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2030技术宣言:Rollup双轨并行的世界账本之路
原文作者:Lemniscap
原文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更精简的 L1 及其性能型与对齐型 Rollup 方案
以太坊始终致力于保持可信中立性,同时让更高层级的创新蓬勃发展。早期讨论勾勒出「以 Rollup 为核心的路线图」,即底层网络将逐步简化并固化,以便多数活动可迁移至 L2。然而,近期发展表明,仅作为最小化的共识与数据可用性层是不够的:L1 必须具备处理流量与活动的能力,因为这是 L2 最终依赖的根基。这意味着需要更快的区块生成速度、更低廉的数据成本、更强大的证明机制,以及更优的互操作性。
L1 的活跃度提升将带动 L2 的活跃度增长,可谓水涨船高。
来源:https://www.youtube.com/live/EvYRiFRYQ9Q?si=bsLWGA6FP9pi2vqI&t=477
即将到来的 Beam Chain 共识机制重构,旨在实现更快的最终确认速度与更低的验证者门槛,在提升原始吞吐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太坊的中立性。与此同时,已有提案考虑将活动从日渐陈旧(且「日趋复杂」)的以太坊虚拟机(EVM)迁移至 RISC-V 原生虚拟机,此举有望在保持与传统合约互操作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证明者的效率。
这些升级将重塑 L2 的格局。到 2030 年,我预计以太坊以通用 Rollup 为核心的路线图将在一个范围内向两个方向整合:
-
对齐型 Rollup(Aligned Rollups): 优先实现与以太坊的深度整合(例如共享排序、原生验证),在最小化信任假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 L1 的流动性。这种关系具有互利性,对齐型 Rollup 可直接从 L1 获取可组合性与安全性。
-
性能型 Rollup(Performance Rollups): 优先追求吞吐量与实时用户体验,有时会通过替代数据可用性层(DA 层)或授权参与者(如中心化排序器、小型安全委员会 / 多重签名)实现,但仍以以太坊作为最终结算层以获取可信度(或用于市场推广)。
在设计这些 Rollup 方案时,每个团队都需权衡以下三个方面:
-
流动性获取: 如何在以太坊及可能的其他 Rollup 方案上获取并使用流动性?同步或原子级可组合性的重要性如何?
-
安全来源: 从以太坊转移至 Rollup 的流动性应在多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以太坊的安全性,还是依赖于 Rollup 提供商?
-
执行表现力: 以太坊虚拟机(EVM)兼容性的重要性如何?鉴于 SVM 等替代方案及流行的 Rust 智能合约的兴起,EVM 兼容性在未来五年是否仍将重要?
Rollup 谱系上的两极分化
Rollup 项目逐渐向两个极端聚集。一端是高性能 Rollup,它们能提供最大吞吐量和用户体验(高带宽、低延迟),但与以太坊 L1 的耦合度较低;另一端是以太坊对齐型 Rollup(例如基于 L1 的 Rollup、原生 Rollup、超声 Rollup,参考 链接 ),这类 Rollup 充分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数据与共识机制,优先保障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信中立性,但受 L1 设计限制,会牺牲部分性能。而处于中间地带、试图平衡两者的 Rollup 可能难以竞争,最终会向两极之一靠拢,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图表左上角的 Rollup 侧重性能:它们可能采用中心化排序器、替代数据可用性网络(DA 网络)或特定应用优化,以实现远超常规 L2(如 MegaETH)的吞吐量。部分性能型 Rollup 会在对齐性上更靠右(例如,通过采用 Puffer UniFi 和 Rise 等基于快速预确认的技术,瞄准右上角的「理想目标」),但其最终确定性仍取决于 L1 的规范。相比之下,右下角的 Rollup 则最大化与以太坊的对齐性:将 ETH 深度融入手续费、交易和 DeFi;将交易排序和 / 或证明验证固化在 L1;并优先考虑可组合性而非原始速度(例如,Taiko 虽朝此方向发展,但也在探索许可式预确认以优化用户体验)。到 2030 年,我预计许多「中庸」的 L2 要么转向上述某类模式,要么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用户和开发者会倾向于选择高安全性、与以太坊对齐的环境(用于高风险和可组合的 DeFi 场景),或高可扩展性、为应用定制的网络(用于大众用户应用)。以太坊 2030 年的路线图为这两条路径都奠定了基础。
「对齐性」的定义存在争议,尚未达成共识。就本报告而言,以上是对「性能」与「对齐性」的简要分析框架。前文图表基于此定义绘制,未必适用于其他对「对齐性」的解读。
为何中间地带会消失?
