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现货--
交易所--
ETH Gas:--
EN
USD
APP

肖风对话 Vitalik:回忆 10 年前的中国旅程,学中文的诀窍,以太坊的未来与香港角色

收藏
分享

在本次香港 Web3 嘉年华 ETHAsia 2025 会场,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与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深度对话,共同回顾了 2014 年首次访华经历。Vitalik 强调中国矿工、交易平台和开发者在以太坊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学习中文的经历,并肯定中国社区在 ZK、AI 等技术方向的快速进步。

谈及应用发展,Vitalik 表示基金会定位为赋能者,而非主导者,更希望本地社区自发推动。当前应聚焦 DeFi、RWA、去中心化社交等方向,而非泛泛谈「应用」。他呼吁中国团队参与以太坊 POS 2.0(Beam Chain)等底层研究,推动协议演进。针对「不可能三角」,Vitalik 认为分层架构已突破约七成技术瓶颈,未来借助账户抽象、ZK 技术、L1-L2 数据共享等,有望实现「微信级」Web3 应用体验。他提出通过将服务逻辑下沉至 L1 可显著降低 L2 开发门槛,L2 也应为 L1 提供的基础服务支付费用,实现价值回流。

在「去中心化与中心化」适用范围上,Vitalik 强调现实世界如 RWA、身份系统需部分信任机制,区块链应通过密码学和 ZK 降低信任成本而非极端去中心化,从而提升公平与效率。关于全球生态,双方认为中美开发者构成两大核心力量。Vitalik 指出基金会资源有限,主要聚焦底层建设和教育支持,商业化应用应由社区自行推动。最后,肖风建议基金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重启中国内地 Hackathon 与 Workshop,Vitalik 积极回应,并感谢中国社区多年来的支持与贡献。

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请收听完整的播客: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f707de623bc78c39a0b4fe

YouTube:

https://youtu.be/Jnta4OLIAaw

肖风与 Vitalik 回忆初访中国,中国社区支持以太坊发展

肖风: 谢谢大家,我要先说一个秘密,2025 年正好是我认识 Vitalik 的十周年。2015 年的时候我们在上海第一次见面,所以在此刻我们两个人再次对话,确实有很多感慨。当然,有些感慨涉及私人层面,我们就不在公开场合详细说了。2015 年的时候,Vitalik 应该在上海待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虽然来过很多次,但这三个月应该是比较长的一次。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你对中国、对上海、对中国的以太坊社区,或者说对中国的以太坊开发者,从那时到现在,有什么样的印象?这是中国很多开发者都非常想了解的问题。

Vitalik: 对,我记得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 2014 年。我是从西安到北京,然后去了上海、杭州、深圳,各个地方都去了一些。当时我就感受到中国已经有很多公司、团队、开发者、品牌在做各种事情。我记得我参观过 OKCoin 和火币这些交易平台,发现他们的员工数量比美国最大的交易平台还要多。而且还有很多比特币矿工,那时正处于从 FPGA 过渡到 ASIC 的阶段,大约是 2013 到 2014 年。

我记得有一次去深圳,在郊区看到了特别大的矿场,那些矿场有大量的矿机。那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中国的算力非常强大,各种团队在积极推动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发展。

那时候我就注意到,中国的这些团队、项目和公司都非常庞大,但在国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完全没有认知。那时候在国际上,基本上大家只知道以太坊和矿工,但中国的生态已经在做很多更深入的事情了。

我记得在 2015 年的时候,你们和一些其他公司已经开始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 2015 年开始,中国社区就已经为以太坊发展做出很多早期的重要贡献,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在那么早期就开始支持。

我还记得你们买了很多以太坊基金会的代币。当时基金会真的非常需要这笔钱,可以说靠那笔资金活下来了。之后我也感受到,中国社区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大家开始在很多不同方向上发力,比如协议研究、密码学研究、公式算法的研究等。

其实可以说,2015 年的时候,除了以色列和旧金山,在其他地方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区块链项目了。但到了 2016 年,我还记得你们搞了许多项目,现在可以看到有非常多优秀的研究团队在做 ZK(零知识证明)、AI 等方向,这些都说明社区的质量变得非常高了。

