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給區塊鏈創業者的一堂課:我從 2014 年信這個行業,已經著魔了
當行業進入低谷,許多人開始懷疑是否該離開這條路。這篇文章,是我對「信仰」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一次重新出發。從2014年走到今天,我依然深信區塊鏈的力量。本文源自 HashKey Group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肖風的演說內容。
(前情提要:
泰國清邁的 Web3 數位遊牧人的真實所見
)
(背景補充:
獵頭解讀:Web3 業界現在需要什麼人才?
)
本文目錄
大 家好,英木跟我說,因為市場週期、環境不好,大家都開始思考:「是不是該轉行了?」 她希望給大家充值一下 「信仰」。我覺得當然可以。我從 2014 年信這個行業,信到今天,已經著魔了。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說一聲高興 — —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東銀中心,去年萬物創造營 S3 就在這裡給大家做過一次分享。這次故地重遊,又見熟面孔,格外親切,特別歡迎我們長寧區的領導。
昨天剛從香港回來,這次是去參加為期四天的 Blockchain 峰會。內地第一次組團參加香港峰會:訊號意義非凡。這次會議最大的不同,是上海市政府組織了兩個官方代表團、接近 50 人赴港。這是內地地方政府第一次組團參加此類加密峰會。
我們在上海已連續辦了 10 年區塊鏈峰會,而香港這邊是第三年。為何分開?因為講 「公鏈」「Crypto」「Token Economy」 的內容,在內地確實很難展開。我們怕演講者不敢來講,所以把核心內容放在了香港。今年,通過掃二維碼統計,四天峰會吸引了超過 8000 位獨立參會者,人次更是數以萬計。
應用爆發期將至
很多人問,現在是不是行業危機?我不這麼看。我認為:區塊鏈行業已經從基礎設施階段,轉入第二增長曲線 — — 應用階段。今年的峰會上你能明顯感受到:協議、基礎設施的討論在減少,而 RWA、PayFi、USDT 支付等偏應用話題,反而成了全場焦點。我相信,這不是危機,而是拐點,是下一個爆發的積蓄期。這意味著, 屬於 「搭框架」、「講協議」 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機會,在於誰能在這套分散式帳本系統上,構建真正解決問題的應用。
峰會最後一天,我與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做了對談。事先沒有溝通提綱,但我想讓他談去中心化,他果然說了關鍵一句:「應用層無法做到徹底的去中心化,Layer1 必須堅持去中心化。」
為什麼? 去中心化的核心是 「去信任」 和 「去中介」,也就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如果 Web3 的成本高於原來,效率低於 Web2,那憑什麼要重做一遍?所以我們常說的 「一切都值得在 Web3 裡重構」,前提就是:信任成本被壓低,系統效率更高,商業模式才能成立。
別覺得區塊鏈是玄學,它早就進入了真實世界。為什麼?因為跨境電商從 B2B、B2C 正在轉向 C2C。客戶不再是外貿公司,而是一個美國消費者,他在你網站上下單買 50 美元的 T 恤,想要一週內收到貨。他付錢、你發貨,這才運轉得起來。最好的支付方式,就是掃 USDT 二維碼 — — 秒到帳,秒備貨,空運一週送達。這種支付方式不需要銀行,不需要清算系統,一秒就解決了信任與效率的問題。2023 年,中國全年發出 180 億個國際包裹。
沒有基於 USDT 的區塊鏈結算系統,最大受害者是中國。所以你會看到,香港為何要推動穩定幣立法?因為它意識到,如果不主動擁抱新的支付系統,香港就會在全球貿易的結算中心競爭中出局。
很多人還在盯著 「我是不是可以做一個協議、發一個幣、暴富」?我告訴你,這個時代已經過去。公鏈時代已結束,我一直勸還在想做公鏈的創業者,不是你技術不行,而是風口已過。接下來的關鍵是:你能不能真正用這一套系統,做出真正的 「應用」,服務現實世界的需求。這就是我這次演講題目 — — 《Blockchain:從原點出發》的初衷。 區塊鏈誕生的初衷是什麼?是讓系統信任變得可計算、可驗證、可低成本實現。
