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ETH Gas15 Gwei ($1.21)
简体中文

a16z 2025加密货币行业报告:迈向主流化的一年

收藏
分享

本文来自:a16z crypto

编译|Odaily 星球日报( @OdailyChina );译者|Azuma( @azuma_eth

世界上链的一年

当我们在 2022 年发布第一份《 加密货币行业现状(State of Crypto) 》报告时,这个行业还处于青少年阶段。那时加密市场的总价值还不到如今的一半。区块链的速度更慢、成本更高、可靠性也更差。

在过去三年中,加密货币行业的建设者们经历了严重的市场回调与政治不确定性,但他们仍然持续改进基础设施,推动技术进步。正是这些努力,把我们带到了今天 —— 一个加密货币产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刻。

2025 年的加密故事,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故事。

简而言之,加密货币已经“长大”了:

  • 传统金融巨头如 Visa、BlackRock、Fidelity、JPMorgan Chase,以及科技原生的挑战者 PayPal、Stripe、Robinhood,都在提供或推出加密货币产品。
  • 区块链如今的处理速度超过 每秒 3400 笔交易(较五年前增长超过 100 倍)。
  • 稳定币每年支撑着 46 万亿美元(经调整后 9 万亿美元) 的交易量,规模可与 Visa 和 PayPal 相媲美。
  • 比特币以太坊ETF 产品 总资产已超过 1750 亿美元。

在我们最新的《加密行业现状》报告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一产业转型:从机构采用到稳定币崛起,再到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而且,今年我们首次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数据探索方式 —— 加密货币行业现状仪表板(State of Crypto Dashboard),让读者可以用关键指标实时追踪行业演变。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发现。

核心要点

  • 庞大、全球化的市场,且仍在持续增长;
  • 金融机构全面拥抱加密货币;
  • 稳定币走向主流;
  • 加密货币在美国的影响力空前增强;
  • 世界正在迈入链上;
  • 区块链基础设施(几乎)已为黄金时段做好准备;
  • 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正在融合。

庞大、全球化的市场,且仍在持续增长

2025 年,加密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 4 万亿美元,这是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移动端钱包的用户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增长 20%。

从曾经的严苛监管环境,转向如今更具支持性的政策氛围;再加上稳定币、传统金融资产的代币化及其他新兴应用的加速普及 —— 这些都将成为下一个周期的核心驱动力。

根据我们基于该方法论更新后的分析估算,目前大约有 4000 万至 7000 万活跃的加密货币用户,较去年增加了约 1000 万。这仅占预计持有加密货币的 7.16 亿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后者人数较去年增长了 16 %;这也仅占链上约 1.81 亿月活跃地址的一小部分,该数字较去年下降了 18%。

这一差距表明 —— “持币但不活跃”人群(拥有加密资产但不进行链上交互)与“活跃链上用户”(经常在链上进行交易)之间存在巨大潜力空间。这意味着,加密建设者有机会触达更多已经持币、但尚未深入参与链上经济的潜在用户。

那么,这些加密货币用户在哪里?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加密货币是全球性的,但不同地区的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手机钱包使用量(链上活动的一个指标)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印度和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增长最快。特别是在不断加剧的货币危机中,阿根廷的加密货币手机钱包使用量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 16 倍。

与此同时,对“代币”相关内容的兴趣则更集中于发达国家。我们对代币相关网页流量来源的地理分析显示,与发展中国家的用户行为相比,这些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活动可能更侧重于交易和投机。

比特币仍然占据加密货币总市值的一半以上,其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受到投资者青睐,价格创下超过 12.6 万美元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以太坊Solana 也收复了 2022 年之后的大部分跌幅。

随着区块链持续扩展、费用市场成熟以及新应用的出现,某些指标正变得愈发重要 —— 其中之一是“真实经济价值” —— 衡量人们实际支付多少费用来使用区块链的指标。目前,HyperliquidSolana 占据了产生收入的经济活动的 53%,这与前几年比特币以太坊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显著差异。

在建设者层面,加密行业依旧保持多链格局。比特币、以太坊(及其 L2)、Solana 是目前最吸引开发者的生态。2025 年,以太坊及其二层网络是新开发者的首选目的地。与此同时,Solana 是增长最快的生态之一 —— 过去两年内开发者兴趣增长了 78%。