Vitalik 如何一年学会中文并用中文演讲

肖风: 我前天跟 Vitalik 说,我们这场对谈要用中文,哈哈哈。刚才回忆到 2015 年年初,我们当时在一起的时候,他其实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但是有一天他对我说,他要开始学中文。一年之后,大概是 2016 年 8 月份,那年 9 月份我们万向区块链在上海办了一场「区块链周」,他是我们的主要嘉宾。

我 8 月份提前联系他,说如果你有 PPT 的话,请先发我一份,我可以找人翻译成中英双语,方便参会者更好地理解。他却告诉我说,不用,他会用中文写 PPT,并且用中文来演讲。只花了一年时间,我非常好奇,你是怎么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讲中文,甚至还能用中文来写演讲稿?这其实比单纯会说要更难得多。

当然我也回忆起 2016 年 5 月份,我们一起去了纽约、旧金山和伦敦。我记得在纽约的出租车上,Vitalik、我,还有分布式资本的沈波,我们三个人在车上聊天。当时我和沈波用中文在讨论一个事情,我们还没聊完,Vitalik 就拿出手机问我:「你们刚才说的那个词是不是这个意思?」他就是这样学中文的,就这么一点点学会了。 但我还是想听听你怎么做到这么快学会中文的?

Vitalik: 我学习新语言的方法其实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我的第一步通常是使用一个叫做 Pimsleur 的音频课程,它有很多语言版本,每个课程有 90 个单集,每集 30 分钟。他们从最基础开始教,比如第一课就是「你好」「我在美国」「我在中国」,每一课的内容会逐步变复杂。

课程的方式是反复听、跟读、回答问题,整个过程中你会不停地说,不停地重复,逐渐掌握基本表达。

后来我又加入了「认字」的部分,因为中文不仅要会说,还要理解汉字的概念,这比很多其他语言要复杂一些。我当时用一个记忆卡片类的 APP,每天学习 20 个汉字,系统会反复测试你是否记住了这些字的意思和发音。就这样持续练习,慢慢积累。

接下来唯一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 — —跟人交流。无论是语音还是聊天软件,只要有机会就多说多写。我记得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旅行时,我会特意去看每一条街道的路牌,因为它们上面都有中文和拼音。通过这种日常场景的不断积累,我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大概一年、两年之后,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这样才能不断理解更多内容、练习更多表达方式。你每天都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就越来越熟练了。

如何看中国开发者对以太坊的贡献与情感?

肖风: 我还记得 2016 年 1 月份,万向区块链和德勤会计事务所一起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以太坊的黑客松,当时有 100 多人从全球各地飞来参会,其中大多数是中国人,从北京或者西南方赶来。但也有一些国际参与者,比如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高中生专程飞到上海参加。他一个人来的,我们在现场临时为他组了队,结果他们的团队还拿了一等奖。

后来这个高中生找到我们万向区块链,说能不能加入我们的团队,他说自己不打算回意大利了。我们当时劝他说,至少先把高中读完,考上大学之后再来考虑未来。结果一年以后,他回到欧洲参加了一个叫做 LTA 的项目,后来还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技术骨干。

那么讲这个故事,是想说:中国的开发者社区从 2015、2016、2017 年以来,无论是在以太坊的社区建设、技术开发还是市场推广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且他们对以太坊也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投入,更多是一种深层次的热爱。

我记得 2016 年你在万向区块链的论坛上台演讲时,现场对你的欢迎程度已经把你当作明星了,甚至比现在的欢呼声还热烈。所以接下来,我想代表中国的以太坊社区和中国的开发者,无论他们现在是否直接在以太坊上开发,大家都非常希望听到你或者以太坊基金会能够表达一些想法。

你希望如何支持中国开发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在以太坊生态中发挥作用、建设社区、开发应用?

