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179,328,067,926.11 -0.02%
24H爆仓
$563,929,537.6 +0.52%
恐慌指数:
0%
ETH Gas
现货
交易所

蚂蚁京东闪电入局稳定币:为何巨头总能快人三步?

收藏
分享

蚂蚁京东闪电入局稳定币:为何巨头总能快人三步?

一、从 Tether 到蚂蚁京东,稳定币为何成巨头必争之地?

2014 年,Tether 发行全球首个稳定币 USDT,彼时加密货币仍是小众实验。十一年后的 2025 年 6 月,京东与蚂蚁集团相继宣布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引发市场震动。这绝非心血来潮——稳定币已成为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资产代币化)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尤其在跨境贸易、资产流动性和企业级支付场景中,其价值正被市场重新定义。

对 B 端企业而言,稳定币的三大刚需已浮出水面:

跨境支付降本增效:传统 SWIFT 跨境结算需 2-3 天,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可实现秒级到账,手续费降低 70% 以上;

资产流动性升级:企业链上资金可实时拆解、组合,解决账期错配问题;

合规化数字资产管理:锚定法币的稳定币成为企业进入Web3世界的“合规护照”。

二、巨头卡位战:政策敏感度决定商业先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众多 B 端企业尚未察觉稳定币的商业潜力时,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已根据政策演进提前布局。从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发展脉络来看,蚂蚁的动作与政策时间节点形成呼应:

  • 2023 年:香港发布全球首个《稳定币监管框架》,蚂蚁随即启动技术储备;

  • 2025 年 4 月:蚂蚁数科签约香港政府,海外总部落地;

  • 2025 年 5 月:与汇丰银行合作完成代币化存款实时调拨,验证链上结算能力;

  • 2025 年 6 月 6 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公告 8 月 1 日生效,蚂蚁 6 月 12 日宣布首批申牌。

这种 “政策 - 技术 - 生态” 的闭环,展现了稳定币作为巨头全球化金融服务战略支点的逻辑。以蚂蚁国际为例,其 Alipay+(跨境支付)、万里汇(中小企业跨境金融)、安通(商户收单)三大业务与稳定币天然契合。2024 年蚂蚁国际超 1 万亿美元资金流中, 3000 亿已通过区块链处理——若半数迁移至自有稳定币体系,将激活 1500 亿美元级内生交易量,相当于再造一个跨境支付巨头。

三、技术护城河:如何支撑万亿级企业级应用

稳定币只是 RWA 的冰山一角。我们深入拆解蚂蚁的技术架构会发现,这些投入对寻求合规发展的企业具有重要启示:

  • 高性能交易引擎:专为 RWA 设计的 Layer 2 区块链 Jovay,支持 10 万 TPS 和 100 毫秒响应,比以太坊快千倍;

  • 开发者生态利器:开源虚拟机 DTVM 兼容以太坊,集成 AI 框架 SmartCogent,降低企业开发门槛;

  • 资产上链基础设施:“两链一桥”(AntChain 资产链+跨链桥+Jovay)打通新能源等万亿实体资产代币化路径。

区块链技术的进步标志着 RWA 进入“毫秒级可信交易”时代——企业可在链上完成大宗能源交易、供应链金融等复杂操作,而稳定币将成为这些场景的“血液”。

四、中小企业破局:RWA 赛道仍存黄金机遇

当蚂蚁、京东、亚马逊等巨头抢占高地,中小企业是否毫无机会?绝非如此!RWA 的核心价值在于多元化资产类型和场景

碎片化:

  • 新能源、供应链票据、不动产等细分赛道仍处蓝海;

  • 区域性贸易、垂直行业结算等场景需定制化稳定币方案。

然而,中小企业需跨越三大门槛:

  • 牌照合规:香港等地牌照申请需 6-8 个月,涉及法律架构、储备金审计;

  • 技术架构:链上发行、托管、跨链对接等开发成本超百万美元级;

  • 生态扩充:流动性池搭建、商户接入等资源整合难题。

专业机构正成为破局关键推手,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 从香港 MAS 到新加坡 MAS 的牌照合规路径设计,到基于 DTVM 等开源工具的轻量化开发框架;从对接银行等托管方的代币化服务,到跨境电商场景的精准生态导流,形成覆盖牌照、技术、资金、市场的闭环解决方案。

五、稳定币是 B 端金融的“数字基建革命”

从巨头重兵布局到中小企业场景渗透,稳定币正从“加密货币工具”升级为企业级金融操作系统。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 8 月生效,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持牌竞技”。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系统性的知识赋能与资源对接实现“合规+技术+生态”三位一体,完全有机会在跨境贸易、垂直行业链金融等场景中分得红利——毕竟,数字经济的未来,从不是巨头的独角戏。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