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中的治理问题
在区块链领域,治理一直是热度很高的话题,尤其在最近火热的Defi当中更是如此。Defi的全称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去中心化是核心属性,而所有的去中心化都面临着治理的难题。
我在之前的专栏文章《关于治理的一D些思考》中曾经对治理有过明确的定义:
什么是治理?治理是指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做决策的问题。或者,用更简单直接的定义:
什么是治理?治理就是投票权!当然,这个投票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POS、DPOS的选票,也可以是像比特币POW背后的算力投票,也可以是更加广义的,普通用户可以参与的“用脚投票”,也就是市场选择。
那么,具体到Defi当中,Defi的治理又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呢?
1、只有极少数Defi项目一经发布,后续不需要修改规则,不存在治理问题。
一想到治理,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几方为某项规则的修改吵的不亦乐乎,又是争吵,又是到媒体上撰文,又是找水军,最后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
可是,有极少数的项目,业务比较简单,一经发布,后续规则完全不需要修改,也就不存在治理的问题。
当年的FOMO3D就有点这个意思(如果FOMO3D也算是Defi的话),当时有人说开玩笑说FOMO3D是资金盘,但却不是诈骗,因为它的规则都是对外公开的,而且是用代码提前确定好的,不存在造假的空间。
像FOMO3D这种业务之所以不存在治理问题,是因为它的业务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中奖和利益分配问题,有点像是简单的彩票系统,这个系统用代码写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不需要后续的修改和调整,可以把代码上链,全程自动化执行。
可以这么说,业务越基础、规则越简单,未来的变动越少,那么未来面临的治理问题就越少,甚至可以真正实现全程代码执行完全不用人工干预。
2、中心化的管理将长期存在。
但是,类似于FOMO3D这样的项目毕竟是少数,而且FOMO3D业务的存续期也比较短,如果当时它的存续时间再长一些,后续也会发生一些不可控的事情,使得它被迫修改规则,从而又涉及到治理的问题。
比如像现在流行的“借贷即挖矿”,它的规则就稍微复杂一些,而且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业务,而是一条产品线,后续会涉及到很多的调整,比如说“借贷即挖矿”激励机制的调整、挖矿数量、分发速度的调整、借贷利率、期限的调整等等。
因为这些业务需要跟现实生活对接,所以在对接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为了适应新情况对规则进行调整,如果提前固定规则,就会出现跟现实生活不符的情况。
这一点在比特币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比特币的业务其实也是相对简单的,它只涉及到货币的生成和转帐,只需要提前定好货币的分发量,货币的分发逻辑,以及转账交易的这些基础规则就可以了。
但即使这么简单的业务,由于在区块大小上没有设立一个灵活的调整机制,使得比特币后续分叉出了BCH、BSV以及一大堆其它的分叉币。
一个产品与现实生活衔接度的越高,那么它后续需要调整的地方就越大,就越需要人为调节其中的规则,而这就涉及到中心化的管理。
事实上,人们对于到底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并没有那么强的执念,人们真正希望的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安全,谁能做到这一点,人们就愿意采用谁。
去中心化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心化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当遇到现实中复杂多变情况的时候,去中心化总是没办法保持足够得到弹性的,而中心化可以保持这种弹性, 所以我认为即使在高度强调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行业,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仍然会长期存在。
还是回到Defi本身,Defi是去中心化的金融,而金融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涉及到很多规则,涉及到风险控制,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定价模型,如果没有很深的专业功底是很难理解它背后的逻辑的。
那么如果Defi金融需要修改规则,一定是需要尊重专业人士的看法,如果任由普通用户的直接来投票,随便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将项目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在越专业的领域,如果决策权力过于分散化,过于注重倾听市场的声音未必是好事。
专业人士总是少数,尊重专业人士的看法,又不可避免的提高中心化的程度。
3、绝大多数Defi项目会既有中心化的管理,又有去中心化的治理,或者综合起来叫做“渐进式治理”
最近听到一个词叫做“渐进式治理”,这个词提得很有意思。
一方面,项目的基础业务可以去中心化,另一方面项目在战略层面、治理层面的东西都还需要中心化,那它们要如何衔接呢?我觉得“渐进式治理”这个词就可以很好的总结。
既然底层的业务可以完全去中心化,而且去中心化之后确实更加高效而且成本更加低廉,也更加安全,那么我们就把底层的基础业务就完全去中心化;
如果一些中间层级的业务也能够去中心化,那么我们也尽量的将它们去中心化,享受去中心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安全;
对于那些没法完全去中心化的,需要依赖于少数专业人士决策的,需要灵活机动的调整策略的,那我们就暂且保持中心化的管理成分在里面,这样当遇到方向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保持更高的灵活性。
这是更现实的处理方法,也方便我们更好的服务于现实生活。
或者从时间维度来看,把项目治理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可以把这种“渐进式治理”的演化过程可以看的更清楚。
像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属性这么强的货币,在早期的时候也是完全中心化的。
比特币早期的时候,只有中本聪一个人,所有的代码都是他写的,所有的规则都是他定的,所有规则的修改也是由他决定,这个时候比特币是完完全全的中心化。
但是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后期也纳入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使得权力也更加分散;再后来,比特币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化、进一步与世界连接,而中本聪也消失之后,比特币的中心才消失,使得比特币的去中心性化属性逐渐的加强。
到了今天,比特币的规则修改幅度已经不大了,比特币也成了数字货币世界里去中心化属性最强的货币。
我想其它大多数的Defi项目也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项目发展的早期一定是绝对的中心化的,随着这个项目的慢慢成熟,更多的生态方、利益方的加入,也随着项目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张,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就会慢慢的去中心化。
正如那句话所说:“稳定是发展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我想类似的:“去中心化的治理也是慢慢发展、博弈形成的,而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这大概就是“渐进式治理”的最好解释吧。
4、结语
事实上,我个人不太喜欢“去中心化金融”这种说法,我认为存在误导的嫌疑。(也许开放金融、可编程金融这些说法会更好)
现在大部分Defi项目的去中心化属性其实非常弱,基本上是任由项目方修改规则,只不过它们依托于某一条去中心化属性比较强的公链发行,只不过它们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从而使我们产生了去中心化的误解。
我更喜欢我自己对Defi的定义:“Defi是自己掌握私钥,以数字货币为主体的金融业务”,跟治理无关,只是资产私有化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