Vitalik: 对,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们其实已经解决了很多信息鸿沟的问题。过去,中国、印度、拉美这些社区,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比如这次我来这里的三天时间里,见到了很多社区活动和组织者,他们已经对 account abstraction(账户抽象)、共识算法等议题有很深入的了解。这说明我们的信息连接在变得更好。

另外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个叫做 Deep Funding 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开放比赛,谁能提供一个好的 AI 模型,回答社区问题,就能获得奖励。我去年在另一个活动中见到一位参与者,现在已经在做这样的项目了。这种连接变得越来越普遍,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

至于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更多具体的「应用」。但我有时候不太喜欢「应用」这个词,因为它太泛了。比如 Facebook 也叫应用,腾讯也叫应用,那以太坊如果只是用「应用」来概括,其实很难体现这个行业的独特价值。

我更希望在一些细分领域看到有更多人深入推动,比如 DeFi(包括 RWA 等现实资产)、去中心化社交(decentralized social)、信息金融(info finance)等等。不是说要一百个人一起做一个应用,而是分布到不同的方向里,每个方向都有二三十个深入推动的人才,这样社区会更有趣,也更有发展力。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团队在做社区,在讨论话题,组织活动,吸引开发者参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以太坊基金会也有很多本地社区支持计划,比如你们这几天看到的各种活动,我们都会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 — —包括资助、工具、平台资源等。

我们基金会的目标并不是掌控以太坊生态,而是推动它自我成长。对我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今天我们做一些事情,未来我们就不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生态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治了。

还有一个重要点是关于 L1(Layer 1)开发。这方面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动手开始,不需要特别认识谁,也不需要基金会批准。只要有热情和能力,就可以直接参与。

我们最近在努力解决另一个问题,是关于 L2 去中心化标准(stage 0、stage 1、stage 2)的定义和推动。现在很多 L2 项目都声称自己是去中心化的,但标准不清晰,更多是营销手法。我们希望用一套明确的技术标准来判断,比如符合某些安全要求、技术规范,就可以被认定为真正的 stage 2 去中心化网络。

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生态更加公平,更容易让新人和小团队参与。

L1 的开发我们也是一样的思路。现在我们的研究员 Justin Drake 正在推进一个叫 Beam Chain 的项目,可以说是以太坊 POS 2.0 的尝试。过去十年我们对 POS(权益证明)做了很多研究,现在对算法、抗量子安全性、博弈论都有了更深理解。我们希望把这些成果汇集在一个新的 L1 实验项目中,让全球团队都能参与。

现在已经有至少 7 个 Beam Chain 的候选团队,甚至我知道像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一些高校的团队,也在开展相关研究。如果有人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们关注并参与进来。

L1 研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你不认识相关群体中的人,哪怕你技术很好,也很难参与。这是我们特别想解决的问题。所以 Beam Chain 的研发会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吸引更多新团队从零开始参与建设,让以太坊的基础层能够长期进化。

区块链如何突破「不可能三角」?何时出现「微信级」应用?

肖风: 哈哈,对,你刚才说完以后,其实我有三个问题想跟你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理论叫「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 — —即去中心化、安全性和性能,三者不可兼得,你只能兼顾其中两项,而牺牲第三项。这个不只是区块链的问题,很多其他系统,比如汇率机制里也有类似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数学难题。

所以区块链该如何在保障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提升性能和可扩展性?如果效率和扩展性无法突破,那就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应用,从成本和用户体验的角度看,似乎在平面上解决这个三角难题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只有以太坊提出的分层架构,也就是 L1 和 L2 的方式,才是解决这个「不可能三角」最好的方案。你刚才也讲到了 L1 与 L2 之间的关系。

但接下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提问 — —如何解决「易用性」的问题?也就是把使用这项技术的门槛降到最低,把成本降到最低,把体验提升到最高。因为只有在真正易用的前提下,一个高科技的新产品或服务才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采用。

我们行业一直在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会出现区块链领域的「杀手级应用」?就是那种拥有大规模用户的应用。大规模应用的前提必然是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更强的扩展性。

就像计算机系统从最初的 DOS 命令行操作系统,演变成图形界面,再到移动互联网的 APP,一步步降低了使用门槛。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 DOS 命令行操作,恐怕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上亿人用计算机。所以微软推出图形操作系统之后,用户数从几百万扩大到几亿,几十亿,最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个手指就能完成操作,才达到了今天全球超 50 亿互联网用户的规模。

所以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的分层架构固然不错,但「易用性」的门槛依然太高。什么时候会出现区块链的「APP 时刻」?也就是说,一个复杂的 Web3 系统背后,可以通过一个超级 APP 被普通用户无感知地访问,就像微信一样 — —它再复杂的系统,用户只要点击一下图标就能用。

这种「微信级」的区块链体验什么时候会出现?我觉得那将是杀手级应用爆发的真正节点。你怎么看?