网络效应会推动市场向更少、更大的枢纽聚集。在加密货币这类网络效应起主导作用的市场中,最终可能会形成少数赢家主导的格局(就像我们在 CEX 领域看到的那样)。由于网络效应会围绕一条链的核心优势凝聚,生态系统往往会向少数「性能最大化」和「安全性最大化」的平台整合。一个在以太坊对齐性或性能上仅做到半吊子的 Rollup,最终可能既得不到前者的安全性,也无法拥有后者的可用性。
随着 Rollup 技术走向成熟,经济活动会根据「所需安全性」与「获取安全性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形成分层。那些无法承受结算或治理风险的场景,比如机构级 DeFi、大型链上金库、高价值抵押品市场等,可能会集中在继承以太坊完整安全保障与中立性的链上(或以太坊 L1 本身)。而另一端,那些面向大众的应用场景(如 Meme、交易、社交、游戏、零售支付等)则会聚集在用户体验最佳且成本最低的链上,这类链可能需要定制化的吞吐量提升方案或中心化排序机制。因此,那些「速度尚可但非最快、安全性还行但非最优」的通用链,吸引力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到 2030 年,若跨链互操作性能让资产在这两类场景间自由流动,这种中间地带的生存空间会更有限。
以太坊技术栈的演进
以太坊整个基础层(从执行、结算、共识到数据可用性)都规划了重大升级,旨在提升 L1 的扩展性,并更好地适配以 Rollup 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其中关键改进(如箭头所示)将提升性能、降低复杂度,并推动以太坊在 Rollup 运行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执行层
到 2030 年,以太坊当前的执行环境(采用 256 位架构和传统设计的以太坊虚拟机 EVM)可能会被更现代、高效的虚拟机替代或增强。Vitalik 已提议将以太坊虚拟机升级为基于 RISC-V 的架构。RISC-V 是一种精简的模块化指令集,有望在交易执行和证明生成效率上实现重大突破(提升 50-100 倍)。其 32/64 位指令可直接适配现代 CPU,且在零知识证明中效率更高。为减少技术迭代的冲击并避免进度停滞(例如此前社区考虑用 eWasm 替代 EVM 时的困境),计划采用双虚拟机模式:保留 EVM 以确保向后兼容,同时引入新的 RISC-V 虚拟机处理新合约(类似 Arbitrum Stylus 对 WASM + EVM 合约的兼容方案)。此举旨在大幅简化并提速执行层,同时助力 L1 的扩展性与 Rollup 支持能力。
为何要这样做?
EVM 的设计并未考虑零知识证明,因此 zk-EVM 证明器在模拟状态转换、计算根哈希 / 哈希树及处理 EVM 特有机制时,会产生大量额外开销。相比之下,RISC-V 虚拟机采用更简洁的寄存器逻辑,可直接建模并生成证明,所需约束大幅减少。其对零知识证明的友好性,能消除 gas 计算和状态管理等低效环节,对所有采用零知识证明的 Rollup 都大有裨益:状态转换证明的生成将更简单、快速且低成本。归根结底,将 EVM 升级为 RISC-V 虚拟机可提升整体证明吞吐量,使 L1 直接验证 L2 执行成为可能(下文详述),同时提高性能型 Rollup 自身虚拟机的吞吐量上限。
此外,这还将突破 Solidity/Vyper 的小众圈子,大幅拓展以太坊的开发者生态,吸引更多 Rust、C/C++、Go 等主流开发社区的参与。
结算层
以太坊计划从零散的 L2 结算模式转向统一的、原生集成的结算框架,这将彻底改变 Rollup 的结算方式。如今,每个 Rollup 都需部署独立的 L1 验证合约(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这些合约定制化程度高且相互独立。到 2030 年,以太坊可能会集成一个原生功能(拟议的 EXECUTE 预编译功能),作为通用的 L2 执行验证器。EXECUTE 允许以太坊验证者直接重新执行 Rollup 的状态转换并验证其正确性,本质上是在协议层「固化」了验证任意 Rollup 区块的能力。
