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专栏 | 散户融资时代结束,机构融资时代开始
一、ICO销声匿迹
2017年下半年,是ICO最疯狂的时候。据我了解,那个时候每天至少有3~5个项目搞ICO,这还仅仅是我了解到的,实际ICO的项目应该远超过这个数量。
这些搞ICO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没有落地的,只有一个概念、一份白皮书就开始融资,有些甚至是连白皮书都没有,然后项目方还解释说反正白皮书你们也不会看,有和没有没什么区别。
那个时候的ICO主要是面向散户融资的,那时的散户非常疯狂,可能是因为造富效应实在是太强大了,随便一个ICO项目,只要上交易所都能翻个3、5倍,翻10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人们根本也不在乎这个项目背后的价值怎么样、能不能落地等等,他们在乎的就是ICO项目上交易所这一波。
那时也出现了很多乱象,比如说在2017年底牛市行情到头之前,有过这么一个新闻,说某个项目方的代币本来发行数量6亿,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临时被改成了60亿,结果一上线直接原地归零,一秒钟都不耽误。后来我自己总结出一个经验教训,一般市场出现这样离谱新闻的时候,可能就是行情快到顶部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开始考虑离场的问题了,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到了今天,ICO的消息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了,虽然经常还能够听到IEO什么的,但IEO的数量相较于当年的ICO,已经减少很多了。而且大部分IEO的项目都是不直接面向散户融资的,而是直接面向机构融资。
最新的巴比特新闻:《云象获数千万A+轮融资,推动区块链技术商业化落地》、《获得腾讯、富达和乐天等巨头青睐,Everledger终获2000万美元A轮融资》、《币安领投,区块链协议公司Dapix获570万美元A轮融资》,像这样的机构融资案例越来越多,而面向个人融资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明面上基本不存在了。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区块链行业的融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呢?由原来的面向散户融资为主,正在转向以机构融资为主呢?这个趋势的转变,是好还是不好呢?
二、机构融资时代开始
从市场发生的变化来看,这种转变的趋势还挺明显的,至少今年各种“要额度”、“搞代投”的情况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发生这样的转变,其实是有原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陆续明文出台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等公告,明确界定所有的数字货币融资都属于非法集资。这些公告的出台,直接封死了向散户融资的路,促成了这一转变。
可能有些人还心有不甘,他们觉得ICO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让融资变得更加容易,说它是继比特币之后数字货币世界的又一个创新,说如果没有ICO就没有以太坊,甚至说政府取消ICO是历史的倒退。
有些人则更实际一些,他们认为区块链行业的融资转向以机构融资为主之后,就跟传统的资本市场的VC、PE没什么区别了,我们普通小老百姓已经没有暴富的机会了,真的是这样的吗?
1、从向散户融资,转成向机构融资是必然
我认为,从向散户融资转向对机构融资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是整个区块链行业成熟化、正规化之后必然会发生的转变。
第一,国家对这种行为了有明确的界定,就是简单的一刀切,就是非法集资。非法集资在法律上是重罪,其实只要有这一条,那么向公众融资的路就被堵上了,至少在这条规则解禁之前,ICO向散户融资就不可能再成为主流了。
国家这么规定是有原因的,因为只要开放向公众融资,这就会成为很多人走向“财富自由之路”最快的途径。普通人抗风险能力和对项目的辨别能力都很有限,很容易就听从项目方的花言巧语就把资金交出去了。
区块链项目的融资有一个特点, 它是非常早期的融资,甚至比传统的A轮要早,有些甚至比传统的天使轮还要早 。传统项目在天使轮的时候,你至少还得有个团队,有个办公室什么的,但是ICO融资的时候,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仅仅只有一个白皮书,有些项目方就创始人一个人,一个人分饰七八角。
在这种模式下,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诈骗、空气币的问题,不仅是中国没办法,国外也没办法,不仅是现在没办法,历史上几千年以来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整个历史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普通大众没有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力,他们的认知、资金与承担的早期投资风险不匹配 。
