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宇宙”中疗愈身心:虚拟现实如何改变心理健康赛道
来源:元气资本
作者:李圣蓉
核心内容
1、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可提供的沉浸感、私密性、灵活性等特点提供了更好的心理治疗环境;
2、VR设备与技术和心理研究资源是主要的竞争壁垒;
3、虚拟现实技术或是国内心理健康市场的下一风口。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步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交方式变化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预测,到2030年,精神障碍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
在低收入国家,75%至85%的精神障碍患者仍未得到治疗,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阻碍提供有效心理健康护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训练有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及心理治疗资源,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污名。2020年,全球各国每10万人中精神卫生工作者的中位数仅为13人。并且,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高收入国家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是低收入国家的40多倍。
在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光学识别技术的进步为线上治疗和远程治疗提供了条件,心理健康软件市场正在快速增长。2021年11月,Global Industry Analysts公司发布全球心理健康软件市场报告,2020 年心理健康软件的全球市场估计为1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4.9%。报告指出,医疗改革以及人口老龄化正在推动美国心理健康市场发展,2021美国心理健康软件市场规模预估达到8.06亿美元。而中国和印度对心理保健软件日益增长的认识正在推动亚太地区对心理保健软件的需求,中国2026年心理健康软件市场规模预估将达到3.058亿美元。
虚拟现实治疗是心理健康软件市场下的新兴赛道。
VR心理健康技术
医疗健康领域,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最新应用包括机器人手术、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疼痛管理和物理治疗等。根据Facts and Factors市场研究报告,全球虚拟现实在医疗保健市场规模和份额收入预计将从2020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40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4.89%。
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激发渴望和生理反应,并影响情感状态、注意力、认知和大脑活动。运用VR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治疗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近年VR头显设备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使其更加可行和易于使用,同时VR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也更加火热和成熟。VR辅助治疗最成熟的用途是治疗焦虑症。焦虑症与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两种心理疾病。据WHO统计,焦虑症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约1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全世界每 13 人中就有 1 人受到焦虑症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特定恐惧症、重度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
目前最成熟的虚拟现实心理治疗方法是VR暴露疗法,也称VRET(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VRET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参与者在模拟环境中被故意展示一个可怕的物体或引起焦虑的体验。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逐渐和反复接触特定会触发患者焦虑的模拟环境可以使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焦虑。例如,有社交焦虑症的人被安排在虚拟工作场所或工作面试中,或者害怕公开演讲的人被放置在虚拟教室或会议室中。
虚拟现实环境的沉浸感和私密性使其可以提供比传统临床环境更好的体验。虚拟现实环境可以减少人工治疗中周围的光线、环境带来的干扰,通过更逼真的场景使患者更容易专注于治疗场景。更重要的是,暴露疗法需要患者面对自身较为抗拒的场景和对象,会引起患者的回避行为。而虚拟现实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保密地体验模拟环境的方式。当在 VR 而非现实环境中进行时,患者更愿意接受暴露疗法并减少回避行为。
虚拟现实环境也为治疗场景带来更多的灵活和便捷性。VR环境可以模拟现实,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VR还允许创建在现实生活中不道德、非法或危险的环境以辅助治疗。例如,成瘾治疗对应的环境——包括酒吧等——在人工治疗过程中被认定为对患者并不安全,但这类场景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呈现。而虚拟现实技术也让多场景的切换和定制化成为可能。
虚拟现实环境还能帮助测试和评估从事后变为实时。德国海德堡大学关于成瘾性的研究显示,在传统的实验室研究中,成瘾表型(addiction phenotypes)通常在暴露后、暴露环境之外进行评估。而利用嵌入式VR工具CONVIRT测试电池,则可以实时评估VR模拟中的注意力、决策和视觉处理速度等神经心理功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更精确地寻找到触发成瘾的特定线索,并为根据患者反应实时调整VR模拟环境提供可能。
虚拟现实治疗并不仅限于确诊患者或患者护理过程的特定阶段,而是可以用于日常心理健康调节以及帮助患者在任何阶段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治疗和后续护理。在HealthXR的一项运用多用户虚拟现实远程心理治疗系统(MUVR)解决饮食失调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参与者没有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疾病,精心设计、游戏化的一种多用户虚拟环境系统MUVR也成功通过特定的干预措施设计,让参与者们表达了自身的情感担忧,并在与治疗师的互动中解决了引发行为问题的心理障碍。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远程治疗可能性和自动化趋势也可弥补心理健康治疗资源的缺乏。HealthXR的研究显示,在家中进行VR治疗是可行的,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通过虚拟化身进行互动,会使患者感觉更少“被评判”,从而提升舒适度和安全感。虚拟化身也正在被用于自动化治疗。牛津的健康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开发了名为Nic的虚拟教练,Nic可以像治疗师一样工作。该团队设计的VR课程并不需要每次都有真人治疗师在场。
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医疗VR项目之一——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实验室的Brennan Spiegel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发表文章认为,VR技术的心理治疗应用“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技术足够便宜,质量足够好,科学研究足够丰富,可以认真考虑利用 VR 通过家庭治疗大规模改善心理健康。”
2021年心理健康领域投资事件 (来源:IT桔子)
竞争壁垒与现有玩家
VR设备、内容制作技术和心理研究资源,或是虚拟现实心理治疗行业的主要竞争壁垒。
