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难求到无人问津,历数Depin “借尸还魂”的硬件骗局
自从Filecoin矿机在上上轮牛市掀起"卖矿机"的热潮后,Web3世界就不断重复着“经济激励 + 场景包装”的老套路。上一轮是GameFi炒作盛行,“打游戏得代币”“跑步得代币”一度成为出圈叙事的主线。然而,这些项目虽红极一时,却未能走出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商业化道路。GameFi终究未能成为一个长期赛道,代币暴涨暴跌、用户流失、生态垮塌。
而这一轮,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概念横空出世,再度掀起Web3圈层的叙事高潮。不仅仅是“用就能挖”,更是“万物皆可DePIN”:充电得代币、打电话得代币、装插座得代币、开车得代币、看广告得代币,甚至“喝水”都能得代币。
这听起来似乎比GameFi更有想象力——毕竟相比虚拟世界的游戏,现实生活的用电、通信、交通、能源似乎更具“真实价值”。但当我们深入观察这些项目的实际落地和经济模型时,却发现:当前DePIN市场中,60%以上的设备供应商都来自深圳华强北,这些设备售价常常是其华强北批发价的30-50倍,几乎所有硬件投资者都血本无归。买的DePIN Token也几无反弹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钱包缩水,苦等遥遥无期的“生态落地”和“下一轮空投”。这不是基础设施创新,更像是一次“借尸还魂”的硬件骗局横行记。
项目盘点:那些踩坑者的血泪教训
Helium:一机难求到今天无人问津
Helium曾是DePIN领域的明星项目,其主打的Helium Hotspot设备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LoRaWAN网络。后来又联手T-Mobile和Telefónica推出移动通信服务,主打低价套餐——例如20美元的月套餐在短短5个月内吸引了9.3万订阅用户。
乍一看似乎风光无限,但Helium设备的故事才是“韭菜收割”的经典案例:曾经几十美金的热点矿机,炒到2500美金一台(号称三天回本),但现实却是:由于国内节点被官方黑名单封杀,中国区全军覆没,矿机砸手里,币价一泻千里,矿工血本无归。曾经“挖矿即财富自由”的梦想,如今早已破灭。
Hivemapper:买摄像头“挖矿”?回本遥遥无期
Hivemapper出售549美元的行车记录仪,让用户在行车过程中上传地理数据获得代币奖励。乍一看,这种“开车得币”的模式似乎比挖矿更容易上手。但问题在于:
- 高昂的硬件售价背后,并无强劲代币支撑。HONEY代币价格长期低迷,回本周期漫长。
- 地图数据质量与频次堪忧,是否真的能构建一个对标Google Maps的网络,尚无验证。
- 其地图网络主要覆盖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华强北卖家和亚洲市场几乎没有落地场景。
此外,Hivemapper靠硬件销售创收超六千万美元,但这更多是“卖设备”的收入,而不是DePIN经济模型的健康表现。
Jambo:Web3手机的非洲神话,又是华强北一次去内存
Jambo打出“DePIN + Web3钱包”的组合拳,在非洲市场大卖特卖,售价仅为99美元的Jambo手机已售出超过40万台,并激活了超过123万个钱包地址,这背后当然不是投资者对这个手机及项目多有信仰,而是乘着APT token暴涨及生态快速发展的一场东风实现的明目张胆的“诈骗”手机预装dApp,用户可赚取JAMBO代币,但代币流通性与价值仍成谜,数据销售闭环不能实现?没有真的大型数据商买单,手机的生态无法能支撑一个Web3用户的长期使用需求。
Ordz Game:复古掌机的Web3改装版
Ordz Game主打“Play to Earn”+硬件掌机BitBoy,售价0.01 BTC的预售设备一上线便抢购一空,普通版也已销售2000多台。
但本质上:
- 游戏体验几乎为复古掌机ROM层级,创新性不强;
- Token ORDG转型为GAMES代币后,依旧缺乏流动性和真实价值;
- 本质是复刻GameFi挖矿模式,只不过这次用了“掌机”换皮。
真正实现玩家长期留存和收益回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许诺的空投是假的,但是骗走你的大饼是真的啊!