我想講一個 「信仰」 的來源。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希克斯曾說過一句話:「 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一場金融革命。 」 人類社會的進化,離不開三個要素的變遷:物質、能量、資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這三者的同步革命。而金融革命,往往是先導。
第一次工業革命: 蒸汽機,配套出現了銀行借貸系統;
第二次: 電氣化,配套是資本市場和股份公司制度;
第三次: 網際網路革命,中國從中段插入;
第四次: AI + 區塊鏈,這一次中美正在共同主導。
你現在看到的區塊鏈,正是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配套的新一代金融系統。
在一次訪談中,我曾直言不諱地對以太坊基金會提出建議:「以太坊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是因為你們失去了中國。」2014 至 2016 年,中國曾是以太坊開發者和使用者最堅實的基本盤。那時 Vitalik 每年都會來上海參加區塊鏈大會,前七屆從未缺席。但自 2017 年中國七部委出臺相關監管檔案後,以太坊基金會的律師基於 「合規風險」,制定出一條規定:基金會成員不得前往中國出差。於是,Vitalik 從此 「缺席」 中國,甚至不是他不願來,而是 「被不敢來」。
直到 2023 年,我們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大會,他仍未出席。去年他終於點頭,表示願意參加,我每年都在邀請他。我告訴他:是時候回到中國了。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也願意陪同你們在中國繼續推動 workshop、駭客松及各類技術推廣活動。你們失去了中國,就等於失去了一大塊全球開發者資源。區塊鏈開發者主要集中在兩個語系:英文世界和中文世界。
我問他:以太坊基金會在歐洲有多少開發者?他想了想,說 「在柏林有一小部分做底層技術的。」 可他也承認,以太坊的底層技術已趨成熟,僅剩優化空間,不再有重構的機會。你期待應用的爆發,那你能只依靠柏林這點技術力量?能只依靠歐洲的開發者?當然不能。
所以我建議以太坊基金會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事實上,中國的技術部門、政府機構、開發者群體,對以太坊的技術是尊重的。你們基金會不應再遠離中國。你們在歐洲設立的法律團隊根本不瞭解中國,卻在這亂出規定,這只會讓你們越走越偏。這是我和 Vitalik 私下的交流內容。
工業革命的背後,總有一場金融革命
現在讓我們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配套的金融革命正在發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由銀行主導,信貸與債券是融資主軸,尚無資本市場。
第二次工業革命:由美國資本市場主導,投行、華爾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崛起,支援了電氣化浪潮。
第三次工業革命:60 年代風險投資(VC)誕生,矽谷崛起。正如某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所言:「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後,都有一場金融革命。」
到了今天,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你否定 token、否定 crypto,你就錯失了新的金融正規化,甚至錯失整場革命的契機。
過去一年中,我與四位頂級 AI 專家探討 Web3 與 AI 的關係:沈向陽、李開復、周明,以及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他們無一例外認為,Web3 與 AI 是一體兩面的問題,最終必將走到一起。在美國,也有兩個典型代表人物:
1) Sam Altman:主導 Worldcoin,全球已有一千萬使用者,每季度發三枚幣,即便每枚不到一美元,也是巨大支出。他代表的是 「AI+Crypto+ 軟體」 的路徑。
