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实时持仓
$0 0%
24H爆仓
$512,450,628.13 +0.28%
恐慌指数:
0%
ETH Gas
现货
交易所

重写 Web3 的增长逻辑:Spike Labs 背后的故事

收藏
分享

在莫斯科市郊,一间不大的技术实验室正在悄悄孕育一个野心不小的计划。他们的目标,不是造一款链游,也不是发一个热度代币,而是要“重构 Web3 世界的用户增长结构”。

这个团队的名字叫 Spike Labs。由全球知名互联网投资机构 DST Global 全资孵化,团队成员来自 Mail.ru、Yandex、Axie Infinity、DeepDAO 等多个 Web2 和 Web3 的核心节点。项目尚未正式上线,已完成完整的增长系统设计、裂变协议建模和通证激励结构的部署,被业内视为“Web3 增长协议化”方向的重要先行者。

不再靠广告,而是靠结构增长

过去几年里,从 DeFi 到 GameFi,Web3 项目经历了爆发与冷却的反复循环。流量来了又走,用户拉新靠空投,资产沉淀不成体系。

Spike Labs 团队对此非常警觉。

“用户不是靠撒钱留下来的,而是靠路径与认同留下的。”Spike Labs 创始人 Alexey Voronov 说。他曾在 Mail.ru 任职十余年,是最早一批将行为激励嵌入产品设计的互联网人。2017 年,他转身投向 Web3,只想解答一个问题:“用户增长是否也能 Web3 化?”

Spike Labs 的回答是——构建结构型裂变协议,让每一次邀请、升级、交互、任务完成都嵌入一套可追溯、可积累、可消费的激励网络,不再依赖中心运营,也不依靠高额营销成本。

其推出的原生代币 $SPK 将100% 通过用户行为释放,并绑定结构级算力,进入链游消费场景、NFT升级路径、DAO治理机制等,完成一个从激励→产出→消费→沉淀→治理的生态闭环。

创始团队的结构性执念

在 Spike Labs 的技术架构负责人 Yakov Melnik 看来,Web3 还远未解决“如何以结构驱动参与”的问题。“大部分项目激励都在割裂用户行为和资产归属,参与和价值之间是断层的。”

于是他们做了三个大胆的决定:

1.所有激励结构基于“矩阵滑落+算力权重”的链式模型构建

2.代币产出全由行为绑定,用户不是投机者而是生态节点

3.构建可复用协议,未来可被任何链游、任务平台、公链生态接入

可以说,Spike Labs 并不是要打造一个“应用产品”,而是要搭建一个“增长底座”,成为 Web3 世界真正可用、可扩展、可复用的裂变协议引擎。

不仅是项目,更是一套生态标准的提案

Spike Labs 团队的格局从来不止于“一个项目”。他们的全球节点布局正在成型:

莫斯科,作为技术与模型的战略总部;

新加坡与香港,连接东南亚流量与资本;

迪拜,对接中东 GameFi 资源与 Web3 基金会;

并已与包括 MetaMask、ENI、Bitget Wallet、Galxe 等建立生态合作。

未来,Spike Labs 将逐步开放其激励系统 SDK,面向开发者与平台提供“激励即服务(Incentive-as-a-Service)”协议模板,推动整个 Web3 世界的增长方式从“投广告拉新”变为“结构化参与驱动”。

“我们不想只是上线一个产品,而是留下一套结构。”

采访最后,Alexey 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每一个成功的 Web3 产品都值得敬佩,但我们希望留下的,不是一个短暂爆红的项目,而是一套能被未来 1,000 个项目复用的增长结构。让增长可持续,生态能沉淀,用户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Spike Labs 不是在跟风,不是赶一波热点。他们在做的是——回答 Web3 发展的核心问题:增长,从哪里来?用户,如何留下?生态,如何自循环?

而这份长期主义的坚持,可能正是 Web3 最需要的价值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