这一升级将催生「原生 Rollup」,本质上是可编程的执行分片(类似 NEAR 的设计)。与普通 L2、标准 Rollup 或基于 L1 的 Rollup 不同,原生 Rollup 的区块由以太坊自身的执行引擎验证。
来源:https://x.com/Spire_Labs/status/1915430799618564394
EXECUTE 省去了为 EVM 模拟和维护所需的复杂定制基础设施(如欺诈证明机制、零知识证明电路、多签「安全委员会」),大幅简化了等效 EVM Rollup 的开发,最终实现几乎无需定制代码的完全无需信任的 L2。结合下一代实时证明器(如 Fermah、Succinct),可在 L1 上实现实时结算:Rollup 交易一旦被纳入 L1 即达成最终性,无需等待欺诈证明窗口期或多时段的证明计算。通过将结算层打造为全球共享的基础设施,以太坊增强了可信中立性(用户可自由选择验证客户端)和可组合性(无需担心同 slot 实时证明问题,同步可组合性大幅简化)。所有原生(或原生 + 基于 L1 的)Rollups 将使用相同的 L1 结算函数,实现标准化证明及 Rollup(分片)间的便捷交互。
共识层
以太坊的信标链(Beacon Chain)共识层正被重构为 Beam Chain(计划 2027-2029 年测试),旨在通过先进加密技术(包括抗量子能力)升级共识机制,提升扩展性与去中心化程度。在六大研究方向的升级中,与本文相关的核心特性包括:
(Beam Chain 的最新进展可通过 YouTube 的「 Beam Call 」系列了解。)
-
更短时隙,更快最终性: Beam Chain 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最终性速度。将当前约 15 分钟的最终性(Gasper 机制下的 2 个纪元,即 32+ 32 个 12 秒时隙)缩短至 3 时隙最终性(3 SF, 4 秒时隙,约 12 秒),最终实现单时隙最终性(SSF,约 4 秒)。3 SF+ 4 秒时隙意味着交易上链后 10 秒内即可完成最终确认,大幅改善基于 L1 的 Rollup 和原生 Rollup 的用户体验:L1 区块速度提升将直接加快 Rollup 区块生成。交易纳入区块的时间约为 4 秒(高负载时更长),使相关 Rollup 的区块速度提升 3 倍(尽管仍慢于性能型 Rollup、替代 L1 或信用卡支付,因此预确认机制仍很重要)。更快的 L1 最终性还能保障并加速结算:Rollup 可在几秒内完成 L1 上的状态提交最终确认,实现快速提款,降低重组或分叉风险。简言之,Rollup 交易批处理的不可逆性将从 15 分钟缩短至秒级。
-
通过 SNARK 化降低共识开销: Beam 计划将状态转换函数「SNARK 化」,使每个 L1 区块都附带简洁的 zk SNARK 证明。这是实现同步、可编程执行分片的前提。验证者无需处理每笔交易即可验证区块并聚合 BLS 签名(及未来的抗量子签名),大幅降低共识的计算成本(同时降低验证者的硬件要求)。
-
降低质押门槛以增强去中心化: Beam 计划将验证者的最低质押额从 32 ETH 降至 1 ETH。结合证明者 - 提议者分离(APS,将 MEV 转移至链上拍卖)和 SNARK 化,可实现分布式反合谋区块构建,不再偏袒规模化质押池(如占 25% 市场份额的 Lido),转而支持更多使用树莓派(Raspberry Pi)等设备的独立质押者。这将增强去中心化与可信中立性,直接利好对齐型 Rollups。在 APS 机制下,提议者数量会减少,但包含列表(FOCIL)将强化抗审查能力:一旦证明者将交易列入列表,即使是小规模、全球分布的提议者群体也无法排除这些交易。
这一切都指向以太坊基础层的未来:它将具备更强的可扩展性与去中心化程度。尤其是基于 L1 的 Rollup 将从这些共识升级中获益最大,因为 L1 将更适配其交易排序需求。通过在 L1 上对交易进行排序,来自基于 L1 的 Rollup(以及原生基于 L1 的 Rollup)的最大可提取价值(MEV)将自然流向以太坊区块提议者,且这些价值可被销毁,从而将更多价值积累重新集中到 ETH 身上,而非流向中心化排序器。
数据可用性层(DA 层)