2) Elon Musk:支援 Dogecoin,同時推動自動駕駛、擎天柱機器人,代表 「AI+ 硬體 +Crypto」 的方向。
這兩個方向,都是 「左手 AI、右手 Crypto」。這不是偶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甚至川普總統也做出了迴應。他原本計劃成立 AI 委員會和 Crypto 委員會,後來在幕僚建議下,乾脆合並為一個 「AI + Crypto 總統委員會」。我從他一位加密顧問處得知此決策背後的思考:AI 與 Crypto,不應分而治之,而應聯動協同。
數位時代的金融革命,是基於分散式帳本與加密資本的革命。你不承認這一點,就很難在數位化時代跟上美國的步伐。為什麼?因為區塊鏈是新的會計系統、支付清算系統、全球帳本系統。數位世界無國界,它跨越空間、時間、組織、國境。它需要新的登記、記帳、結算體系。傳統金融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人類社會的記帳方式,至今只有三次重大變革:古代的單式記帳 ;文藝復興後的複式記帳(至今沿用);2009 年比特幣創造的分散式記帳系統。
這第三次記帳革命,讓我們從銀行帳戶邁入了加密帳戶的時代。你看看今天義烏的小商品商戶,為何願意接受 USDT 支付?因為不需要銀行帳戶,只要加密帳戶就能完成支付。2023 年美元穩定幣的結算總額為 16 兆美元,已經超過了 VISA 與 Mastercard 的總和。銀行當然會緊張,政府當然會重視。所以,今天全球各大銀行的 CEO、董事長紛紛承認:區塊鏈是革命性的系統,它代表的是效率的躍升。
記得 2012 年,我在一場大會上與著名銀行家們就 「區塊鏈能否改變金融」 展開爭論。他們說:「金融的本質不會變。」 我說對 — — 金融的本質,從來就是:想借錢、想快點收到錢。 這是三千年來不變的需求。你以為銀行就是金融的終極模式?銀行系統不過百年歷史,央行也才 400 年。中國早期是票號、銀莊,再早是鏢局送銀兩。它們都可以變,銀行為何不能?
現在你看,CeFi(中心化金融)是傳統系統,DeFi(去中心化金融)是新系統。以前我說 DeFi 時,銀行覺得風險高。但我問他們 「從借貸行為看,是銀行風險高,還是 DeFi 風險高?」 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過 12%,相當於槓桿 7 到 8 倍。靠高槓杆維持利潤,一旦模型錯了,比如 2008 年次貸危機,整個體系瞬間崩塌。反觀 DeFi,它的風險是透明、可量化、鏈上追蹤的。
什麼是 DeFi?DeFi(去中心化金融)不是通過加槓桿來放貸,而是通過提升資金的週轉效率來實現收益。舉例來說,你將一枚價值 10 萬美元的比特幣抵押到 DeFi 協議中,按目前約 50% 的抵押率,你最多可以借出 5 萬美元。也就是說,DeFi 是超額抵押貸款,不是高槓杆。
DeFi 中資金週轉效率最高的典型代表是 「閃電貸」(Flash Loan),它的特點是在一個區塊內完成借出與歸還,全過程只需幾秒。雖然不是所有場景都適用閃電貸,但這展示了 DeFi 的高效週轉能力。整體來看,DeFi 的年資金週轉速度是傳統銀行的 10 倍,其收益來源於高頻率的小額利潤積累,而不是通過槓桿放大。這是一套更先進的金融系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前這套 「新金融基礎設施」 已建設過半,正是加速應用落地的關鍵階段。
新金融基礎設施的應用與影響
隨著這套基礎設施的普及,誕生了如 PayFi 這樣的支付應用。2024 年,基於穩定幣的支付與清算總額達到 16.16 兆美元,完全繞過了傳統銀行系統和 SWIFT 網路。在這方面,中國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我們的跨境貿易中,越來越多的支付結算已轉向這套新系統,助力商品銷售走向全球。
金融基礎設施指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法律、會計準則等,旨在維護金融穩定,服務公共利益。其技術層面涉及硬體與系統安全。而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 則是其子集,主要包括資金的支付、清算、結算三大環節。
支付: 如刷銀行卡,首先驗證帳戶是否有餘額。
清算: 若有餘額,則凍結待支付金額。
結算: 完成資金在不同銀行或帳戶之間的實際劃轉。
