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ETH Gas15 Gwei ($1)
简体中文

账户抽象困局与x402协议突围:一场支付标准的降维革命

原文作者:Haotian(X:@tmel0211)

上次说了 x402 协议延续了闪电网络,最近和一帮程序员朋友吃饭时,又被「挑战」了一番: x402 不就是之前的 AA 账户抽象吗?

潜台词是,以太坊围绕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搞了很多年,ERC-4337、Paymaster 等投了那么多资源,包括各类 Grant 和钱包服务商,但事实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被很多人诟病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我不认为 AA 已经宣告失败,但到底症结在哪里?

1、Paymaster 把用户的 Gas 消耗转嫁到了项目方身上,听起来很美好,但项目方烧钱代付的动能很弱,ROI 不明晰,无疑走入了商业模式死胡同, 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全靠输血怎么行?

2、AA 账户抽象只限于 EVM 生态内部,比如 ERC4337、Paymaster、EntryPoint 合约,全是以太坊专属的,若想实现包含 SolanaBTC 等跨 EVM 生态使用,就得继续叠加中间层服务来实现功能,但问题是, 中间层服务又多了一道手续费瓜分,对商业模式 ROI 的挑战就更大了!

还有很多复杂技术问题,我就不展开了,但说点大家能听懂的, AA 本质上是为「技术而技术」的产物,是过去以太坊纯研究趋向下的作品。

相较之下,x402 协议玩的是什么? 有什么不同?有人诟病说怎么把 HTTP 402 状态码这种 30 年前就有的远古物种搬出来了,又搞黄金上雕花的游戏。

但别忘了,HTTP 402 状态码——这是互联网底层协议,是 Web2 和 Web3 的公共语言。

AA 需要智能合约、需要链上状态、需要 EVM 虚拟机执行,x402 只需要一个 HTTP 请求头,任何支持 HTTP 的系统都能用—— Web2 的 APIWeb3 的 RPC、甚至传统支付网关,全部兼容。

这不是技术堆叠的优化方案,而是协议层化繁从简的一次「降维打击」, 与其在应用层折腾各种兼容适配和信任方式,不如先统一最上游协议层的标准。

关键是,x402 天然就是一个很好的跨链互操作标准, 只要 Agent 能发 HTTP 请求、能处理 402 响应、能完成 EIP-3009 授权(或其他链的等效标准),管你是 Base、Monad、SolanaAvalanche 还是 BSC,协议层面跨链无感知,只体现在结算支付的单点问题上,相较之下跨链成本要低多了。

Facilitator 可以同时服务多条链,用户的支付历史数据可以统一索引,开发者接入一次就能「打通」全生态。

我整体感觉, AA 是研究员思维下的精致工程,而 x402 协议则是市场需求倒逼出来的实用主义。

问题来了,ERC-8004 会走 AA 的老路吗?

仅从理论层面看,ERC-8004 像极了 AA 2.0,仍是 EVM 专属,需要部署三层注册表(Identity/Reputation/Validation),早期激励也比较依赖外部补贴或质押,这些都是 AA 曾经踩过的坑,其他链要兼容的话,还是得额外增加一层信任成本。

但区别在于, 在 x402 框架下,ERC-8004 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统领标准。其他链要兼容的是 x402 协议,并非 ERC8004。

这个定位差异很重要,AA 当年的问题是什么?它想成为「以太坊支付体验的唯一标准」,要求整个生态围着它转: 钱包要适配、应用要集成、用户要改变习惯。这种「自上而下」的强推,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和明确 ROI 的情况下,自然推不动。

而 ERC-8004 不一样。它不需要成为主角,因为 x402 已经解决了最核心的问题:支付。 ERC-8004 只是在这个已经跑通的支付网络上,提供一个「可选的」信任层。

况且,ERC-8004 搭的是 x402 的顺风车,不需要自己从零建生态。 x402 已经有了清晰的商业闭环(Provider 引流、Facilitator 收费)、完整的技术栈(HTTP 协议 +EIP-3009)、活跃的项目生态,ERC-8004 只需要「即插即用」就行了。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