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还在抱怨跟不上DeFi?已有人开始挖掘下一个热点了

Collect
Share
在上个月文章《下半年不应该错过的 4 大风口:ETH2.0、波卡、存储、DeFi》的结尾处,曾经简单的提到过,NFT最近也开始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眼球,颇有那么一点“就快要捅破窗户纸”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NFT近来的发展,看看NFT已经在哪些领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未来又会有哪些场景去发挥光和热。本文将主要集中于以太坊上的NFT生态,其他公链上的NFT生态目前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规模上都和以太坊有着量级上的差距,所以暂且搁置不谈。

1. 何为NFT,NFT的协议有哪些

NFT相信入圈久的读者都不陌生,但以防有新读者不太熟悉这个概念,还是简单的讲讲。

NFT - Non-FungibleToken, 非同质化代币,这东西具备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同质化代币最简单的就是BTC或者ETH,你手里的以太和我手里的以太本质上没区别,就像你钱包里的100元和我钱包里的100元(这里忽略两张钱的编码不同)。但NFT则是有着自己独特且唯一标识的代币,每一个都独一无二还不可分割。就像你在游戏里爆出一件装备,这个装备落地的瞬间与你的ID绑定,拥有你的个人信息和特征在上面,那么本质上来说,这件装备其实就是全服独一无二的一件装备了,这就有那么点NFT的意思。

NFT最早是17年以太猫而火的,当时每只猫都对应链上的一个NFT代币,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ID与基因,组合出独一无二的形象气质等等,当时最贵一只猫卖出了几十万的天价。于是人们意识到,NFT在“唯一性”与“稀缺性”这个层面,应该会大有所为。

NFT目前最为流行的两个协议,一个ERC721,一个ERC1155。

ERC721源自加密猫,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NFT标准,里面定义了ID,NAME等元数据,协议接口和ERC20很类似,用起来很方便。

ERC1155是Enjin提出的721改进版,721有个致命缺点便是一份合约只能发行一种NFT资产,导致道具类型丰富的游戏基本上不太可能用721,1155则可以在一份合约内发行任意种类的NFT资产,同时对元数据的设置也做了许多调整,1155去年6月份也被以太坊团队接受作为以太坊通证标准。

2. NFT近两年的应用发展

1.从加密猫到Gods Onchain

加密猫作为ERC721的开创者和“有史以来第一个NFT应用”,其江湖地位自然不用多说。

然而作为一款游戏,它真的没有什么可玩性,最多满足一部分收藏欲玩家的好奇心而已。

而将ERC721发扬光大的应用或者说游戏,Gods OnChain(一款类似炉石传说的链上卡牌类游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拥有过万的玩家,里面的传奇卡卖出了几百ETH的天价,累计交易额近千万美金。

如果说加密猫是收藏烟盒的级别,那么Gods Onchain,则有点类似升级到了我们当年小浣熊“水浒英雄卡”的味道。

2.Nike与欧洲杯门票

币圈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包括炒币在内,几乎所有的区块链应用都是“圈内自嗨”,很难把触手伸到圈外,然而NFT做到了。

耐克去年注册了专利,利用区块链来验证球鞋真伪,当用户购买一双 Nike球鞋时,会收到和这双鞋配套的唯一的数字资产(ERC-721代币),即同时获得鞋与代币,随后系统生成一个「CryptoKick ID」,记录球鞋材料、所属系列、具体型号等信息,并会被存储在一个被称作「数字储物柜」(Digital Locker)的加密货币钱包类型 APP中。

而今年年初之时,2020欧洲杯(因为疫情被推迟到了2021年) 有超过两万张的门票以NFT的形式发售。很多人欣慰的说道,在互联网带来电子门票之后,区块链为票务市场带来了NFT门票。你想,全球现在有10亿人在使用数字化门票,如果其中5%在未来几年转化为区块链NFT门票,这个用户数量,是不是已经超过现在业内的玩家数量了?