以太坊在 2016 年的一起安全事故就是因為智慧合約未妥善處理清算流程,導致使用者反覆提取資產,造成約 6000 萬美元損失。這一事件凸顯了清算機制的重要性。中國的外匯交易中心、清算所、結算中心等機構,正是傳統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代表。它們保障了不同型別交易的支付和結算。
與傳統金融系統相比,新金融基礎設施在技術架構、參與方和結算單位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核心基於區塊鏈,使用比特幣、ETH 和穩定幣作為交易媒介,完全去除中介機構,實現去信任和點對點高效交易。
在舊系統中,從上海向美國匯款可能需要數天乃至數週;而通過區塊鏈穩定幣,幾秒鐘即可到帳。例如,筆者本人近期從香港匯款至上海,竟一個月後才確認失敗,而若使用穩定幣,可能十秒鐘就完成。
如此效率與成本差距,難道不值得我們重新思考金融體系的變革方向嗎?雖然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繞過了 SWIFT,美國政府仍選擇支援美元穩定幣的發展。川普已明確要求國會在 2025 年 8 月前通過美元穩定幣相關立法。美國的底線是:可以繞過 SWIFT,但不要繞過美元。如果這套新系統連美元都繞過了,美國將徹底失去全球金融主導權。
川普的總統顧問曾表示,美國政府當前最希望推進的事情,並非比特幣戰略儲備,儘管後者同樣重要。優先事項是推動美元穩定幣的立法。美國必須確保,在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中,美元仍是主要的支付和結算工具。如果美元失去這一地位,美國將面臨根本性風險。
回顧歷史,為讓全球接受美元,美國在二戰後通過佈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再與美元掛鉤,從而確立了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隨著體系崩潰,美國推動形成歐洲美元市場和 「石油美元」 體系,使大宗商品結算貨幣統一為美元,為美元打造了全球應用場景。如今,美元正進入第三階段的演進:代幣化。美國政府試圖確保 「代幣化美元」 在未來的全球金融基礎設施中佔據核心地位,這對國家利益的意義遠高於比特幣儲備。
當前,數位貨幣體系正在快速發展,包括原生加密貨幣(如比特幣)、數位孿生穩定幣(如 USDT、USDC)等,它們代表了貨幣形態從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向加密資產的演進。
加密貨幣可分為兩類:一是由國家央行推動的 CBDC(央行數位貨幣),屬於 M0(基礎貨幣);二是市場主導的穩定幣,屬於 M2(廣義貨幣),是機構基於央行基礎貨幣進行信用擴張後創造的貨幣。我們日常使用的銀行存款、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都是 M2 範疇,屬銀行負債,而非央行資產。例如,在中國,銀行只保障 50 萬元以內的存款;在美國,限額為 50 萬美元。存款超出部分,銀行若倒閉將無法保障。
在金融系統中,M0、M1、M2 各自承擔不同職能,彼此不可替代。央行數位貨幣很難取代 M2 層級的貨幣,不適用於所有消費場景。美國深知這一點,因此明確表示不會發行 CBDC。川普競選時曾承諾,在其任內不會允許美國聯準會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美國聯準會也公開表態不考慮發行該類貨幣。
原因很明確:央行數位貨幣可能導致國家對支付資料的全面掌控,損害使用者隱私。例如,如果美元數位貨幣被用於香港、新加坡或日本的支付,美國聯準會可能獲取交易資料,這在國際上難以接受。除非通過強制手段推行,否則難以落地。美國清楚其侷限,因此轉向支援由市場發行、錨定美元的穩定幣。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也屬於 M2 範疇,例如在香港發行的美元貨幣基金代幣。其本質是基於主權貨幣的信用創造,由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仍屬銀行負債。
新一代支付與結算系統的核心不僅是貨幣形態創新,還包括資產發行模式的演進。從 「黃金美元」 到 「石油美元」,再到如今的 「代幣化美元」,每一輪演進都加強了美元的全球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曾一度掌握全球比特幣挖礦 70% 的份額,這意味著比特幣曾是 「Made in China」 的貨幣。但由於監管原因,中國主動放棄了這一戰略資源,讓位於美國。從行業角度看,未必是壞事,但從國家利益出發,這是重大損失。