数据可用性(DA)吞吐量是 Rollup 扩展的关键,尤其对未来需支持 10 万 + TPS 的性能型 Rollups 而言。以太坊的 Proto-danksharding(Dencun + Pectra 升级)已将每区块目标和最大 blob 数量分别提升至 6 和 9 ,使 blob 数据容量达到 8.15 GB / 天(约 94 KB/s, 1.15 MB / 区块),但仍显不足。到 2030 年,以太坊可能实现完全 danksharding,目标每区块 64 个 blob(每个 128 KB),即约 8 MB/4 秒时隙(2 MB/s)。
(注:Proto-danksharding 是以太坊扩容路线中的关键技术升级,通过引入新型数据存储机制大幅提升网络性能。它是 Danksharding 的过渡方案,核心目标是为 L2 解决方案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数据可用性,同时为未来的完全分片技术奠定基础。)
尽管这是 10 倍的提升,但仍无法满足 MegaETH 等性能型 Rollup 对~ 20 MB/s 的需求。不过以太坊的路线图还包含更多升级:通过 PeerDAS 等方案实现数据可用性采样(DAS,预计 2025 下半年 - 2026 上半年),节点无需下载完整数据即可验证可用性,结合数据分片使每区块 blob 目标提升至 48+。在理想的 Danksharding 和 DAS 支持下,以太坊可实现 12 秒时隙 16 MB 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约 7, 400 简单交易 / 秒,经压缩(如聚合签名、地址压缩)后可达 58, 000 TPS,结合 Plasma 或 Validium(仅上链状态根而非完整数据)则更高。尽管链下扩展存在安全与扩展性的权衡(如运营商失职风险),但到 2030 年,以太坊有望在协议层提供多元化 DA 选项:为侧重安全的 Rollups 提供完全链上数据保障,为侧重规模的 Rollups 提供外部 DA 接入灵活性。
综上所述,以太坊的数据可用性(DA)升级正使其越来越适配 Rollup。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太坊当前的吞吐量仍远不足以支撑支付、社交、游戏等高频场景。即便简单的 ERC-20 转账仅需约 200 字节的 blob 数据,粗略计算也需要约 20 MB/s 的原始 DA 带宽;而更复杂的交易(如 Uniswapswap)会产生更大的状态差异,所需带宽将增至约 60 MB/s!仅靠完整的 Danksharding 技术难以达到这一带宽要求,因此吞吐量的提升需依靠数据压缩与链下扩展的巧妙结合。
在此期间,性能型 Rollup 需依赖 Eigen DA 等替代 DA 方案。这类方案目前已能提供约 15 MB/s 的吞吐量,且计划提升至 1 GB/s;而 Hyve 等新兴方案更承诺实现 1 GB/s 的模块化 DA,并支持亚秒级可用性。正是这类 DA 方案,能让 Web3 应用具备媲美 Web2 的速度与用户体验。
以太坊世界账本的愿景
「以太坊旨在成为世界账本:一个存储人类文明资产与记录的平台,是金融、治理、高价值数据认证等领域的基础层。这需要两大核心能力:可扩展性与抗风险能力。」—— Vitalik
到 2030 年,凭借核心协议升级与以 Rollup 为核心的技术演进,以太坊将更胜任这一角色。正如前文所述,全技术栈的升级将支撑两类 Rollup 模式:一类倾向「深度以太坊化」,以安全性与可信中立性为核心;另一类则倾向「轻以太坊化」,以极致吞吐量与经济独立性为目标。以太坊的路线图不强制单一路径,而是提供足够灵活的土壤,让两种模式都能蓬勃发展:
-
对齐型 Rollup: 确保高价值、高关联性的应用持续获得以太坊的强安全保障。其中,基于 L1 的 Rollup 能实现以太坊级别的活性,生成 Rollup 区块的 L1 验证者同时负责交易排序;原生 Rollup 则具备以太坊级别的执行安全性,每一次 Rollup 状态转换都在 L1 内重新执行并验证;而原生基于 L1 的 Rollup(或称超声 Rollup,即执行分片)更是兼具 100% 执行安全性与 100% 活性,本质上成为以太坊 L1 的一部分。这类 Rollup 将助推以太坊 L1 的价值积累:基于 L1 的 Rollup 产生的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直接流向以太坊验证者,且通过 MEV 销毁机制可增强 ETH 的稀缺性;调用 EXECUTE 预编译功能验证原生 Rollup 的证明需消耗 gas,为 ETH 创造新的价值流入渠道。若未来多数 DeFi 与机构金融运行在少数对齐型 Rollup 上,ETH 将捕获整个经济体的费用。而以太坊的抗审查能力与 MEV 价值捕获机制,正是其成为「世界账本」的两大关键支柱。