金融机构全面拥抱加密货币

2025 年是机构采用(Institutional Adoption)的元年。就在去年的《加密行业现状》报告发布后仅仅五天,当时我们刚指出“稳定币已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product-market fit)”,Stripe 随即宣布计划收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平台 Bridge。由此,竞赛正式打响 —— 传统金融机构也准备公开进军稳定币领域。

几个月后,Circle 的数十亿美元 IPO 标志着稳定币发行方正式进入主流金融机构行列。而在七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跨党派法案《GENIUS》,为建设者与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清晰度。在此后的几个月里,SEC 文件中对稳定币的提及增长了 64%,各大金融机构的相关公告也接踵而至。

机构采用的速度正在迅速提升。传统金融巨头 —— 包括 Citigroup(花旗银行)、Fidelity(富达)、JPMorgan(摩根大通)、Mastercard(万事达)、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 与 Visa —— 如今都已开始(或计划)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加密产品,允许用户能够像交易股票、ETF 或其他传统金融产品一样,在同一平台上买卖、持有数字资产。与此同时,PayPal 与 Shopify 等平台也在加倍投资支付领域,构建用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日常加密交易的基础设施。

除了直接提供加密产品外,主要的金融科技公司 —— 如 Circle、Robinhood、Stripe —— 也正在积极开发或已宣布计划开发新的区块链网络,重点聚焦于支付、现实世界资产(RWA)及稳定币等方向。这些举措将推动更多支付流量上链,鼓励企业级采用,并最终形成一个更庞大、更快速、更全球化的金融体系。

这些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分发能力。如果这些开发持续推进,加密货币将会深度融入我们每天使用的金融服务体系之中。

交易所交易产品(ETP) 是机构投资的另一大推动力。截至目前,链上加密资产持有量已超过 1,750 亿美元,较一年前的 650 亿美元增长了 169%。

BlackRock(贝莱德) 的 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 成为了史上交易量最高的 ETP;随后推出的以太坊 ETP 在过去数月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尽管这些产品通常被称为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实际上它们在 SEC 注册时属于 ETP(交易所交易产品),即使用 Form S-1 申报,表明其底层投资组合并非由证券组成。

这些产品极大地降低了机构进入加密领域的门槛,释放了此前长期处于观望状态的大量机构资本。

公开上市的 “数字资产国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 DAT) 公司 —— 即那些像传统企业持有现金一样在资产负债表中持有加密资产的公司 ——如今合计持有约 4% 的流通中比特币与以太坊总量。将这些 DAT 与交易所交易产品合并计算,它们如今合计持有约 10% 的比特币与以太坊代币供应量。

稳定币走向主流

没有什么比稳定币的崛起更能彰显 2025 年加密货币的成熟。过去几年,稳定币主要用于结算投机性的加密交易;而在最近几年,它们已成为传输美元最快、最便宜且最全球化的方式 —— 不到一秒钟,费用低于一美分,几乎可到达世界任何地方。

而今年,它们成为了链上经济的支柱。

过去一年,稳定币的总交易量达到 46 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 106%。尽管这并非完全对等的比较(因为该数字主要代表资金流,而卡网络则侧重于零售支付),但这几乎是 Visa 交易量的三倍,并且即将追平整个美国银行系统核心清算网络 ACH 的规模。

按调整后的数据计算(这是一种更好的有机活动衡量标准,可过滤掉机器人和其他人为膨胀的活动),稳定币在过去 12 个月的交易量为 9 万亿美元,较一年前增长 87 %。这相当于 PayPal 处理总量的五倍以上,并达到 Visa 的一半以上。

稳定币的采用正在加速。2025 年 9 月,调整后的稳定币月度交易量达到 1.25 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与更广泛的加密货币交易量几乎没有相关性,这说明稳定币的使用并非出于投机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契合(product-market fit)。

稳定币的总供应量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目前超过 3000 亿美元,市场上最大的两种稳定币 USDTUSDC 占据了 87% 的总供应量。2025 年 9 月,仅以太坊与波场两条链上,就结算了 7720 亿美元的稳定币交易量(调整后),占全部交易量的 64%。虽然这两大发行方与公链仍主导稳定币活动,但新兴公链与新发行方的增长势头也在迅速增强。