目前的VR模拟可能会带来“网络病”:恶心、头痛、呕吐和空间定向障碍等。并且,沉浸感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这让心理治疗对虚拟现实环境所用的硬件及软件,都有相较其他应用场景更高的要求。此外,尽管可以像游戏一样制造固定的、对应特定疾病的虚拟现实套件,但对定制化场景、复杂的交互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编写此类交互式模拟程序可能非常耗时。
除了对VR设备和内容所需交互技术的高要求,虚拟现实治疗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背靠强大的心理研究团队资源。目前的市场参与者中,有许多公司创始人都有心理类科研项目背景,例如,OxfordVR及其搭载的Rey,是基于OxfordVR创始人Prof. Daniel Freeman创建的牛津大学心理健康障碍VR实验室的相关研究;virtually better的创始人Dr.Barbara Olasov Rothbaum是Emory University创伤和焦虑恢复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针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症治疗方向。此外,公司也会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和发表论文的方式提升其研究水平,例如,XRHealth就以公司研究团队的名义,在各大心理学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超过40篇学术论文,涉及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疼痛管理、术后康复等领域。
目前的虚拟现实心理治疗玩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有影响力的平台中尚未见到VR相关的硬件或软件领域的知名大公司的足迹。历史较久的公司多以心理学研究背景起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专业无关的商科背景创始人。现阶段产品已从固定的虚拟治疗内容/环境,发展到按需求定制为主,并且部分公司在试图加入更多自动化的互动元素。
与特定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是早期大多数公司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目前已逐渐发展出成熟的规模化平台。例如Psious这家面向治疗师本人或小规模治疗师团体的平台。产品分不同等级提供1-5个账户。Psious提供不同等级的计划,通过月度订阅来提供虚拟现实治疗内容。所有的计划都包括VR 套件、无限制访问 Psious VR 平台和每个计划中包含的环境,以及访问Psious学院和营销资源。Psious目前有2000名客户,共20000名患者使用,遍布70个国家。
此外,患者本人付费的远程治疗平台也已出现。Rey是2021年上线的一个以会员制为基础的按需付费心理健康平台,为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回避和精神病提供治疗,由OxfordVR提供支持。会员可以在家中远程接受治疗,初始定价为每节36美元起,每月订阅价格295 美元。
公开演讲恐惧症虚拟现实治疗套件截图(来源:virtyallybetter)
VR:中国心理健康市场的下一风口?
在中国,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面临的主要困扰之一。尽管这一问题近年已被媒体广泛注意,但过去长期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匮乏,以及“讳疾忌医”,使得心理健康行业长期缺乏足够资金和人才以支撑行业发展。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心理疾病总体发病率为17.5%,精神心理疾病发病人群和医疗服务需求人数达2.5亿人,而临床精神科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4.5万名左右,存在巨大缺口。
而目前国内心理健康领域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方式主要包括:专业心理咨询,包括公立医院心理咨询和私营机构持牌心理咨询师;线下互助活动,包括民间自发的工作坊、团体治疗等活动和公司购买的员工心理关怀服务,如线下讲座等;线上泛心理平台,如冥想App、Knowyourself等心理科普公众号、松果倾诉等心理咨询app、面向年轻人的正念课程等等。
数字化诊疗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支持的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国内心理健康领域目前的投资热点。2021年,在IT桔子归类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合计14起投资事件中,「壹点灵」、「简单心理」、「好心情」、「昭阳医生」4家公司为互联网+/数字诊疗平台,且均获得了上亿元的投资;「西湖心辰」、「正岸健康」、「望里科技」、「小懂健康」4家公司涉及AI技术或数字疗法;此外还包括脑科学医疗器械公司「慧创医疗」、冥想APP「FLOW冥想」和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
数字化诊疗平台的作用在于集合信息,帮患者更容易对接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从业人员。然而,专业心理治疗本身在中国就还留有未解决的阻碍。例如,专业心理治疗主要有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两类方法。精神科药物在使用频繁或长期的情况下,常伴有副作用和后遗症,在流传“是药三分毒”的中国,更容易被患者排斥。而心理咨询需要较长周期完成,且高度依赖治疗师本人的专业水平,在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且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往往使人望而退步。而VR心理治疗不仅可以避免药物可能带的来副作用,其 “科技感”也会减少患者对心理治疗不确定性困扰,并由此提升付费意愿。此外,文化环境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VR可提供的远程且私密的治疗。
对于热度升高的AI+数字疗法而言,VR技术则因上文提及的各项研究显示的沉浸感、高互动等优势,可作为现有AI+数字疗法的补充或升级。
在专业治疗之外,泛心理健康市场也面临着付费意愿的难题。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很乐于参与泛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助眠类App「小睡眠」、「潮汐」,心理科普公众号「KnowYourself」、各类线下活动工作坊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然而,助眠类App几乎都是使用白噪音,尽管提供白噪音的场景有很多,但专业门槛较低,很难打造出差异化。线下活动虽然一般都能收取一定的费用,但与团体治疗一样,较考验组织者个人的水平,很难复制和规模化。若通过VR技术来打造泛心理健康内容,例如缓解焦虑的虚拟场景漫游或是沉浸式远程多人心理辅导活动,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可能,以此催生有竞争力的公司。
目前,我国在虚拟现实心理治疗所需的VR硬件设备和VR内容制作技术上都已有一流的公司,有能力制作和提供这一产品。心理研究资源的结合是下一步。因此,或许与目前欧美国家的参与者一样,心理学研究的顶级高校或成为创始团队发源地或主要合作对象。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Sees U.S. Economy Thriving Amid Trump’s Tariffs
The post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Sees U.S. Economy Thriving Amid Trump’s Tariffs appeared first on...
Tether to Introduce U.S.-Backed Stablecoin by 2025
The post Tether to Introduce U.S.-Backed Stablecoin by 2025 appeared first on Coinpedia Fintech News...
WEMIX Faces Setback as South Korea’s Leading Exchanges Suspend Trading
The post WEMIX Faces Setback as South Korea’s Leading Exchanges Suspend Trading appeared first on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