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公信宝蓝昊翔:要想富,先修路

Collect
Share

国产公链的市场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外有以太坊、波卡、EOS等强劲的公链,内部的国产公链自身突破发展也是难题。随着DeFi的火爆,公信宝作为国产老牌公链,此前一直是存活状态,如今也及时抓住热点,积极部署DeFi,8月11日宣称推出预言机、跨链概念相关产品,正式踏入DeFi赛道。

竞争如此激烈的公链赛道, 公信宝 该如何突破重重困难,捍卫其公链前辈的地位,紧跟局势潮流?未来的国产公链又会如何发展?鸵鸟区块链第73期加密情报局,公信宝技术总监蓝昊翔为你解疑释惑。

以下是直播实录(内容稍有调整):

要想富,先修路

大火的DeFi被视为行业的新一轮机会,国产公链们也纷纷加入DeFi浪潮中,这也给老牌公链公信宝带来了新的机会。蓝昊翔认为,DeFi给了大家一次思考的机会——之后的公链应该如何发展。从以太坊可以看到,协议和标准其实是很重要的,通俗讲就是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开发者就会思考,是不是自身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还不够。实际上,国产公链其实也是具备和以太坊类似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为何开发者还是选择在以太坊构建DeFi,愿意付出更高的Gas费用和更长的交易等待时间,而不是选择一个高性能低成本的区块链项目?

通过观察得知,目前大多数的公链,包括国产公链其实都缺乏创新和开发者的基础,而不是缺少用户。举个例子,比如EVM虚拟机、各种AMM协议等,其实都是从以太坊上诞生的,这就好比一些创新型的大企业都诞生在硅谷,虽然说在美国工作生活和成本都很高,但是可以快速的获得关注。

全球的区块链开发者和用户都在关注着以太坊上的项目,回到问题本身,这样的情况对国产公链来说是怎样的机遇?蓝昊翔认为,以太坊的发展路径以及一些在以太坊上的标准规范,对公链来说肯定是值得借鉴的,国产公链确实有很大的机遇,就是把这些规范和标准做得更加本地化。

虽然目前国产公链暂时缺少创新和标准,但是这两年国内的区块链开发者群体已经在慢慢发展,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国产公链在国内有很多用户基础,国内的用户群体规模也因为这次DeFi的火热慢慢发展起来,公链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总结来说就是人才、创新和用户。既然目前人才和用户已经不是问题,那么技术和标准或者说创新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

作为区块链从业者,公信宝核心团队其实一直关注着以太坊还有其他热门项目的发展,在期间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适用于GXChain的发展方向,最终的思路是让GXChain上的用户进入这些热门的公链,这或许和很多项目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比如Neo的Flamingo,是从以太坊和一些热门的公链上吸收资产和流量,而公信宝现在的做法其实是相反的,这么做的原因是GXChain其实有很多用户,但是他们暂时还不懂DeFi,没有参与过,对DeFi没有概念,大多数或许只会转账,或者说把token放在交易所里面进行交易,那么,让他们最快速学习的办法就是去以太坊上参与DeFi项目。因此公信宝做了一个跨链中继,让GXChain可以跨链到以太坊去参加和体验一些DeFi项目,比如挖矿种地,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公信宝其实在做一个“让农民进城”的事情。

蓝昊翔表示,其实公信宝有更深远的布局,即先打造一个城镇,打通小城市通往大城市的道路,未来不止是农民进城,大城市里的人也可以反过来到小城市,体验低成本高收益,惬意的生活,最后做个总结性的比喻,其实现在的国产公链们都需要看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找准创新点,长久运营不成问题

国产公链经过近几年币价的波动,熊市漫漫,支持者也开始分崩离析,生态应用和开发者发展遭遇很大压力。在这些条件下,新人很难进场,即使布局DeFi,也是这些人相互博弈,上线了,这些固有特点很难让DeFi在国产公链上长久运营,所以有些行业人士并不看好国产公链搭建的DeFi应用。对此,蓝昊翔表示,他相信很多人都不看好国产公链,但其实也有很多人对以太坊各种吐槽,比如说交易手续费高,容易拥堵等等,但最终还是因为某一个热点,大家还是继续使用以太坊,因为有财富效应。

最终还是因为创新力不足,国产公链不缺人才和用户,缺少的是创新,而且是持续的创新,因为任何一个创新带来的热点都是很短暂的,不足以支撑长久的运营。回头看EOS和很多公链当年都说要做以太坊的挑战者,他们实现了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使用成本,大家都认为EOS成功几率很大,但最终还是热潮退去。