如今,稳定币已成为一股全球宏观经济力量 —— 全球超过 1% 的美元流通量已经以代币化稳定币形式存在于公共区块链上。此外,稳定币已成为美国国债的第 17 大持有者,较去年上升三位(去年为第 20 位)。总体来看,稳定币目前持有超过 15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 这一规模超过了许多主权国家的国债储备。

与此同时,美国的国债规模仍在飙升,而全球对该债务的需求却在下降。三十年来首次,各国央行在其外汇储备中黄金持有量超过了美国国债持有量。

然而,稳定币却逆势而上。目前,超过 99% 的稳定币以美元计价,预计到 2030 年,其总规模将增长 10 倍以上,突破 3 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未来数年中,稳定币可能成为美国债务需求的强劲且可持续来源。即便外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稳定币却在强化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

加密货币在美国的影响力空前增强

美国已扭转此前对加密货币的对立姿态,重建了建设者的信心。

今年《GENIUS》法案的通过及众议院对《CLARITY》法案的批准,标志着美国两党形成了罕见的共识——加密行业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正在美国本土迎来繁荣发展。

这些法案共同构建了稳定币监管、市场结构和数字资产监督的框架,在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与此同时,总统行政命令第 14178 号(Executive Order 14178)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转变 —— 该命令撤销了此前的反加密政策指令,并设立了一个跨机构数字资产工作小组,以推动联邦层面的数字资产政策现代化。

如今,监管环境正在为建设者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够真正释放代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原语的潜力——正如网站曾经之于上一代互联网。随着监管框架的明确,越来越多的网络代币将能够闭合其经济循环,通过网络活动创造收入,并将收益回流至代币持有者。这将催生一种自我驱动的新型互联网经济引擎,不仅更具可持续性,也让更多用户能够真正分享整个系统的经济权益。

世界正在迈入链上

链上经济 —— 曾经只是早期采用者的小众试验场 —— 如今已经演变成一个跨多个行业的庞大市场,每月有数千万活跃参与者。如今,近五分之一的现货交易量已经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进行。

在过去一年中,永续合约的交易量增长近 8 倍,成为加密货币投机者中最热门的交易品类之一。

像 Hyperliquid 这样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在今年已经处理了数万亿美元级别的交易量,并实现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年化收入 —— 这一规模足以与部分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

现实世界资产(RWA)——即那些被链上化的传统金融资产,如美国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私人信贷与房地产——正在连接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体系。目前,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市场规模已达 300 亿美元,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近 4 倍。

除了金融领域之外,2025 年区块链最具野心的前沿方向之一是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正如 DeFi 重新定义了金融,DePIN 正在重塑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涵盖通信网络、交通系统、能源电网等。这一领域的潜力巨大 —— 世界经济论坛(WEF)预测,到 2028 年 DePIN 赛道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5 万亿美元。

Helium 网络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案例。这个由用户共同运行的去中心化无线网络,如今通过超 11 万个用户运营的热点,每日为 140 万活跃用户提供 5G 蜂窝网络覆盖。

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s)在 2024 年美国总统大选周期期间正式进入主流视野。最受欢迎的平台 Polymarket 和 Kalshi 的月度总交易量达到数十亿美元。尽管外界质疑这些平台在非选举年份是否能保持热度,但自 2025 年初以来,它们的交易量已经增长近 5 倍,接近历史高点。

在监管缺乏明确性的时期,meme coin 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仅过去一年内,新推出的 meme coin 数量就超过了 1300 万种。不过,这一趋势在最近几个月开始明显降温 —— 2025 年 9 月的发行数量较 1 月减少了 56%。随着更健全的政策框架和两党立法共识逐步形成,加密货币行业正为更具生产力的区块链应用场景让出发展空间。

NFT 市场的总体交易量虽然远不及 2022 年的高峰,但月活买家数量正在稳步上升。这些趋势似乎预示着消费者行为正从投机转向收藏,而 Solana、Base 等链上更低廉的区块空间为此提供了实现条件。

区块链基础设施已为黄金时段做好准备

如果没有区块链基础设施的重大进步,以上一切发展都不可能实现。

短短五年间,主要区块链网络的总体交易吞吐量(TPS)提升了超过 100 倍。过去,每秒能处理的交易量不到 25 笔;如今,区块链每秒可处理 3400 笔交易,其性能已可媲美纳斯达克的成交速度,甚至接近 Stripe 在“黑色星期五”期间的全球支付吞吐量 —— 而成本仅为过去的极小一部分。