Vitalik: 对,我觉得要实现那一刻,还需要很多时间。我们确实在进步,但现在仍然有一些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就像我今天早上演讲中提到的,以太坊目前仍面临扩展性方面的挑战。你可能记得,我在 2015 年的演讲中就提到,区块链的发展面临四个技术难题:第一是扩展性,第二是 POS(权益证明),第三是隐私保护(Privacy),第四是安全性。

现在,零知识证明(ZK)这块发展很快,扩展性也有明显改善。POS 的机制已经成功上线,但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安全性方面,我们不仅关注协议本身的安全,还要关注用户账户的安全。

比如用户在链上的资产管理方式,过去有两个极端选择:一种是完全自托管,在电脑、手机甚至纸上保存私钥,这非常去中心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太复杂、太危险,甚至对我本人来说都挺难。

另一种方式是使用中心化服务,但这就带来了信任问题,比如 MT.Gox、FTX 的暴雷就是明显的例子。

所以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比如我们现在有多签(Multi-sig)、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ZK Email 等一系列方案,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安全隐患。

回到你刚才说的「APP 时刻」,我觉得,从 2015 年我们设定的那四个目标出发,今天大约已经完成了 50% 到 70%。只要我们把剩下的技术难题解决,应用一定会到来。

为什么我这么相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案例,比如 Worldcoin 现在已经有 1000 万用户,Sony、Kraken、Deutsche Bank 这些机构也都在以太坊上部署了 L2,还有很多国家,比如阿根廷、土耳其、东南亚的一些地区,都有大量用户在用稳定币、ETH、DeFi 服务。

这些都说明基础设施已经接近就绪,只要能把最后的用户体验瓶颈打通,开发者愿意投入,杀手级应用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终将迎来那个「APP 时刻」。OK。

如何让 L2 更轻、更易建:将「脏活苦活」下沉至 L1,L2 支付费用

肖风: 你刚才讲到像 Deutsche Bank 这样的传统大型机构也已经开始在以太坊上做二层(L2)建设。我们去年 12 月也上线了 Hashtag Chain,这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 L2。但在建设 HushKey Chain 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感受 — —相较于开发一个 APP,做一条 L2 链的成本还是非常高。

比如说,如果你想从零构建一个 L2,可能需要 20 个工程师,花上一整年时间。你不仅要搭建链本身,还要做浏览器、钱包、开发工具等等,远远不是「写一条链」这么简单。而这条链在运行过程中,每年光是技术运维的成本就可能达到上百万美元。

当然我知道 L2 不可能像移动 APP 一样便宜、快速、低成本,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对于那些想要从零启动 L2 项目的人来说,门槛确实太高。他们要招到 20 个专业开发者,还要解决种种集成与运维问题。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建议:能不能把这些「脏活苦活」尽可能下沉到 L1?也就是说,由 L1 提供更多基础能力,让 L2 本身变得更轻、更薄、更易开发。这样,就不需要像 HushKey 这样投入那么多人力、时间、资源去搞一个 L2。 你觉得有可能实现吗?什么时候能实现?