大家还是选择性能更低、成本更高的以太坊,虽然现在 以太坊 因为DeFi成为热点,但蓝昊翔并不认为以后国产公链以及其他公链就没有任何机会,因为用户人才是基础,创新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其实当互联网的发展达到饱和之后,电商不会只有淘宝一家,大家都有成熟的技术,并且所有的用户也被教育过,学会了在线购物还会横向去对比各个平台和产品,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

淘宝的用户或许也会使用京东拼多多,淘宝会搞双11,京东会搞618,其实用户一直在那儿,其实他们并不是只属于一个平台,他们属于互联网,其实互联网的用户是不会流失的,但是用户一定会有所选择,所以说这也是国产公链的机会,况且现在的区块链用户还处于增长阶段,不像互联网用户规模那么饱和,每来一个热点,用户规模就会迈上一个台阶,那就更不用担心用户流失的问题。

国产公链已经穿越了几次牛熊,公信宝去年还经历了“911”,牛熊切换,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规律,大家找准节奏,找到创新点,蓝昊翔相信长久运营肯定不是问题,关键是何时爆发。

公链老大哥以太坊非常强势,据说目前相对比较火的250个DeFi项目里,差不多有200个都在以太坊。此外还有波卡、EOS等强敌,很多中心化交易所也开发了自己的公链。国产公链可谓是内外夹击,困难重重。对于国产公链如何突出重围蓝昊翔表示,首先以太坊因为它的创新力、技术资源基础,所以一个新的热点出现在以太坊上,这是很正常的。在200多个DeFi项目中真正有创新力的屈指可数。最早是Maker,然后是Compound、Uniswap、 YFI、Balance、Yam还有寿司,以太坊上的DeFi不是数量取胜,而是这些项目之间层层关联的关系,形成一个循环造血的功能,所以才触发热点。

EOS技术很厉害也不缺人才,但是错过了这一次在DeFi成为领头羊的机会,波卡属于不同的技术热点,蓝昊翔认为真正撑到热点的是币安和波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是EVM,以太坊的项目迁移过去成本很低。

国产公链突围的方法就是让用户加入DeFi大军,培养用户习惯,这不应该说是一种压力,而是趁着热点培养用户习惯。有两种做法,一是可以让用户跨链公链上的资产,二是把以太坊上有价值的资产吸引到自己的链上参与DeFi,从而吸纳以太坊上的溢出的需求。两种做法都各有优缺点,能实现不同的目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跨链,也就是修路,其次是学习,还有创新。

跨链是未来公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跨链是 DeFi 生态极其重要的一环,蓝昊翔表示公信宝在跨链方面进行的第一步是农民进城,然后培养用户的习惯以及增加持币用户的信心。因为资产可以增值,也不会错过DeFi的热点。这期间公信宝和社区的开发者一起在打造圈内的DeFi的基础设施,之后也会吸纳以太坊上的价值资产进入GXChain,参与性更高成本更低的DeFi,同时也会通过这些资产与GXChain资产之间形成价值交换深度。可以总结为引入先进技术和资源发展自身生态内的DeFi基础设施。

不过跨链只是相对于当前DeFi热点,未来可能有很多的热点,可能会发生在以太坊、Neo、本体或者说波卡的某条平行线。跨链可以快速地在两条链之间建立通道,这样用户就不会错过任何热点,而且可以和各个生态交互起来。蓝昊翔相信跨链是未来公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GXChain其实是把跨链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除了承接GXChain和其他生态的连接,还是GXChain未来进化和升级的重要通道。

交易所如币安、OKEx都有自己的公链,不仅用户基数大而且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对于交易所公链,蓝昊翔分析到,币安是做了POA共识的以太坊的fork,砸钱吸引流量,把USDT和以太坊的经济模型换成了BNB和BUSD;火币是通过和波场等项目方合作,这些项目都支持HT的挖矿来获得上币的机会;OKEx是代挖;很多二三线的交易所搞机枪池。所以交易所在这次DeFi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为了保住自己平台币在这波热潮里面的热度,小交易所考虑的可能更多是避免用户的资产外流。

所以,交易所们和公链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上是不一样的,交易所的链不会成为公链的竞争者。至少在技术层面,交易所不会优先去考虑创新,而是把现有的流量留在自己的生态内。公链发展的动力和优势都是技术的迭代和创新,未来公链之间相互跨链是必然结果,其中一个项目方的创新也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跨链这条高速路可以快速的实现价值的传递和带来关注。

 

==

和11万人同时接收最新行情资讯

搜“鸵鸟区块链”下载

和2万人一起加入鸵鸟社群

添加微信ID:tuoniao02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 鸵鸟区块链 ,访问yuanben.io查询【 4JOB7T3D 】获取授权信息。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