Ton手机:买了个安卓“老年机”?
Telegram 和TON 爆火期间,TON手机也顺应上市,售价接近500美元,销售量也不低,便被用户评价为“老年机质感”“不如小米”,仅6G内存、128G存储、安卓14系统,尽管附送手机壳、宣称具备“空投预期”,但:
- 空投质量远不如Solana手机;
- UI/UX无差异化,手机本身毫无创新;
- 回本周期长,生态建设仍在纸面上。
买的是“未来空投希望”,但看不到希望落地的支点。
Starpower:100美元的插头,难以理解的骗局
Starpower号称是Solana生态下的智能电力DePIN项目,卖智能插座、车载充电器、电池等硬件,项目由Alliance、Iota等支持。据说Q2 要发币,一个插头100美金,同款拼多多只需要91
并且项目公司新成立,技术不透明,生态激励尚未明确,纯靠“讲故事”卖设备。
回顾Filecoin和Helium的“矿机期货骗局”历史,再看Starpower的路线图,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Glow、PowerLedger等“能源类DePIN”远离市场逻辑,最终由投资者买单
这些项目主打碳信用交易、P2P能源分布式交易等高度理想化模型。Glow通过双代币机制(GLW + GCC)奖励太阳能电站的绿色发电行为,但实际操作中:
- 谁来买碳信用?
- 如何验证电站真实发电量?
- 设备回本靠什么代币拉升?
PowerLedger则尝试做电力市场P2P交易平台,但平台币POW已几近归零,核心商业模式尚无验证案例。理想虽美,监管与商业落地的鸿沟尚未跨越。
DePIN本质上是Web3“经济激励模型”在现实物理世界的延伸尝试。理论上它具备无限可能:
可将现实基础设施(通信、电力、地图、设备)去中心化,可构建大规模用户网络效应,可通过代币设计实现公平激励与透明治理。
但当前阶段,真正落地的DePIN项目,99%是靠“卖硬件”收割散户:带硬件属性的代币模型普遍是“空气+泡沫”的结合体,所谓“生态赋能”往往靠KOL包装、图纸叙事、空投预期忽悠新用户,项目方多数来自华强北,靠“供应链 + 暴利定价”赚取设备收入,而非真实建设网络。
真正成功的DePIN需要极强的供需模型设计、透明且持续的激励机制,以及硬件/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入理解。当前DePIN市场最大的泡沫就在于:大部分项目根本不是在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包装概念收割用户。当硬件变成“期货”形式的炒作工具,当设备代币变成毫无价值的“数字奖券”,当所有叙事都围绕空投预期展开,DePIN不过是又一次Web3的庞氏循环而已。期待能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看到一些不靠卖硬件、也不靠讲故事,而是靠真实使用、真实收入活下来的DePIN项目吧。
财富效应明显,如何参与Virtuals打新获30倍收益?
别只顾着币安积分了,virtual平台打新收益更高,目前Virtual Genesis最新的2个打新项目,$ROAST收益38.5X,$WHIM收益30X,之前推出的项目都是稳赚,少则几倍,多则几十...
伪去中心化陷阱:剖析HyperEVM上CDP稳定币的三大结构性缺陷
原文标题:What』s wrong with CDP stablecoins on HyperEVM?原文作者:@stablealt原文编译:zhouzhou,BlockBeats编者按:Hyp...
CZ为何如此中意吉尔吉斯斯坦?一文速览该国加密资产税收与监管制度
1 引言继4月初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投资署与与币安联合创始人赵长鹏(CZ)签署谅解备忘录,准备就加密资产和区块链技术展开合作以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与CZ互动频繁。5月5日,CZ在社交媒体晒出“888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