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假修真:一个 Web3 Builder 的自我复盘
作者: @0xWilsonWu
我终于抽时间歇了口气。过去几天,我仔细梳理了资产和计划,后台私信和评论区涌来无数问题,有人关心Honeypot的进展,有人追问行情,但更多人是好奇:“你这四年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长文。没有财富密码,没有励志鸡汤,也没有一丝营销意味。这只是我的自白,一个从Web2码农转型Web3创业者的真实复盘。或许,这才是我真正的“白皮书”——不是华丽的宣言,而是沾满汗水的代码日志。
我是个一个典型的nerd,沉浸在代码、产品优化和系统构建中,用理性逻辑解读世界。那时,我相信只要算法足够精准,世界就会井然有序。
然而,随着Trump在Twitter和Youtube的被消失,我渐渐发现,那个我优化的世界,从不真正属于创造者。它被巨头垄断,规则倾斜,创新者往往成为棋子。算法再精妙,也逃不过平台的审查和数据掠夺;产品再优秀,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加密世界如一道裂缝中的光芒,闯入我的视野。那时,我已经持有少量BTC作为试水,但真正点燃我热情的,是Luna的爆火——它像一颗耀眼的新星,不仅给了足够高的yield,也让我真正开始各个角度研究crypto. 读bitcoin白皮书,学习以太坊智能合约,学习cosmos以及IBC的发应用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革命:没有中间人,代码即法律,一切透明。但它也充满不确定性:波动剧烈、监管不明、技术门槛高企。在这里,代码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规则的缔造者;个体能从底层重塑金融和价值的流动,而非依赖中心化机构的恩赐。
最终,我决定all-in Web3。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Web2局限性的深刻反思:Web2的舒适区像牢笼,扼杀真正的创新;Web3虽乱象丛生,却提供无限可能——它允许我从优化者转为建筑师,构建一个属于所有人的数字疆域。如果不跳出舒适区,创新将永无出路。我开始将积蓄转向加密资产,第一个大动作,就是重仓Luna。
为什么选择Luna作为我的第一次真正all-in?因为它代表了Web3的极致理想:Terra生态承诺稳定的算法稳定币UST,结合高效的区块链,旨在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能与传统银行匹敌。那时,Luna的叙事如磁石般吸引我——它不只是投机工具,而是对中心化金融的颠覆,允诺低成本跨境支付和DeFi的无限扩展。作为一个开发者背景出身的人,我被其算法机制吸引:双币套利和流动性激励的设计让我看到Web3的潜力。
在Luna的持续投入中,我前前后后砸进了超过50万美元的本金。起初,一切顺风顺水——价格飙升,我中间也大赚过一笔,账户一度翻倍,那种兴奋让我更加坚定。但好景不长,崩盘来了。2022年5月,UST脱锚,Luna价格从近百美元暴跌至零点几美分。账户清零,理想化为泡影。我坐在屏幕前,目睹一切蒸发,那一刻的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心如刀绞——不仅仅是金钱损失,更是信仰的坍塌。我开始质疑一切:Web3的去中心化,怎么会如此脆弱?算法稳定币的承诺,怎么会瞬间化为乌有?