AI 的發展也為新金融系統提供了明確需求。若未來全球數百億裝置能在無人工參與下創造 GDP,它們之間的支付和結算需依賴可程式設計貨幣。傳統銀行系統難以支援機器對機器的自動支付,而基於區塊鏈和智慧合約的系統具備這一能力,目前尚無更優解。在此基礎上,新的資產發行體系也正在構建中。新一代工業革命呼喚與之匹配的金融革命,即支付結算系統與資產代幣化的全面升級。當前主要的五類代幣資產包括:
- 支付型代幣:如 USDT、USDC,錨定法幣,用於日常支付結算。未來還將出現港幣、日元、歐元等穩定幣。
- 儲備型代幣:如比特幣,正從風險資產向戰略儲備資產轉變。美國已有多個州立法將比特幣納入州政府資產儲備,從家庭資產、企業現金管理,正演進為國家戰略儲備。
《貨幣金字塔》一書曾預測,比特幣未來將成為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理由很簡單:對 30 歲以下的數位原生一代而言,比特幣的吸引力已經超過黃金。這本書對如今七八十歲的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們直言 — — 你們終將退出歷史舞臺,而那些從小接觸數位世界的年輕人終將接任你們的位置,他們更有可能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趨勢不可逆轉,個人意志無法抗衡時代洪流。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趨勢的開啟者並非數位原生一代,而是一位 80 歲的老人 — — 川普。這一現實反而印證了 「形勢比人強」 的判斷。原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會推動變革,結果卻由一位老者先行實踐。
目前,比特幣作為儲備型資產的趨勢已初現端倪。近期市場波動中,絕大多數加密資產大幅下跌,但比特幣的跌幅相對較小。原因在於,大部分加密幣仍被視為 「風險資產」,而比特幣正在從風險資產逐步轉化為 「信用資產」。
信用資產的核心作用是對衝法幣濫發。例如黃金,長期被全球視為價值儲存手段,近年來價格逆勢上漲。美股、美債紛紛下跌,而黃金和比特幣卻表現堅挺,表明比特幣正在逐步具備信用資產特徵。預計在未來一年內,比特幣將完成從風險資產向信用資產的全面轉變。
目前比特幣市值不足 2 兆美元,而黃金超過 20 兆美元。若比特幣最終達到黃金的市值水平,無論是五年還是十年,對投資人而言都是巨大機會。
至於以太坊(ETH),它仍屬於功能型代幣。它的價值取決於其生態中的實際應用,只有在應用大規模爆發時,ETH 才有顯著上漲空間。與比特幣有望成為 「數位黃金」 不同,ETH 無法成為信用資產,但作為功能型資產,其前景依然廣闊。
關於功能型資產的成長路徑,可以參考矽谷 30 年前的經典著作《跨越鴻溝》。書中指出,所有高科技產品的使用者成長路徑可分五個階段:
技術極客階段: 由技術極客創造產品。以中本聰、Vitalik 為例,比特幣和以太坊最初由他們從零開始創造。
技術愛好者階段: 早期使用者不追求立刻的實際應用,只因熱愛新技術。比如 2015 年,Vitalik 來上海時,儘管以太坊主網尚未上線,萬向區塊鏈仍投資其 50 萬美元。
實用主義者階段: 大眾使用者開始關注技術是否能真正帶來價值,是否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產品生死攸關的 「鴻溝」 期,80% 的專案會在此階段失敗。
後知後覺者階段: 看到他人受益後才跟進使用,佔用戶群體的大多數。這一階段門檻較低,但前提是必須跨過 「實用主義者鴻溝」。
拒絕者階段: 始終拒絕新技術的 「傳統派」。他們偏好穩定、懷舊生活方式,不接受新事物,不必強行轉化。
能從第三、第四階段中獲取使用者並變現的專案,就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此外,還有兩類資產值得關注:
證券型 Token: 例如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本質上是證券投資工具的數位化,必須遵循證券監管規則。無視監管,終將面臨法律風險。
