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区块链的后C端时代:并不一马平川的B端市场

收藏
分享

前几天在刷微信时,突然被一个区块链的AMA活动吸引了注意力——出席这次活动的是几年前颇为知名的一名币圈大佬,在笔者记忆里,这种币圈草根人物在区块链行业的舞台上已经消失了很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倒不完全是因为近期逐渐紧缩的行业政策,更重要的一点是:区块链——这一曾经充斥着无数争论和困惑的行业,其运行逻辑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已经有所感觉,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区块链行业的这种逻辑改变,目前还正在持续进行当中,在距离真正的产品落地之前,人们可能还将经历一段很长的试错时期。

一、虚拟货币泡沫破裂:区块链行业C端色彩的减弱

在区块链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争论:这个行业还需不需要走互联网行业的流量老路?在同意的人看来,区块链行业是需要走流量路线的,专注于C端市场,交易所和dAPP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在不同意的人看来,区块链应该走一条不同于互联网思维的新路线,但这个路线究竟是什么,提出者普遍也说不太清。对比两者的争论,虽然前者有着更为具体的产品支撑,但从后来的事实发展、以及逻辑的合理性来看,前一种提法似乎并没有更贴近真相——与互联网思维具备实实在在的产品以及真实的众多用户不同,无论是交易所还是dAPP,都不能算是能够产生实际社会效益的的区块链产品:交易所自然不用说,相当一部分平台除了购买冷热钱包以存储虚拟货币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区块链技术元素,甚至解决方案都是从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一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金人员前两年纷纷进入交易所行业),至于dAPP,虽然看上去似乎是与中心化的APP对标,但纵观市场上各种“链游”便不难发现,它们本质上其实就是DEX的翻版。而很多人玩“链游”的主要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它好玩、能够愉悦身心,更多的是希望从中“薅羊毛”,也就是增加币的数量。换句话说,上面这两种产品的运作核心,跟区块链并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其主要的产品更多的是加密货币。只不过前者走价格做市路线,后者走代币数量路线。

从这点来看,所谓的区块链行业的“C端路线”,实际上更像是虚拟货币、甚至理财产品的“C端路线”。个体投资者们关注的并非区块链技术本身,而是这个技术的发展能否通过加密货币让自己的资产实现增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约两年前时,EOS的一次技术升级都有机会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然而广大普通网民实际上是并不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的,他们关注技术变动,主要还是因为唯恐手里的代币价格受到影响。就跟近期很多人关注微软是否还会继续支持win7一样。而在两年后的今天,被称为第一公链的以太坊同样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十字路口,然而除了个别B端开发者之外,广大的C端个体对这个消息已经打不起兴趣,因为过去两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市场对这类消息已经感到麻木,而其他的山寨项目更是可想而知,也就是说,一旦加密货币以及其衍生行业(比如交易平台)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衰落,这个行业的C端属性也就很难再持续下去了。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失去了加密货币的区块链会很难让普通的个体打起兴趣?这主要与区块链这项技术的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数字技术在应用端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可以直接赋予用户某种权利,比如说大数据的智能推荐,人工智能的语音转文字等;另一种则是削减用户的某些成本,像是可以降低存储和迁移成本的云计算。在这其中,赋予权力的技术比能够降低成本的技术更能受到普通人的关注(除非该项技术压缩成本压缩的特别明显,像是4G和5g网络的迭代等),比如说,现在大多数网络用户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机器人都有所了解,但对于云计算的了解兴趣和深度则往往有限。像是近几年比较火的云音乐应用,虽然云存储歌单的形式比较受欢迎,但真正让其成为爆款应用的因素、却是以社交为内核的网络评论功能。如果没有评论功能、只有云歌单的话,这类产品肯定不会成为让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爆款应用的。

作为一种致力于创造可信环境的技术,区块链就是一种类似于云计算的,典型的用于降低信任成本的科技(事实上,BaaS概念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这两项技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致力于“降成本”,而非“权益分发”的特点就决定了区块链不是一个能够直接让C端用户打起兴趣的技术。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加密货币作为前端的宣传介质,这项技术很有可能跟其他难懂的数据技术一样,始终流传在技术小圈子里,永远也无法进入大众视野。而一旦数字货币暴富的神话消失,即便区块链真的投入商用,真正对这种降成本的技术所关注的往往也更多的是企业,而不会是个人。