Vitalik: 这个我们其实已经在做了。可以举一些具体例子说明。

现在 L2 的一个高成本来源就是 integration(集成)。也就是说,L2 上的应用开发者通常需要接入各种基础服务,比如 Oracle、Filecoin、身份系统等等,这些都需要单独部署和管理。

那我们现在在做的是,让 L2 和 L1 之间的连接变得更高效。我今天早上也提到过这个话题。比如:

第一步是提升 L1 与 L2 之间的通信效率。 目前,从 L2 把状态提交回 L1,大概需要一周,我们希望能先缩短到一小时,最终达到 12 秒。这样数据传递的延迟就会大幅下降。

第二是 L1 引入一个叫做 L1SLOAD 的 opcode,意思是 L2 上的 EVM 可以直接读取 L1 上的数据。 举个例子,如果每条 L2 都需要独立部署一个 Oracle,其实很浪费资源。但如果你能直接读取 L1 上的 Oracle 信息,就可以共享数据,减少重复建设。

还有一个例子是钱包。 如果我们想让用户支持 Account Abstraction(账户抽象),比如用户能自由更换私钥、切换签名算法等,现在的做法是每次都要在每条 L2 上发交易更新设置,这就很麻烦。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关键账户信息部署在 L1 上,只需要在 L1 改一次,每个 L2 就能同步读取状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也是我提出的「Keystore Wallet」的概念 — —用户的钱包核心状态保存在 L1,所有 L2 都可以直接读取,真正实现共享账户结构。

所以说,只要我们能做好 L1 和 L2 之间的接口设计,就能让 L2 变得更轻量,开发者不需要重复造轮子。

而且,这种模式还能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我们可以推动出现一种「L1 与 L2 混合应用」(hybrid apps)。这些应用不再只是 L1 或 L2 专属,而是能够同时使用两层的数据和服务,实现更强大的功能组合。

肖风: 如果 L1 能承担更多的「脏活、累活、苦活」,那确实是解决现在大家诟病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当前很多人说 L2 创造了大量价值,但这些价值没有反馈给 L1。L1 提供了基础设施,结果却没有捕获到应得的价值。

如果 L1 能提供更多基础服务,让 L2 更轻、更易用,那 L2 就理应为这些服务付费,把部分价值返还给 L1。这不仅技术上合理,在经济模型上也是一种「价值回流」的机制。能做到这一点,对整个以太坊生态来说绝对是好消息。

你刚才也提到去中心化的问题。现在确实有些项目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摆个照片就说自己是「以太坊原生」、「去中心的」。但到了应用层,问题就变得复杂得多。

比如像你提到的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资产上链这件事,本质上就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因为任何一个 RWA 的发行,在法律上几乎都被认为是证券发行,它必然涉及发行人、运营方、审批流程和监管机构,这中间就必然有中心化的成分。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现实一点,在基础设施层面,以太坊必须保持去中心化、开放性、无需许可。但到了应用层,去中心化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找到「信任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的平衡点,而不是死守某种形式。

关于「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适用范围探讨

肖风: 一个证券类资产的发行天然会涉及发行方、运营方、审批方以及监管方,这里面一定会存在部分中心化,或者某种程度的中心化元素。如果我们希望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结合,借助以太坊或者其他区块链系统打造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金融之所以受到严格监管,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在传统金融领域,所谓的「割韭菜」行为是违法的,因为它减少了社会福利,制造了风险和不公平,因此需要监管。而这种负外部性,一旦引入区块链世界,同样不能被忽视。

随着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加深,我认为将体系进行「分层」是合理的。作为基础设施,以太坊 L1 必须坚持去中心化。就像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比如 IP 协议)是开源、无需许可的,任何人使用 IP 协议搭建网络,不需要获得他人的授权。这种开放性是互联网得以发展的基础。

区块链技术也是一样的,作为底层协议,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开源、无需许可、去中心化。但到了应用层,情况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应用本质上都是中心化的,Web3 世界不一定非要复制这个结构,但也不能忽视中心化在某些领域的合理性。 你怎么看待这种「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的平衡,尤其在应用层?

Vitalik: 是的,在应用层,如果我们涉及到现实经济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那完全去中心化或完全无信任是做不到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行为,是没法被密码学证明的。举个例子,如果我想卖你一部手机,你先通过以太坊给我转了 0.5 ETH,然后我通过 DHL 把手机寄给你。你收到手机后再在链上确认交易。

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链上根本无法验证我是否真的把手机寄出。你没法用密码学方法证明「我把手机放进了包裹里」,或者「DHL 确实取走了手机」。

或许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非常先进的零知识证明(ZK)技术,比如说证明我确实把手机交给 DHL,或者 DHL 出具一个链上可验证的物流证明(比如 ZK + TLS Notary 的方式) — —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必须信任 DHL,必须相信我真的放了手机进去。这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是密码学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