3.俱乐部收藏品,Binance三周年

最近的NFT事件,大概算是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在平台Sorare上发布的球星的NFT收藏(Erc721),以及币安三周年。

而前几天的币安三周年,币安也是应景的发布了限量版三周年NFT卡(ERC1155),用户还需要做任务才能完成。

至于这张卡能干什么,据说是可以参加币安的线上虚拟会议,不过没有查证,知道的读者麻烦告诉我一下。

4.加密艺术品

就目前来说,这其实才是最大的NFT市场,很多场内的资深玩家表示,这在不久的将来,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目前就笔者知道的最贵的一副加密艺术品,卖到了100多个ETH,合人民币16万元左右,加密艺术品SuperRare上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总共赚了超过100万美元。

另外,最近出来一个NFT的借代平台 Rocker NFT,通过抵押NFT资产来获得稳定币。

NFT加密艺术品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1.有些作品并非是手动创作,而是AI程序创作出来的,还有艺术家专精此道,圈内名气甚大。

比如下面这幅图就是AI创作出来的风景图

2.NFT加密艺术品现在可以分图层,由不同的作家创作的不同图层共同拼出一副作品,每个图层的版权独立,而且图层的叠加方式可以编程和自定义,比如下面这幅,就是很多个图层组合起来的作品。

关于加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加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有一点无可置疑,那就是——传统艺术品无可比拟的流动性。笔者一个对于艺术史和DeFi都很精通的朋友这样说过“NFT ART 带来的流动性溢价,是支撑它作为一个「资产」价值的核心所在”。

3. 两大王牌项目

说到关于NFT的区块链项目,两大龙头便不可不提。

1.Mana(Decentraland)

Mana相信老玩家一定不陌生,最早在Mana里面炒地皮的读者基本都赚了好多倍了。

Mana给人的印象就像是链上的“虚拟人生”,给人的想象力,则是电影“头号玩家”那样的虚拟世界。

最近Mana里面龙城开幕,算的上是一个盛大事件,里面全都是NFT的物品。

关于Mana,一个老外对其这样描述:“10年之后,2D的互联网不复存在,我们的浏览器应该就是VR虚拟世界,里面文字,图像,广告,社交等全部应该是以3D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而Mana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另外,7月21日官方宣布消息。Decentraland 与三星区块链团队达成合作,双方将在 NFT 领域展开合作。

2.Enjin

Enjin最开始是要打造一个链上游戏开发平台,希望帮助传统游戏开发者,以更轻便的方式直接在以太坊上铸造资产,并与游戏进行交互,这也依旧是Enjin目前的主营方向——一个游戏多元,资产互通的多元宇宙,且产品矩阵丰富,有随时随地可查看游戏道具的 Enjin 钱包,轻松访问交易数据的 EnjinX 区块链浏览器,方便开发者将游戏道具上链的 Enjin SDK ,以及避免中间商赚差价的去中心化游戏资产交易平台。

然而随着ERC1155被以太坊正式纳入通证标准,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团队的野心不止于此。除了Enjin平台上的游戏道具,上文提到的币安三周年NFT,就是通过Enj发行的,感觉越来越有成为综合平台的趋势,且集协议,交易,发行与一体。届时成为区块链NFT界的Chainlink,估计才是团队的真正野心。而这一切,估计取决于ERC1155的接受度和普及程度。

4. 未来的方向

应该说,NFT虽然这几年发展不错,但还远远还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实力,这受限于区块链自身的发展限制。

1.与传统游戏相结合

无论是Mana也好,Enjin游戏多元宇宙里的各种游戏也好,他们自身的可玩性,在当前阶段,和传统的互联网游戏还是没法比较,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如果区块链能够做传统游戏的货币以及道具底层,会是怎样一个情形?

想象下你在魔兽世界或是暗黑里打怪掉落金币,是一个总量恒定的区块链代币,类似比特币那样。打到的装备,具备NFT特性,可以直接链上拍卖行交易成BTC,ETH或者USDT,那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那是想想都让人兴奋的一件事啊,然而这里面不光是技术,还有利益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在保持传统游戏可玩性的同时,引入区块链与NFT,必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2.资产NFT Token化

说到资产Token化,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STO,资产上链。

如果你有一套房子想要上链,那么一定是会用到NFT,用来标识你是这套房子的主人。

欧洲杯门票的NFT发行,本质上就是资产Token化的结果,只不过这里的资产,是门票。

而当区块链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真正让NFT大放光芒的,不是资产上链,而是资产下链,笔者在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畅享过这么一个场景:

1.用BTC或者USDT买房子NFT;
2.用Mana设计装修;
3.通过STO合法拥有产权。

这个场景的核心要求是,房屋的注册和售卖一开始便是通过NFT Token在链上发行,然后通过STO网关,把你的NFT Token投射过去,转化,确权即可。

而非现在大家理解的,线下有一套房产,把他Token化,然后上链。

相信到了区块链的这个时代,NFT将无处不在,再配合VR技术,也许《头号玩家》里的世界,就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关键词: DeFi NF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