Meme 幣: 如川普推出的 Meme 幣,面向的使用者是以娛樂為目的的投機者,類似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雖然以 「玩樂」 為主,但同樣存在真實使用者和市場需求,屬於獨立的資產類別。
總結來看,新一代資產體系中,Token 主要分為五類:儲備型、功能型、信用型、證券型、娛樂型。搞清楚自身專案屬於哪一類,有助於更準確地判斷其發展路徑與監管要求。
新一代金融市場體系的本質與發展方向
金融的本質是對時間和空間價值的跨期錯配。 比如,一家初創公司因擴張需求向銀行貸款,銀行基於其未來兩年的成長潛力放貸,這實際上就是用當前資金對未來價值的提前兌現,是典型的時間價值錯配。能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實現這種價值轉移,就是 「好金融」 的核心使命,其他表象行為都是次要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 CeFi(中心化金融)並不是對立的,它們可以結合使用,共同優化風險收益結構。新一代的資產交易市場具備全球性和全天候的特點 — — 基於公鏈發行的資產天然具有全球可訪問性,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參與交易。
傳統交易所如納斯達克、紐交所也開始嘗試延長交易時間,由原來的每週 5 天、每天 5 小時,向 「5×23 小時」 接近全天候交易系統演進。其實新技術已可支援 「7×24 小時」 交易,完全可以覆蓋全球時區,打破以往 「反人性」 的交易時間設定。既然技術已具備,擁抱變革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AI 與區塊鏈共同構成了新一代財富分配系統的基礎設施。在 AGI 時代,基於區塊鏈的新金融系統,將成為最優的全球財富分配機制。
區塊鏈不僅是金融基礎設施,更是新的商業治理工具。鏈上的資料具備即時披露(每個區塊一次)、不可篡改、可追溯和可審計等特性,使得企業無需依賴傳統的半年報、年報制度,也能實現高效透明的資訊披露。相比傳統會計系統,區塊鏈式的資訊披露機制更具效率與可信度。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正是基於鏈上透明資料,能夠讓全球陌生人協同合作完成複雜任務的全新治理模式。
AI 時代是全球陌生人大規模協作的時代。傳統的公司合約、銀行轉帳等方式已無法支撐高效協作需求。鏈上協議、智慧合約和代幣激勵機制將成為新商業活動的基礎設施。
RWA: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程式
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本質是資產的代幣化過程,即將鏈下資產轉化為鏈上的標準化、份額化、證券化形式。早在十年前,USDT 和 USDC 等穩定幣就已實現了法幣的代幣化,可視為 RWA 的起點。
從發展階段看,RWA 主要分為三期:
第一階段(2015 年):以 USDT 為代表的法幣代幣化。由於主權貨幣本身具有強信用背書,對預言機依賴較低,只需託管銀行出具收款證明,市場即可信任。
第二階段(2024 年):以 BlackRock 的 Build 為代表,推動金融資產如短期國債基金的鏈上化。此類資產通過持牌金融機構、證券監管、託管銀行、律所審計等方式提供信用保障。
第三階段(未來):實物資產的代幣化。這一階段難度最高,核心難點在於鏈下資產的真實性驗證及權屬證明,預言機成為關鍵瓶頸。
目前主要有三類預言機方案:
1) Chainlink 等加密原生預言機:已實現加密市場價格、資料的上鏈。
2)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是未來機器資料上鏈的關鍵預言機,如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等產生的真實物理世界資料。隨著 AI 和硬體的發展,其重要性將大幅提升。
3) 金融機構預言機:由受監管金融機構通過託管等方式提供鏈上資料背書。例如銀行作為託管方確認代幣數量變動指令,確保鏈上資產可信。
實物資產的鏈上反射仍面臨巨大挑戰,當前尚未有成熟可靠的信用保障機制,但未來預言機系統的持續發展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在討論 RWA(現實世界資產)時,如果認為 「萬物皆可 RWA」,那一定是過於理想化的。要做 RWA,首先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如何上鏈。即如何確保資料是真實、不可篡改且可追溯的。這通常依賴於預言機系統,但預言機本身也面臨信任與準確性的問題。