在众多区块链生态系统中,Solana 已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公链之一,其高性能、低费用的架构如今支撑着从 DePIN 项目到 NFT 市场的各类应用。仅在过去一年,Solana 上的原生应用就已创造了超过 30 亿美元的收入。按照计划,Solana 即将推出的系统升级将在年底前使网络容量翻倍。

以太坊则持续推进其扩容路线图。目前,以太坊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已迁移至 L2,如 Arbitrum、Base 与 Optimism。这些 L2 的平均交易费用已从 2021 年的约 24 美元下降至如今的不到 1 美分,这使得基于以太坊的区块空间变得既廉价又充足。

跨链桥正让不同区块链之间实现互操作性。例如,LayerZero 和 Circle 的跨链转账协议(Cross-Chain Transfer Protocol),都允许用户在多链系统中自由转移资产。此外,Hyperliquid 的主桥今年的交易量已达到 740 亿美元。

隐私(Privacy)正在重新回到加密货币领域的焦点位置,并可能成为推动更广泛采用的前提条件。若干迹象显示公众关注度正在上升 —— 在 2025 年,与“加密隐私”相关的 Google 搜索量激增;Zcash 的隐私池供应量增长至近 400 万枚 ZEC;而 Railgun 的月度交易流量也突破了 2 亿美元。

更多的积极信号则包括,以太坊基金会成立了新的隐私团队;Paxos 与 Aleo 合作推出合规的隐私稳定币(USAD);美国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解除对去中心化隐私协议 Tornado Cash 的制裁……我们预计,随着加密货币技术不断走向主流,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年获得更大动力。

同样地,零知识证明(ZK)及简洁证明系统,也正从过去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快速演化为区块链的关键基础设施。如今,ZK 技术已广泛整合进 Rollup 扩容方案、合规工具,甚至主流互联网服务中——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便是 Google 推出的 ZK 身份系统。

与此同时,区块链正在加速推进抗量子化路线图。目前,约有 7500 亿美元的比特币存放在未来可能遭受量子攻击的地址中。美国政府计划在 2035 年前将其联邦系统全面迁移至后量子加密算法。

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正在融合

在诸多技术进步之中,2022 年 ChatGPT 的发布将人工智能(AI)推向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 而这也为加密行业带来了显著机遇。从追踪数据溯源与知识产权授权,到为智能体(agents)提供支付通道,加密技术或将成为解决人工智能最紧迫问题的关键方案。

像 World 这样已验证超过 1700 万用户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统,可以提供“人类身份证明”并帮助区分人类与机器人。

诸如 x402 之类的协议标准正在兴起,它们被视为自主 AI 智能体的潜在金融基础设施,可帮助这些智能体执行微支付、访问 API 并完成无中介结算。据 Gartner 预测,到 2030 年,这一由 AI 驱动的经济体规模可能高达 30 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AI 的算力层(compute layer)正日益被少数科技巨头所垄断,这引发了关于中心化与审查的担忧。仅 OpenAI 与 Anthropic 两家公司便掌控了 88% 的“AI 原生”公司收入;亚马逊(Amazon)、微软(Microsoft)与谷歌(Google)控制着 63% 的云基础设施市场;而 NVIDIA(英伟达)则占据了数据中心 GPU 市场的 94%。这种结构性失衡,促使所谓的 “七大巨头(Magnificent 7)” 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两位数的季度净利润增长,而标普 500 中其余 493 家企业的盈利增长总体上未能跑赢通胀。

区块链技术为人工智能系统的中心化趋势提供了制衡作用。

在人工智能热潮中,部分建设者转向了 AI 领域。我们的分析显示,自 ChatGPT 发布以来约有 1000 个岗位从加密领域流向了 AI,然而这一变化被来自传统金融与科技行业的新入场者几乎完全抵消,即有相当数量的建设者正在加入加密货币行业。

下一阶段是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在哪?

随着监管环境日趋明朗,“代币”正逐步迎来通过手续费创造真实收入的可行路径。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对加密的采纳将持续加速;稳定币将升级现有金融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普惠金融服务;而新一代消费级产品将带来下一波上链用户浪潮。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分发渠道,并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清晰的监管框架,以推动这项技术走向主流化。现在正是升级全球金融体系、重塑支付网络、构建世界真正应得的互联网之时。

历经十七年,加密货币行业正在告别青涩少年期,迈入成熟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