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136,892,945,600.15 -0.01%
24H爆仓
$380,287,929.24 -0.3%
恐慌指数:
0%
ETH Gas
加密货币
交易所

稳定币: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加密实践

收藏
分享

撰文:刘红林

来源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哈耶克一生都在与国家权力保持着警惕的距离。

他不相信国家能管理好货币,就像他不相信计划经济能安排好人的自由一样。1976 年,他发表《货币的非国家化》,提出一个颠覆性的主张——货币应当由私人发行,市场来决定它的优劣。

那时的世界,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余温中摇晃。哈耶克设想的自由货币竞争,看上去不过是一场学者的梦:谁会让「私人货币」在现实中流通?

但五十年后的今天,Web3 世界的稳定币,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这场梦在链上复活。

哈耶克:让货币回到市场

在哈耶克看来,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是现代通货膨胀与金融周期的根源。

政府用通胀稀释债务、掩盖财政赤字,而公众却为此承担财富缩水的代价。

他提出:「让私人机构自由发行货币,让公众自由选择使用哪种货币。」

市场会自动惩罚不稳定、失信的货币发行人,奖励稳定、可靠的货币——

就像消费者选择商品一样。

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货币的竞争性供给理论」。

在哈耶克的想象中,货币不再是一种由国家强制定义的「主权」,

而是一种由市场竞争产生的「契约性信用」。

但在 1970 年代,没有任何技术能支撑这一构想。

货币的记账、清算、信用验证,都离不开中心化机构。

直到 2008 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哈耶克那本几乎被遗忘的书,才突然有了新的读者。

比特币:去国家化的加密实践

比特币的发明,是一次货币思想的反叛。

它不依赖央行发行,不依赖国家背书,总量固定、算法公开、账本透明。

这正是哈耶克想要的「非国家化货币」的雏形。

但比特币也暴露出「市场货币」的第一重悖论:价格稳定性。

它的稀缺性保证了抗通胀,却也导致剧烈波动——

一个无法成为稳定支付媒介的「自由货币」,只会变成一种投机性资产。

哈耶克要的是稳定信用,而比特币给出的却是市场狂热。

于是,稳定币出现了。

稳定币:非国家化货币的「修正版」

稳定币的出现,是一次技术与信用的妥协。

它既保留了去中心化系统的开放性,又引入锚定机制保证价格稳定。

在这一点上,它比比特币更接近哈耶克设想的「私人货币」。

按抵押和发行机制,稳定币大致可分三类:

法币抵押型(如 USDTUSDC):由发行方托管等值美元或短债资产,按 1:1 在链上发行代币,兑换时赎回。优点是稳定、流动性强;缺点是强依赖银行体系与监管安排,去中心化程度低。

加密抵押型(如 DAI、LUSD):用户以 ETHBTC 等超额抵押,在链上铸造稳定币;价格通过清算机制、利率调节与预言机维持。优点是链上自律、透明;缺点是受加密资产波动与清算效率影响。

算法 / 混合型(如 FRAX、USDe、以及已失败的 UST):通过供给调节、衍生品对冲或部分抵押,试图以金融工程实现「软锚定」。优点是资本效率与去中心化更强;缺点是在极端行情下脆弱,设计稍有不慎就会走向「死亡螺旋」。

从制度逻辑上看,这些稳定币正在实践哈耶克的核心命题:

让货币成为市场竞争的产品。

Tether、Circle、MakerDAO 等机构或社区,事实上已成为「私人央行」。

它们依据算法、抵押品或市场信任,发行货币并维持其稳定。

用户不再因为国家强制,而是基于信任与便利选择使用哪种币。

这正是哈耶克梦寐以求的「自由货币竞争」景象。

然而,现实中的稳定币离「非国家化货币」的理想,还有三道深沟。

(一)锚定美元:去国家化的幻象

绝大多数稳定币锚定的都是美元。

它们虽然由私人发行,却仍在美元体系之下运行。

USDT 的实质,是一间影子银行用国债和商业票据

在区块链上「数字化再造」美元信用。

这不是货币去国家化,而是美元的再殖民化。

稳定币表面上削弱了国家的货币主权,实际上却强化了美国的货币霸权。

哈耶克或许没料到,他梦想的「货币竞争」,在全球化的现实中变成了「美元的技术延伸」。

(二)监管的回潮:自由与秩序的拉锯

哈耶克希望货币市场能通过竞争形成自我秩序,

但现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使监管成为必需。

美国 SEC、FinCEN、欧盟 MiCA、香港 SFC……

都在以不同方式将稳定币纳入许可制管理。

Circle 主动寻求监管合作,而 MakerDAO 则试图保持「合规中立」。

这场博弈,反映的是自由主义与主权秩序的再平衡。

去中心化的理想,不得不在法律框架中落地——

货币非国家化,最终仍要面对国家的监管再嵌入。

(三)算法信用:新形式的「信任经济」

哈耶克认为市场会惩罚劣币,但算法货币的崩塌表明,算法信用并不自动等于市场信任。

TerraUSD(UST)的崩盘,让人们看到「自由货币」同样会自毁。

算法并不能取代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信用从国家转向算法,只是从一种政治信仰变成另一种信仰。

货币的本质——信任的组织形式——并未改变。

尽管如此,稳定币仍让哈耶克的设想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具象化。

他想象的「货币竞争」如今以网络协议的方式发生:

在链上,任何人都能发行、持有、交换自己的货币;

市场通过价格、流动性和透明度选择信任对象;

算法与智能合约承担了信用秩序的一部分功能。

如果说比特币完成了「货币去国家化」的思想启蒙,

那么稳定币就是「非国家化货币」的制度实验。

它不是革命,而是重构。

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货币创造者,

市场、技术与社群,共同参与了信用的生产。

哈耶克相信,自发秩序是人类制度演化的力量。

而区块链正是这种力量的现代形式。

没有中央计划,没有主权强制,

却能在代码与共识中生成秩序。

稳定币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

结语:货币的未来

哈耶克式的彻底「去国家化」或许永远无法实现,但货币的未来,确实正在从「单一主权」走向「多中心秩序」。

在这个新体系里:

主权货币继续存在,承担财政与支付的基础;

稳定币在跨境、链上经济中成为流动媒介;

算法信用、RWA 抵押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共存竞争;

法律与算法共同定义货币的「信任边界」。

这是一种新的货币多元主义。

哈耶克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的「私人货币理论」在 21 世纪的中国、香港、迪拜与以太坊社区中被重新诠释——

不是彻底的自由放任,而是在监管与技术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稳定币不是哈耶克的终极实现,但它让我们重新理解「货币」的社会本质:

信任不必垄断,信用可以分布。

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币的确是哈耶克的复活。

只是这次,复活的灵魂不是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而是在区块链的共识网络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