当然,区块链和密码学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这种「信任」的需求。因为当信任门槛很高时,只有被广泛信任的大机构才能参与,普通人就被排除在外,这对公平是不利的。

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做的,是让更多人拥有参与权。例如,RWA(现实世界资产)可以以代币形式发行,比如我发一个 Filecoin 代币,共计 100 万个单位。我在链上只发行 100 万个,系统上就能公开验证没有多发。而通过 ZK 技术,还能向链上证明我在某个银行账户里确实有与这 100 万代币对应的美元或港币资产。

又比如,一个政府要发放数字身份 ID,公众可能担心它暗中发放了「幽灵 ID」,用于操控选举或社交平台。如果这些 ID 是链上发布的,总量可见,公众就可以确认政府只发了 100 万个,而不是 200 万个。这种机制可以大大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成本。

这种减少信任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公平性。因为高信任门槛意味着小型组织或个人难以参与,只有被广泛信任的大型机构能进入。而一旦能够用验证机制代替信任,更多人就有了机会,这将使经济和社会更加开放和公平。

当然,在某些少数场景,比如数学竞赛题的验证,确实可以实现完全去中心化 — —例如我设计一个智能合约,如果你能提交一个满足某个公式的有效 ZKP(零知识证明),我就给你奖励;否则就不给。这类场景适用于全自动、可验证的逻辑闭环。

但在现实世界的 99% 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理想化的完全去中心化机制是做不到的。

肖风: 对,我非常认同。这其实是我们在开发 Web3 或区块链应用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一点 —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去中心化来解决。

当然,能用去中心化解决的部分,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因为它可以降低信任成本,提升系统公平性、效率和透明度。但对于那些需要连接物理世界、需要行为验证的场景,比如手机交易、实物物流等,链上机制目前是无法全覆盖的。

你刚才讲到的例子很好,我们仍然要信任 DHL 去运送手机,也得相信它确实完成了交付。

所以我们不应该执念于「从底层到应用层都必须 100%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更高效、更公平、更低成本经济体系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用好它,但也要接受它的边界和局限。

而现在,以太坊已经进入分层架构阶段,我相信这正是区块链迈向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

大规模应用启动中美开发者如何协同?

肖风: 嗯,现在这个新的阶段已经到来了。Vitalik 刚才也提到,很多关键技术,包括 L2 的持续优化,都在快速推进。我们也逐渐接近了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门槛。

从互联网、AI 到加密货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前 15 大互联网平台,除了美国之外,基本都是中国的企业。AI 大模型也是如此,除了美国,中国也已经证明具备研发能力,比如通过 DeepSync、华为、百度等。但像日本、印度、欧盟、英国,目前还没有拿出具有竞争力的大模型。换句话说,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均衡分布的。

我认为区块链也会出现类似的格局。尽管开发者遍布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两个语言圈层:英语圈(以美国为核心)和中文圈(以中国为核心)。英语开发者的规模确实更大,但中文开发者也构成了另一个庞大的生态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真的要推动以太坊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中国的开发者、产品经理、运营者、用户该如何参与?其实中国人在应用层的能力非常强,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就在「卷」中取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平台运营者。

比如目前全球前十大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中,有一半以上是华人创办或运营的。为什么?因为比特币在所有交易平台的技术本质是一样的,但客户体验和用户服务,是中国人明显更擅长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们认可以太坊正在进入一个以应用为主的发展阶段,那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华语开发者的优势?不只是开发者,也包括运营者和用户。中文互联网用户本身就超过 14 亿,加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有没有面向这个群体的策略,来激励他们在以太坊上开发应用、推动 adoption?