第二,合規問題。某些金融產品在代幣化前需要獲得證券監管機構批准。比如將貨幣基金代幣化,在香港必須獲得證監會批准後方可實施。
此外,代幣化不能只是為了代幣化。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一隻美元貨幣基金獲得的收益,與購買其代幣化版本並無本質差別,反而增加了錢包管理、私鑰安全等操作複雜度。而現實中的貨幣基金隨處可買,完全沒有門檻。
因此,RWA 要成立,必須具備其獨特用途與附加價值。否則,現實世界的資產證券化已經足夠成熟,根本不需要再做一層代幣化。換句話說,代幣化必須解決傳統金融無法滿足的問題。
一個典型場景是結合 DeFi。比如當前美元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 4.5%-4.9% 之間。若將其代幣化後繼續享有該收益,同時還能通過 DeFi 借貸獲得額外 5% 左右的回報,這便是一種 「在不提高風險前提下」 的增值方式。這類收益來源於資金效率的提升,而非加槓桿,是值得認可的創新。目前我們也正在與監管機構溝通,但尚未獲批,無法正式將代幣化貨幣基金用於 DeFi 借貸。
再舉一個黃金 RWA 的例子:大家常認為黃金天然適合做成 ETF 或 RWA,但這取決於具體執行主體。如果是一家黃金礦商或冶煉企業聲稱自己每天產出黃金,並希望將其代幣化,是不可行的。外界無法驗證黃金的歸屬、純度或安全性。但若是由持牌金融機構發行的黃金 ETF,經過證券監管批准,並有銀行託管,比如香港某發行方將黃金存放在匯豐銀行金庫,由匯豐作為託管方,那麼這種黃金 ETF 再轉化為 RWA Token,是具有可信度的。也就是說,市場信任的不是礦主,而是匯豐銀行。
總的來說,不是所有資產都適合直接做成 RWA。通常需要先轉化為合規的金融產品,再代幣化。這是現階段行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AGI(通用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結合在討論
AGI(通用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結合時,我想先分享一個小插曲。三週前,我在香港與沈向陽見面,他也表示,AI 與加密是天然適配的領域,我們正在共同探索這兩者的結合方式。
過去一年,我一直在尋找真正有價值的 AI+Crypto 專案。不是做條鏈、發個幣、貼上 AI 標籤了事,而是去解決實際問題、做真正的工程。比如,分散式推理網路就是我們長期投入的方向。我們希望構建一個可以支援 200 臺、2000 臺,甚至 2 萬臺裝置共同完成 AI 推理任務的系統。這不是喊口號,而是硬體層面、網路層面的深度工程。目前,我們的系統預計將在兩個月內啟動 TGE(Token Generation Event)。
我們堅信 AI 與區塊鏈的深度結合一定會發生,並積極尋找具有落地能力的創業專案。我知道萬物創造營 S5 裡的創業者中也有很多在做類似的嘗試,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其實早在去年 2 月,我就找到 CSDN 團隊,希望他們能 mobilize 開發者,用分散式方式執行大模型。這專案推進了一年多,因為大家都很認真、腳踏實地地在做事,我們覺得值得。
我們也在與沈向陽的團隊、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比如,他們已經將 AI 模型壓縮到可在手機端執行。我們在討論:如果無法預裝模型,能否與手機分銷渠道合作,在售賣過程中預裝模型,並經使用者授權後啟用。經我們測試,90% 的使用者不會主動解除安裝,反而願意保留。
而這種去中心化的邊緣計算節點網路,未來可以讓使用者因分享算力獲得 token 回報,從而啟用整個生態。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正因為難,才意味著有機會。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從來不是 「滿大街都在做」 的事。
關於 AGI,OpenAI 曾提出五個階段: 聊天者、推理者、智慧體、創新者、組織者。