Luna崩盘的原因并非不透明的算法——Terra的机制是开源的,双币套利逻辑公开可审计。但设计缺陷暴露无遗:UST依赖Luna作为无限供给的“缓冲器”,在市场恐慌和大额抛售下,引发死亡螺旋。Anchor协议的高收益吸引投机资金,却导致挤兑;流动性枯竭和社会媒体放大恐慌,进一步恶化。整个生态蒸发数百亿美元,证明算法稳定币的实验性风险远超预期。
但Luna的崩塌不是终点,而是觉醒的转折。它让我直面“去中心化”的残酷现实:市场不怜悯任何人,它考验的是你的韧性和认知。Luna事件暴露了Web3的幼稚面——过度杠杆、设计缺陷、羊群效应。但正是在这废墟中,我完成了从Web2到Web3的真正转变:Web2的稳定源于中心化控制,却扼杀自由;Web3的无情源于开放,却奖励迭代者。从投机者的盲目追逐,到观察者的冷静剖析,我学会了审视机制而非叙事。
Luna 崩盘后,我选择暂时离开 Web3的投资,回到相对熟悉的美股市场疗伤。那段时间,我迫切需要从情绪化的波动中找回理性,于是开始研究宏观周期与市场结构。最初,我配置了以 FCX 为代表的工业金属股——它象征着疫情后全球生产的复苏,也提醒我周期的力量:任何繁荣都源自底部的积累。
随着市场进入复苏初期,我逐渐将仓位转向科技股——Google、NVIDIA、Meta,AMD, QQQ, QTUM。那不是盲目的抄底,而是一次基于“认知复利”的实践。我坚信知识和洞察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段经历让我重新理解了投资的本质:价格只是波动的表象,情绪才是市场的底层逻辑。
Luna 让我从狂热中坠落,美股让我不用一时为着生活的奔波发愁。幸运的是,当时我还有大约二十万美元的本金未被清空,那成了我重启的燃料。通过反思与调整仓位,我学会了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那段时间,我的信念从“追逐收益”转向“追逐确定性”。
当我重新回望加密世界时,我意识到——Luna 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 Web3 的幼稚与潜能。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不在叙事,而在机制。
于是,当我看到 Berachain 提出 Proof of Liquidity(PoL)与三代币体系时,那种既熟悉又克制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它保留了流动性激励的力量,却用制度化的约束避免了 Luna 式的自毁。那一刻,我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观察者或投资者——我想成为一个 Builder。
Honeypot Finance 便诞生于这样的转折。它的初心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创业,而是一场信念的延续——构建一个真正民主、可升级的超级应用,让流动性不再是投机的筹码,而成为推动 Web3 生态持续生长的核心引擎。
Luna 让我经历信仰的崩塌,美股教会我理性的重建,而 Honeypot,则是我以创始人身份的重生。
在美股的疗伤期,我不断反思Web3的乱象:yield farms泛滥、复制粘贴的项目充斥市场,资本低效、组合性差、流动性僵化。这些问题让我夜不能寐——为什么DeFi还停留在玩具级别?为什么Web3不能像Web2一样,孕育出复杂、庞大的应用生态?
我想要改变这个中心化主导的世界。Web2的巨头们掌控一切,用户只是数据源;Web3本该是民主的乌托邦,却往往沦为投机赌场。我梦想构建一个民主、有秩序、可升级的super app——一个模块化、DAO治理的DEX,从基础解决DeFi的摩擦点。
于是,Honeypot诞生了。不是从炒作开始,而是从问题入手。我们从零构建一个可升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聚焦真实痛点:对抗sandwich attacks和MEV。2023年中,我们的Batch A2MM模型在ETH Shanghai Hackathon获奖,那不是demo,而是证明——DeFi可以更智能、更精简、更公平、更可扩展。
Honeypot从不追逐潮流。我们倡导实用创新:为社区提供工具,而非玩具;简单强大的界面,服务真实金融需求。这不是另一个DEX克隆,而是更宏大论点的试验场:如果解决好组合性和流动性,一切皆有可能。
后来memecoin的狂热带来,我们也有了新的思考。热潮暴露了bonding curve的陷阱——它奖励速度而非信念,内鬼而非参与者,转瞬即逝而非文化。我们推出Pot2Pump,作为公平、可扩展的meme经济引擎。它将早期参与者转化为本土LP,流动性从启动即生根;它杀死bonding curve的提取性设计,重定向波动为可持续收益。
真实案例证明:在一个高交易量的memecoin LP中,费用收益可达32000% APR——不是通胀,而是市场活动。Pot2Pump拥抱memecoin meta,却导向对齐激励的健康结构。
hyperliquid是我深入研究并重仓的项目。虽然不是最早的参与者,但我从12-13美元开始,带领社区走进Hyperliquid并坚定持有。当时,市场还质疑链上交易能否媲美CEX,但我看到了它的革命性:Hyperliquid采用orderbook模型,在链上提供了如同CEX般的流畅体验,被誉为“链上币安”。
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赚到“安心的钱”,而非单纯的投机。它的透明度和效率证明,去中心化金融可以高效且可靠。这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而是Web3金融基础设施的典范。它强化了我的信念:all-in Web3,是因为这里的技术能真正赋权个体,打破中心化垄断,让每个人成为系统的参与者。 我的信念一直很简单,我们不需要参与很多的项目,很多的机会。 我们只要把握确定性的大机会。 我非常感谢web3能给予我这样的参与机会。
2025年10月11日的暴跌,是我旅程中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市场信心瞬间崩塌,连链上衍生品都面临恐慌挤兑。那天,我彻夜未眠,盯着链上清算曲线,反复审视:“我们追求的on-chain透明,究竟实现了多少?”