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随着数字货币市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消沉,区块链行业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C端时代”逐渐淡化,转而进入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也就是接下来介绍的“B端时代”。

二、产业区块链的发展关键不在企业,而在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

严格来说,很多币圈机构不是没有意识到区块链行业“B端时代”的到来,提前布局者也不在少数,但目前来看,效果普遍一般,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端市场的玩法和币圈人所熟悉的C端市场有很大的区别——C端的个体往往比较倾向于冲动型消费,而B端的企业往往则比较谨慎理性。你必须要用能让人家听得懂的商业逻辑,告诉对方:在采用区块链这项技术之后,你的收益能够增长多少,成本能够降低几分之几,利润能够上升几个百分点,客户才会愿意为了解决方案要掏钱。而在过去的几年间,业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普遍不深,这样一来,就算产业区块链的时代降临,他们也很难把握住其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虽然说区块链技术本身是要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但在商业信任危机大多发生于企业之间的情况下,现在想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之间打造一个区块链的信任平台,根本就不是单个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

举个例子:笔者早年在研究能源区块链时,经常会跟人们提到一个场景——分布式能源电站的开发需要相当多利益主体的参与、比如环保、法务、审计部门等,这些机构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电站开发的成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让区块链技术切入的场景,通过数据上链+智能合约自动审查,区块链可以显著降低这个过程中各方交涉的成本。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一个平台固然很好,但它应该由谁来投资建设?建成之后其他企业接入的动力又在哪?建设方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号召力去改变企业养成良久的习惯?事实上,当仔细审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有能力去实施区块链评价方案的,实际上只有那些能够在行业内拥有相当高流量的、能够一呼百应的企业,比如说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电网份额的国家电网、和拥有近半电子支付通道份额的腾讯。否则的话,根本没有几个人愿意为了体验所谓的前沿技术而离开原有的信息聚集地,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换句话说,虽然区块链在现阶段的商业环境下,主要应该是以企业为真实用户,但其初期的主导者却不太可能是企业,从近期的调研结果来看,B端市场也是愿意了解区块链的多,而愿意真金白银掏钱投入解决方案的少,毕竟这也不是单独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如此一来,区块链行业在正式开始2B之前,就不得不面对区块链行业发展的第3条路径——2G。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本文中的2G,并非狭义上的政府部门,也就是government,而更多指的是有政府色彩的机构甚至企业,或者说是政企合一的平台。毕竟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现在政府机关更多的是制定游戏规则框架,而很少会直接干预行业甚至企业的运营工作。

为什么说区块链要真正的开始2B之前,难以避免的需要经历一个2G的阶段?一言以概之:在目前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都不太强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使用习惯的培养。需要拥有流量资源的、由G类机构所掌控的各类平台的引导。毕竟任何技术都是要有一个最初的推广期的,即便是好用如电子支付,若是没有互联网巨头当年在春晚上大力烧钱做活动,恐怕也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如果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话,很有可能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过去几年各大科技金融企业弄的那些没人用的区块链形象工程就是典型的案例。

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区块链产业的优势所在——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热点的情况下,目前只要是那些流量汇聚的中介信息平台,基本都与政府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一些民营企业),也就是说,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G端”的色彩,想要培养那接入平台的企业的区块链使用习惯,与其他国家相比要容易得多。而目前的政府方面对于区块链技术又有很大的兴趣,从这点来看,仅仅从应用场景打造的纬度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很有可能在G端机构的引导之下,于中国的B端市场率先落地的。不过,如果中国方面使用区块链技术产生了正面效应,必然会起到标杆的作用,进而促进其他国家也争相模仿,所以未来区块链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格局如何,现在其实是不好说的。

区块链行业发展思路与面向市场的转变,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其相关的一系列衍生行业将会出现缩水——至少在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上是如此。毕竟企业的数量肯定要比个人的数量少得多,行业主管机构的数量肯定又要比企业少的多,而这三方所能够释放出的资金体量与产值也是如此。现在全币圈都在盯着即将到来的减半行情,其实并不是一种过度的炒作与焦虑,因为不夸张的说,这很有可能是区块链行业C端领域(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币圈”)未来几年最具逻辑的一个利好。若是能够借此能够让大盘起飞,这个圈子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繁华。而如果没有的话,加密货币市场在未来几年的命运,很可能就无法掌控在自己手里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