购买/销售NFT,并从单个仪表板管理其所有列表。

  • 专业NFT交易员可以使用扫描模式。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扫描的项目数量或ETH预算来自动扫描NFT集合。为了快速进行交易,用户甚至可以使用“立即购买”按钮立即使用以太坊结账,并跳过整个付款流程。

  • 安全模式,该模式使用mixtX Flashbots API,旨在保护用户在批量扫货时遭遇三明治攻击,或避免发生因单独NFT交易失败导致批量扫货失败并浪费gas费的情况。

 

数据对比分析

 

在上文,笔者已经对Genie和Gem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但如果想对两者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有更为客观的认识,还是需要借助数据。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会根据Dune Analytics提供的数据对两者实际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

1、交易成交量以及NFT销售量

从上表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截至2022年4月26日,Gem在交易成交量上的表现已经远超于Genie。Genie的交易成交总量为90227笔,而Gem的交易成交总量则高达210739笔。根据数据显示,Gem的交易总量是于2022年3月17日正式实现了反超,当日Gem的交易总量为74739笔,而Genie的当日交易总量为73727笔。

而根据每日交易量数据显示,两者在2022年1月底到2月中旬进行了较为焦灼的交易量角逐,在此期间两者的日交易量极其接近,可以说是你来我往。而2月中旬过后,Genie就逐渐落入下风,Gem则一路高歌猛进,两者差距也越来越多。最后,正如我们所见,Gem实现了真正的后来者居上。(仅从数据角度分析,不包含主观评价)

从NFT销售数量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故不再进行赘述。

2、NFT销售额和新增地址数

上面两表都是Gem和Genie的销售额数据,区别在于计量单位不同,前者以ETH为单位,后者以美元为单位。但实际包含的信息量实际差别不大,故不再分开分析。(以美元为例)

从最后表现来看,根据最新数据(2022.4.26),Genie的NFT销售总额为403572518美元,而Gem则高达739033439美元。根据上文对交易总量的分析,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在Gem反超和两者焦灼的时间上都基本保持一致,某种意义上,也佐证了交易数据的真实性。

与销售额数据类似,两者的新增地址数也在相似的区间发生了相似的变化,故也不再做专门分析。(如下图)

3、NFT市场交易份额

该数据的有趣之处在于,不仅能反映两者的竞争情况(上文已反复分析),而且能体现出两者在整个NFT交易市场的表现,故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

NFT聚合平台可以说是起于Genie,万事开头难,虽说这也意味着Genie相对于Gem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此之前更需要着眼于市场的接受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Genie的发展道路是相对曲折的。

而Gem在Genie打开市场后,带着更好用、更便利的产品进入了市场,同时它也更具客户友好性、并且拥有更为优秀的宣发和资本支持,基于上述一切,Gem在NFT聚合平台的初步竞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Gem取得的胜利不只局限于同Genie的市场争夺,还有整个NFT交易市场的份额之争。

从上表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NFT聚合平台完成的NFT交易只占据不到5%的市场份额,而如今仅Gem一家就接近10%,这体现了NFT聚合平台的巨大潜力。然而Gem成功的原因也许并不在于聚合交易本身。对于普通交易者来说,由于资金量的限制,聚合交易的需求本就不大,吸引他们的更多是由于信息和数据的聚合,这也反映了NFT市场一个重大的赛道空缺——即较为完备的数据聚合平台,而Gem做到了。

就如同加密货币的CoinMarketCap和CoinGecko,但相比于他们,Gem又集成了交易功能,而且相对于NFT交易平台更加便利,因此,其成功并不令人意外。甚至,笔者可以大胆猜测,接下来其市场份额将继续保持增长,毕竟,市场会奖励做对选择的人。

但这也不意味着Genie就毫无机会了,目前Genie已经推出了2.0版本,集成了许多数据分析功能,一切都在向Gem靠拢。至于能否在后续的竞争中扳回一局,还是要看其是否能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甚至以后也不能排除新的竞争者出现,打败Gem的情况。毕竟NFT聚合平台这个赛道还是潜力无限的。对它的发展,我们大可拭目以待。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