而面向机构投资者融资则要好得多,机构投资人都是专业的投资者,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投资经历,有些人还有着丰富的产业实操经验,他们有充足的资金,能够鉴别项目的前景,投资就是他们吃饭的“家伙什”。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风险防范能力,他们的投资会比较分散,可能会把行业的所有公司都投一遍,这样比普通人只投一家公司的风险要低的多,获得收益的概率要高的多。
而且机构投资者还有普通投资人不具备的东西, 你向普通投资人融资,你能够得到的只有钱,但是当你向机构投资者融资的时候,你除了得到钱还可以得到机构投资者的经验、人脉、资源、影响力、宣传等等 。
2、TOKEN并不仅仅是用来融资的
有些人认为区块链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发币,发币就是融资。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但后半句不对。发币确实是区块链最广泛的应用,而 发币跟融资却不是一回事 。
TOKEN并不仅仅是用来融资的,即使不融资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拿来使用才是它最广泛的用途。
比如积分的通证化,门票的通证化等等,这个时候通证代表的是使用权,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融资的。
即使底层代表的是金融资产,也不代表它就一定需要融资。依靠内生的发展,实现市场自发的交易,自发的产生价格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我经常举的例子,比特币就没有融资,虽然比特币早期参与挖矿也会有BTC发放一样,只不过这个时候的BTC是没有价格的。
虽然这个时候只有价值但是没有价格,前期的开发者靠兴趣、热爱和眼光参与到项目当中来,但是随着项目的发展,随着项目上积累的智慧、能力、功能、生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价值积累超过了某一个临界点,这个时候代币就会产生价格。
这时的价格是自然产生的,而不是融资的时候人为定出来的,也不是上交易所后强行催生出来的。有了价格之后,激励作用更加明显,项目的价值凝结会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加速,这样形成这么一个有机的循环。
也就是说即使不依靠融资,代币也能有价格,项目也能实现发展。
TOKEN只是一个载体,是否需要融资取决于它底层资产是否有融资的需求 ,如果它的底层代表的是股票、股权,那么它可能确实是有融资需求,如果它底层代表的是使用权,那跟融资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3、转向机构融资为主之后,普通人仍然有很多发财的机会
很多人很担心,如果整个行业转向以机构融资为主,那普通人岂不是没有什么发财的机会了?如果普通人没有发财的机会,那么区块链行业还有那么吸引人吗?还能够实现爆炸式的发展吗?
能不能实现爆炸式的发展,这个谁都说不准。但实现爆炸式发展并不是靠散户的资金推动的,而是看整个行业是有没有真正创造价值,有没有解决真实需求。
可以明确的是,即使整个行业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普通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仍然有很多的机会。
在传统的股票市场里,以Google为例,Google在上市的时候价格是85美元,好像听起来好像已经很高了,但是目前Google价格已经达到1240美元,涨幅巨大;亚马逊当年上市发行价是18美元,今天的股价已经是1739美元了,涨了将近100倍,这么巨大的涨幅也是在二级市场完成的。
股票市场是这样,数字货币市场这种效应只会更明显。比如说以太坊上交易所的时候不到1美元,目前价格为170美元,它在二级市场最高价曾到过1500美元;还有大家所熟知的某头部交易所代币,现在相对于ICO的价格,也有了好几百倍的涨幅。
这些涨幅巨大的币,真正爆炸式成长的时候也都是在二级市场。
可以这么说,一个项目如果真正有潜力,那么上了二级市场之后,直接面向普通的投资者之后,才会开始它真正的“表演”。
而且早期机构投资人的介入,会对项目的发展起着很好的促进和约束作用。一方面给项目带来各种资源,促进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估值、风险把控等多方面会进行约束,有利于项目的长久发展。
以机构融资为主,你可能赚不到最早期的那几倍或者十几倍,但是如果这个项目真的有有潜力,在上交易所之后,它仍然还会有几十倍上百倍的成长,你的收益同样不会低;同时,因为有机构投资人的风控和前期介入,你的风险要小很多,这样反而对散户更有利。
你只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选出那些真正有潜力的项目就够了,财富自由的机会仍然存在。
三、结语
散户融资时代结束,机构融资时代开始,是区块链行业慢慢走向正规化、成熟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蒙特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