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上涨8倍,谷歌光环与千万TPS豪言加持,新型L1 Keeta是潜力股还是炒概念?
作者:Frank,PANews
加密市场从不缺“屠龙勇士”的故事,而近期的Keeta Network,无疑是那个试图再次挥剑斩向支付领域“不可能三角”的最新挑战者。凭借“千万TPS”、“内置合规”等高调叙事,及其代币KTA自5月以来最高8倍的惊人涨幅,Keeta迅速聚拢了市场的目光与资本的追捧。
然而,在这耀眼的谷歌前CEO投资光环之下,Keeta究竟是名副其实的潜力独角兽,还是又一场精心编织的“空气盛宴”?
千万TPS,是噱头还是实力
Keeta Network自我定位为一个革命性的Layer-1解决方案,旨在统一全球支付网络并赋能RWA的高效流转。其核心技术目标包括:实现高达1000万TPS的交易处理速度、400毫秒的交易最终确认时间、极低的交易费用(官方称仅需几美分),并原生集成多代币支持、可扩展权限系统、原子交换以及通过X.509证书实现的数字身份与KYC/AML合规框架。部分早期资讯甚至提及过5000万TPS的更高目标。
在探讨实现可能性之前,我们或许需要了解下1000万TPS是何种概念?对比传统支付巨头,例如支付宝在“双十一”等峰值期间公布的交易处理能力约为每秒54.4万笔,Visa全球网络的平均处理量约为每秒数千笔,峰值可达数万笔。Keeta宣称的1000万TPS,不仅远超这些中心化支付巨头,也大幅领先于现有主流公链(如Solana宣称约6.5万TPS)。
如此巨大的数量级差异,不禁让人对其技术指标的真实性与可实现性产生疑问。这究竟是区块链底层原始吞吐能力的理论上限,还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应用层处理能力?
从技术路线上看,Keeta白皮书阐述其采用了dPoS共识机制与一种“虚拟有向无环图”(virtual DAG)的混合架构。dPoS机制本身在EOS、Tron等公链中已有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高效率,但潜在风险是可能因区块生产者数量有限而导致一定程度的中心化。DAG结构,如IOTA、Nano等项目曾尝试,理论上具备高并发处理和解决传统区块链线性确认瓶颈的潜力。学术研究普遍认为DAG为基础的共识算法拥有更高吞吐潜力,但也面临计算开销大、确认规则复杂、特定攻击脆弱性等挑战。
Keeta声称其“虚拟DAG”是创新设计,但具体如何克服上述挑战并实现千万级TPS,在白皮书和现有技术文档中主要提供了设计理念和目标,但没有表明更多实现细节和成果。
这种技术路线在理论上存在实现所谓千万TPS的可能。但似乎依然不太可能打破“不可能三角”的限制,即极高的效率之下,需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妥协和削弱。在Keeta白皮书当中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最大的测试TPS达到1300万,不过参与测试的节点仅有5个。这种环境下测试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参考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的疑问。
一言蔽之,Keeta的技术宣传充满了诱惑力,但目前仍像一个精美的“黑箱”。在核心数据得到验证、代码接受严格审视、治理模型清晰化之前,市场的狂热,或许更多源于对其“潜力”的豪赌,而非对其实力的确认。
市场热浪背后的资本与运营魅影
当前,Keeta测试网已经上线,PANews试图通过测试网浏览器了解其性能和相关数据。从测试网目前的运行状态来,目前的TPS基本维持在5000以下。显示的交易笔数已经超过了8.9亿笔,但没有更多信息显示这些测试数据来自哪些应用,以及目前测试网的节点有几个。
那么,这样一个在关键数据上略显“迷雾重重”的项目,为何能在短期内引发市场如此高的关注度,尤其是其代币KTA在2025年5月经历的暴涨行情?
最直接且被广泛引用的原因无疑是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 的投资与背书。2023年,Eric Schmidt和风险投资公司Steel Perlot领投了Keeta高达17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并担任项目顾问。此外,Keeta CEO Ty Schenk也曾是Steel Perlot的合伙人。这一“谷歌光环”为Keeta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和市场信任度。直到近期,Keeta通过“千万TPS+谷歌CEO背书+悄无声息TGE”的多重Fomo背书才开始引发市场关注。
2025年3月,Keeta的治理代币在Base链上以没有提前公布任何信息的情况下悄然上线。起初社区认为这是又一个项目方官方媒体被盗的事件。但随后的官方回应和证明这的确是官方上线的代币。其创始人表示之所以采用这种上线方式,是因为没有考虑过市场营销。但实际上,这种类似MEME币的上币方式却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当人们在无数个速战速决的MEME盘当中发现一个有背景的VC项目时会更觉得意外)。
从5月6日开始,KTA代币开始迎来大幅拉升,从最低0.1最高拉升至0.83美元,涨幅最大超过8倍。但似乎社交媒体上关于KTA的上涨原因并没有清晰的来源,而是大量的因行情暴涨引发的价格讨论,以及模棱两可的未来预期。
潜力背后的隐忧
一个项目的长期价值,终究要回归到基本面。Keeta的团队配置,也是典型的精英派。CEO Ty Schenk有BrainBlocks的创业经历,CTO Roy Keene则出身AWS与Nano基金会,公开信息显示Roy Keene因对Nano机构采用和激励机制的理念差异而离开。
但审视其社区生态与市场透明度,Keeta的表现则略显复杂。官方社媒渠道虽已建立,但相较于其市场热度,社区的活跃度和开发者参与度似乎并未完全匹配。截止5月20日,Keeta的官方推特粉丝数约为1.2万个。且在官方的发布信息中,大批量的内容是关于其技术目标的表态,而关于其他合作机构的内容则寥寥。
除此之外,KTA代币除了上线几个主流DEX之外,在其他的一些主流交易所当中还没有上线。当然也不排除潜在的上币机会是诱使KTA代币上涨的一个原因。
而关于代币经济学,根据其官方的资料显示,分配给社区的部分是50%,TGE阶段解锁80%。剩余的将通过48个月解锁。但在TGE之前由于并未明确社区激励的方案和标准。因此这部分代币具体的控制方是谁,目前仍未可知。截至5月20日,KTA有7.2万个持有者,不少大户地址的代币是有智能合约分配,而非交易获得,但这种代币获得是通过什么理由目前仍不得而知。
综合评估,Keeta在资方背景、技术叙事和团队经验方面,具备了成为“潜力股”的某些要素。但其在信息透明度、核心技术验证、社区生态建设以及长期风险控制等多个层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确定性。这些“隐忧”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再亮丽的光环,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Keeta目前呈现出潜力与风险并存的复杂态势。它既可能是一匹颠覆行业的黑马,也可能因无法兑现承诺或在激烈的公链竞争中未能有效突围而归于平庸。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在关注其带来的机遇时,亦需清醒认识到其背后潜藏的风险与尚待解答的诸多疑问。Keeta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将技术目标稳步转化为现实,这条价值实现之路,注定任重而道远。
Ripple Doubles Its Bid to $11B to Acquire Circle — But Coinbase Wants In Too!
The post Ripple Doubles Its Bid to $11B to Acquire Circle — But Coinbase Wants In Too! appeared firs...
Bitcoin Blasts To $111,867 All-Time High—Here’s What’s Driving The Surge
Bitcoin pierced the $111,000 threshol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on May 22, printing an intraday...
ENI and CertiK Partner to Elevate Node Security and Decentralized Trust in Web3 Space
ENI has reportedly integrated CertiK as an official node to ensure the blockchain security and dec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