Vitalik: 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首先, 我认为推动应用的发展,不应该由以太坊基金会来「直接承担」。我们不希望五年或十年后大家还在依赖基金会推动生态发展。我们更希望全球的每一个本地社区都能成长起来,具备自主推动的能力,自己组织、孵化、实施各类项目。

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中国、亚洲、甚至非洲的开发者社区都有所发展,也建立了与我们基金会越来越多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在推动本地开发者组织、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方面。

我们之所以不愿做一切事情,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避免中心化。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不能完全依赖某个中心化机构。我们希望以太坊能自我进化,而不是基金会牵头推进每一个应用或项目。

第二个原因是资源有限。 你可能不相信,但现在基金会持有的 ETH 数量,甚至比孙宇晨还少(笑)。我们的预算非常有限,而社区中很多组织的资金实力其实比我们强。

而且,从根本上讲,应用是可以自我造血的。如果你做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应用,是可以吸引用户、获得投资、实现盈利的。因此我们更关注那些「如果基金会不做,别人也不会去做」的领域。

比如 L1 的核心研发、ZK Email、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ZK Wrapper 等基础设施组件。这些是高门槛、低商业回报的方向,所以我们愿意提供更多支持。

但对于 DApp、钱包等应用开发,它们其实已经具备可盈利性,不再需要基金会亲自推动。

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重点支持本地社区的成长。我们希望让更多开发者理解以太坊的核心理念、架构组成,比如 L1、L2、ZK、客户端等等,并引导他们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展开探索。

我们没有办法在全世界建立和管理所有社区,所以更需要与本地组织合作,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开发者生态。

这方面我们已经有所行动,跟两年前相比,和亚洲开发者的交流与合作已经顺畅许多。

我们也鼓励大家主动表达需求,如果你在做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有特定需求,我们基金会也愿意提供支持。我们希望未来一两年内,每一个城市都能有更强的开发者社群,孕育出以太坊的新一代核心建设者。

这场变革,其实已经开始了,而且我们相信它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广。

以太坊应在香港设办事处,重启内地黑客松与 Workshop

肖风: 对,就像你刚才说的,基金会专注做那些应用开发者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 ZK(零知识证明)、Layer 1 的协议研究等,这是对的。因为基金会应该有明确的定位。而应用开发者,他们在以太坊上构建时,确实也可能需要基金会和以太坊社区的支持和帮助,去了解怎么在以太坊上做得更好。这个帮助不一定是资金,更多可能是技术辅导、资源对接甚至是曝光渠道。

所以我们今天在 ETH Action 举办这场会议,也是邀请了来自亚洲各国的以太坊社区代表,希望每年都能有这么一次亚洲以太坊社区的聚会。大家可以交流怎么在亚洲推广以太坊的应用与技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两个建议想对以太坊基金会提出:

第一个建议是, 我希望以太坊基金会能在香港设立一个办事处。这对整个亚洲的以太坊社区,包括应用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这个办事处不仅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个可以实际提供技术咨询、辅导资源、曝光机会的联络窗口。很多开发者不一定需要基金会给钱,但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地方可以寻求支持和连接,特别是对一些初创项目。

其实我们这两天的会议,目的之一也是帮助这些开发者和项目增加曝光度,建立连接,找到合作资源。这是第一个建议,而且你看到刚才大家已经用掌声表示支持了,哈哈。

第二个建议是, 我觉得基金会,包括你本人,应该重新回到中国内地,重启和中国开发者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你过去做得非常好,记得 2017、2018 年你还常来上海,后来因为疫情中断了。

现在疫情结束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恢复这种互动。比如说,基金会可以考虑重启在内地的黑客松、Workshop;你本人也可以亲自到各地和开发者面对面交流。今年 10 月份,我们将在上海举办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你过去已经参加了前面连续七届,我们也非常欢迎你再次参与。

我们在万向区块链非常愿意协助和推动这个事情。我们希望在内地多个城市重新启动以太坊的 Workshop 和黑客松。这种形式不仅仅是活动,更是对开发者的实质性辅导,帮助他们掌握以太坊的技术,打造更多实际落地的应用。这就是我今天想给基金会和你提出的两点建议。

Vitalik: 好,非常感谢你,肖总。谢谢你对以太坊社区、基金会以及整个区块链生态这么多年的支持,真的非常感激。

肖风: 好,谢谢大家。今天我们的对谈就到这里了。我可以保证的是,在这之前我们两个没有进行过任何彩排或者沟通。

Vitalik: 哈哈哈,OK,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