目前,ChatGPT 已實現第一階段;推理者(如 DeepMind 的 Alpha 系列或 OpenAI 的 O1)也在逐步成型。第三階段 — — 智慧體(Agent)正處於推進過程中。馬斯克的自動駕駛系統、人形機器人等,都屬於這一階段。預計自動駕駛將在兩年內成熟,人形機器人在工廠中的應用也在加速落地。至於家庭場景的全面應用,可能還需 5 年甚至更久。而更復雜的兩個階段是創新者和組織者。創新者是從 0 到 1 的創造,而組織者則需要將創新成果標準化、系統化、規模化,難度更高。一旦五個階段全部打通,AGI 就將實現。樂觀估計 AGI 將在 2027 年到來,保守預測則是 2030 年。
而 AGI 之後,將進入 ASI(超級人工智慧)時代。這個階段的關鍵問題是:AI 創造的巨大社會財富,如何分配?
這引發一個古老但重要的命題:國民基本收入(UBI)。經濟學家早已提出 UBI 模型,以確保 AI 時代下人類仍能獲得合理分配。我看到一則新聞,有人問某科技大佬 AGI 的最終歸宿是什麼,他回答:社會主義。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的 — — AI 不消費、不浪費,它創造的財富需要重新分配。UBI 的理念就是不按勞分配,而是按 「人」 分配。
而下一階段是 UHI(國民高等收入),匹配 ASI 所創造出的指數級增長的財富。未來,也許你計劃去南極、北極、太空旅行,AI 時代下的系統也許都能支援你,這不再是幻想。
我們還記得 2020 年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嗎?他的核心政綱正是 UBI,每位美國人每月領 2000 美元。他太早說出了 AI 時代的必然趨勢。為什麼 OpenAI 的山姆・奧特曼要做 Worldcoin?就是為構建一套全球身份認證系統(World ID)與超主權貨幣體系,為未來的 UBI 打下基礎。因為 AGI 時代的財富,不再屬於某個國家,它必須通過超主權貨幣、跨國平臺公平分配。
馬斯克也在類似探索中。AI 機器的身份認證、經濟行為,都必須基於區塊鏈。否則我們無法驗證裝置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機器間的支付、清算,天然需要智慧合約,也因此必須基於可程式設計貨幣與去中心化帳本。
所以,AGI 與區塊鏈的結合將體現在兩個層面:1) 算力與任務層面的去中心化協作網路,如分散式推理;2) 財富分配層面的全球身份與結算系統,如 Worldcoin 構建的 UBI 架構。
這是一個必須面向未來思考的問題 — — 當人類社會的生產資料徹底被智慧體接管,我們的價值體系、分配機制、激勵系統也必須重構。而區塊鏈,可能是最接近這一答案的基礎設施。
好了 ,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 謝謝大家 !
?相關報導?
BC.GAME 品牌 LOGO 煥新,深化 Web3 加密娛樂生態系佈局
新區塊鏈T-Rex籌集1,700萬美元,重塑Web3注意力經濟層
Heurist Mesh:建構 Web3 原生組合智能
Next Crypto to 1,000x as Bitcoin Targets $135K by June and Trump Predicts Market Explosion
Bitcoin has protected the $100K mark and is consolidating above the all-important price level. There...
Ethereum MVRV Pricing Bands Show Key Resistance Around $3,100 Level – Details
Ethereum is trading firmly above the $2,600 mark after a surge in buying pressure over the past seve...

B2 Network and BitFi Partner to Boost Bitcoin Utility Through CeDeFi Integration
The partnership aims to establish an unmatched ecosystem linking Bitcoin mining, yield generatio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