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山寨与傻子达成的共识,却被人称为“数字白银”
在今年7月4号曝光的“笑来老师”录音中,李老师称莱特币的创始人是个“傻逼”。
而这个“傻逼”牛逼的是,把莱特币类比为白银,让莱特币的概念深入人心。
“山寨”出身的莱特币
莱特币,2011年11月9日,由美籍华人李启威创立。
比特币一直有“数字黄金”之说,而莱特币由于和比特币在技术上有相同的原理,自誉为“数字白银”,于是坊间便有了“比特金,莱特银”之谈。
从最低的2013年10月2日的1.62美金,到最高的2017年12月19日的375美金,莱特币历史最高涨幅300倍,一度曾为全球流通市值第二的加密数字货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主流数字货币,其本质,其实是一种“山寨”币。
众所周知,比特币的代码是开源的,所以在看到比特币的价值以后,就有很多人本着“天下代码一大抄”的原则,在比特币的代码基础上稍做调整,就成为了一个新币种。
莱特币,就是在这种调整下诞生的。
调整过后,莱特币与比特币呈现出了三种差异:
第一,出块速度不同。
改进比特币,这是莱特币被创建的初衷,而改进的第一步,就是出块速度。
比特币由于10分钟才出一个区块且区块容量仅为1M,导致交易速度过慢。
莱特币准确地抓住了这个痛点,将出块速度更改为2.5分钟出一个块,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第二,发行量不同。
比特币的发行量为2100万枚,而莱特币的预期发行量是8400万枚,是比特币的四倍。
第三,加密算法不同。
这是莱特币唯一在技术上有创新的地方。
比特币采用的是SHA256加密算法,而莱特币使用了由Colin Percival首次提出的scrypt加密算法。
比特币的SHA256加密算法,适合进行并行计算,也更容易开发出专用矿机。
专用矿机出现的结果是,算力向部分人集中,不利于去中心化。
就像现在咱们所熟知的比特大陆就是在专业矿机的加持下,一步步成为“矿霸”。
而莱特币的scrypt加密算法不适宜进行并行计算,更强调内存资源,这使得很难开发出专用的莱特币矿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只能用普通计算机挖矿,但这也更有利于去中心化。
李启威的成“傻”之路
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Charlie Lee),199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7年,李启威进入谷歌,参与了YouTube、Chrome OS、Play Games的研发工作。
他对比特币的了解,是从一篇描述暗网Silkroad(丝绸之路)的文章开始的。
此后,他不仅深入研究了比特币,还加入了挖矿的行列。
当时比特币交易速度慢的问题已然显现,很多人因为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转而自行研发新的数字货币,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V神和BM。
受到V神和BM的启发,李启威也创建了比特币的“改进版”——莱特币。
那时,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数字货币,这些币的创始人大多先自己大量挖掘自己的币,然后再投放市场,以此牟取暴利。
李启威并不赞同这样的的做法,他希望用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发行数字货币。
与“比特币之父”中本聪不同,中本聪拥有100万个比特币,而李启威手中持有的莱特币并不多。
他并没有给自己预挖,而是将自己摆在了和所有人一样的竞争型挖矿的位置上。
2013年,李启威加入比特币交易平台Coinbase,担任工程总监。
同年,莱特币开始慢慢被社区推广传播,市值35000000美元,成为了全球流通市值第二大的数字货币。
2017年6月10日,李启威宣布离开coinbase,专心投入莱特币的研发之中。
2017年12月20日,在莱特币大涨75倍之际,李启威在社交新闻网站reddit发贴称,他在过去几天中全数出售了手中的莱特币,并捐出了所得款项。
2018年4月27日,李启威在接受YouTube采访时表示,后悔在圣诞节前出售他所有的莱特币。
而后悔的原因是,“在短期内,由于价格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链豹说
就这样,在“山寨”与“傻逼”的共识之下,莱特币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主流数字货币。
2018年7月10日,加密支付公司TokenPay将德国WEG银行9.9%的股票出售给了莱特币基金会,作为交换,莱特币基金会将向银行提供数字货币支付解决方案的技术援助,并在各种区块链项目上与TokenPay合作。
不难看出,莱特币对于金融支付领域的情有独钟。
7月30日,李启威在发布的推文中透露,他将作为手机厂商HTC的顾问,为HTC 最近宣布开发的Exodus区块链智能手机提供技术服务,而这款手机将内置对莱特币和莱特币原生闪电网络的支持。
这难道是想让莱特币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分一杯羹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