那一夜的煎熬让我彻底醒悟:如果执行逻辑仍依赖人治或中心化组件,那DeFi就只是伪装。这次危机不是打击,而是催化剂。它让我从疑惑转向坚定:Web3的未来在于纯链上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去信任化。这也是我all-in的根本原因——在Web3,我能亲手构建一个更纯净、更自治的世界。
Hyperliquid给了我灵感,10.11更增添了我将交易带到链上的动力。我们早在10.11事件大概半年多前就有研究AMM Perp dex,如果说orderbook的链上极限优雅的代表在Hyperliquid,那我想将Honeypot打造成极限优雅的AMM Perp Dex。 在我构想中 Honeypot Finance 和 Hyperliquid 关系,就像 x教授和万磁王一样,不同的初衷,相爱相杀。
在撮合上,实现真正的on-chain执行与结算同步;在风险控制上,引入动态保证金与流动性层分离;在价格发现上,让AMM自我调节,摆脱喂价依赖;在治理上,让LP、交易者和协议形成闭环博弈。
我构想的不是另一个交易所,而是一个能自我进化的金融生态。每一笔交易、每个清算、每份流动性,都将成为系统成长的养分。这体现了Web3的精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构建。
Honeypot Finance的AMM Perp DEX通过结构化升级解决了传统AMM的痛点,包括零和博弈、套利漏洞和资本混合问题,实现可持续结构、分层风险控制和公平清算流程。LP不直接面对AMM,而是将资金存入ERC-4626分层金库:高级金库优先费率、最后损失(适合机构),初级金库先损失、高收益(适合加密原住民),金库供应基于oracle锚定的价格带宽,确保滑点线性且居中。清算序列预设且可见,包括部分去杠杆、微拍卖、初级先损失、保险池和有限ADL,确保系统在波动中可控、可预测,并隔离冲击。
借假修真?这两年,我就是活例证。从Luna进来,我经历了大赚和大亏的过山车——中间账户一度翻倍,但最终爆仓几乎清零。那时,我凭借股市的调整和复苏找回了本金,坚定了作为builder的信念。虽然不是Hyperliquid的最早参与者,但我从12-13美元开始,带领社区走进Hyperliquid并坚定持有。今年4月美股调整时,在恐慌的极点,我带领社区抄底SPY指数4800点和BTC 75000美元,实现从谷底到巅峰的逆转。这段跌宕起伏的投资历程,不仅是财务成功,更是认知升级——它让我从Web2的疑惑者,变成Web3的坚定建造者。
常有人问:“加密红利结束了?”
我的回答:远未开始。
投机阶段的终点,是创造阶段的起点。当Web3从财富转移转向财富创造,当傻子和聪明人共享机制红利,那才是黄金时代。
而我和我所代表的团队,要做行业最顶级的建设者。我不想再以观察者角度参与,而是真正的行业变革者,构建一个包容所有人的未来。
在金字塔结构的世界,人们偏爱符合想象的故事。我也会讲故事,但真相往往平静而枯燥:它是凌晨的代码调试、失败的迭代、风险模型的崩溃。
财富背后不是奇迹,而是时间的积累和认知的迭代。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曾迷失,大跌又逐渐爬起。在失序中寻觅秩序,在混乱中铸就平衡。
如果Honeypot能代表什么,改变些什么,我希望它永远代表着未来方向,不管多少去跌倒死去,都能像凤凰一样重生归来。
Aster Explodes After CZ Drops Bombshell: He Owns $2.5M Worth
A sudden disclosure by Binance founder Changpeng Zhao set off a sharp move in Aster’s token price an...
Launch of European Bank Stablecoin Is Good for the Euro and Better for Blockchain
Euro banks launch a stablecoin boosting blockchain credibility and EU sovereignty, signaling Europe’...
Solana Whales Aggressively Accumulate Amid Midterm Bearish Sentiment
The post Solana Whales Aggressively Accumulate Amid Midterm Bearish Sentiment appeared first on C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