-
性能型 Rollup: 让以太坊生态能覆盖全品类区块链应用,包括需大规模处理能力的场景。这类链很可能成为主流采用的桥梁,尽管可能引入(半)信任元素,但仍以以太坊作为最终结算层与互操作性枢纽。性能型与对齐型 Rollup 的并存,使以太坊生态能同时支撑顶级安全性与顶级吞吐量应用。L2 的异构性与互操作性对以太坊利大于弊:尽管这些 Rollup 与 ETH 的经济绑定较弱,但通过将 ETH 用作 gas 代币、交易媒介、DeFi 计价单位,以及高容量环境下新型应用的核心资产,仍能催生对 ETH 的新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以太坊 DA 层或可支撑 10 万 + TPS,这意味着即便性能型链最终也可能回归以太坊 DA 层,而非依赖模块化替代方案(例如出于生态协同、可信中立性、技术栈简化等考虑)。当然,若需节省成本或提升性能,它们仍可选择其他 DA 方案,但核心在于:以太坊 DA 层、数据压缩与链下数据管理的进步,将持续增强 L1 的竞争力。
例外情况主要是与可信企业深度绑定的 Rollup(如 Coinbase 的 Base、Robinhood 的 L2 网络 Robinhood Chain), 用户对这些企业的信任超过对无信任系统的信任(这种效应在新用户与非技术用户中尤为明显)。此时,关联企业的信誉与问责机制成为主要保障,因此这类 Rollup 可在弱化以太坊对齐性的同时保持竞争力,因为用户愿意像在 Web2 中那样「信任品牌」。但其采用程度很大程度依赖 B2B 信任,例如摩根大通链可能更信任 Robinhood Chain,而非以太坊及对齐型 Rollup 提供的更强保障。
除此之外,中间地带的 Rollup 逐渐向两极整合,很可能是这两条路径成熟的自然结果。原因很简单:中间方案既无法实现高度对齐,也难以达到顶尖性能。关注安全性与可组合性的用户会选择更贴近以太坊的 Rollup;而重视低成本、高速度的用户则会倾向最优性能平台。此外,随着预确认技术升级、时隙提速与 L1 最终性加快,对齐型 Rollup 的性能将持续提升,对「中等性能」的需求会进一步下降。总体而言,前者更适合机构 DeFi,后者更适合零售级应用。
运营成功的 Rollup 需投入大量资源(从吸引流动性到维护基础设施),到 2030 年,整合会更频繁,即强大网络将吸纳弱小网络的社区。这一趋势已现端倪。长远来看,由少数具有清晰价值主张的核心枢纽构成的生态,将胜过数百个同质化系统。
特别感谢 mteam、Patrick、Amir、Jason、Douwe、Jünger 与 Bread 提供的有益讨论与反馈!
Bitcoin Sees Influx Of New Capital: First-Time Buyers Add 140,000 BTC
On-chain data shows the supply held by new Bitcoin buyers has seen a jump recently, a sign that the ...
Neurolov and Deepbook AI Build DeFi Browser Backed by Distributed GPUs
According to Neurolov, this latest partnership with Deepbook AI allows users to enjoy smooth DeFi ex...
BTC Price Action: Michaël van de Poppe Eyes $110K Entry Zone
The crypto analyst, Michaël van de Poppe, published an essential update regarding altcoins. As $B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