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A:如何利用多因子策略构建强大的加密资产投资组合(数据预处理篇)
前言
书接上回,我们发布了 《用多因子策略构建强大的加密资产投资组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 理论基础篇 ,本篇是第二篇 - 数据预处理篇。
在计算因子数据前/后,以及测试单因子的有效性之前,都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数据预处理涉及重复值、异常值/缺失值/极端值、标准化和数据频率的处理。
一、重复值
数据相关定义:
-
键( Key ):表示一个独一无二的索引。eg. 对于一份有全部 token 所有日期的数据,键是“token_id/contract_address - 日期”
-
值(Value):被键索引的对象就称之为“值”。
诊断重复值的首先需要理解数据“应当”是什么样子。通常数据的形式有:
-
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键是“时间”。eg.单个 token 5 年的价格数据
-
横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键是“个体”。eg.2023.11.01 当日 crypto 市场所有 token 的价格数据
-
面板数据(Panel)。键是“个体-时间”的组合。eg.从 2019.01.01-2023.11.01 四年所有 token 的价格数据。
原则:确定了数据的索引(键),就能知道数据应该在什么层面没有重复值。
检查方式:
pd.DataFrame.duplicated(subset=[key 1, key 2, ...])
-
检查重复值的数量:pd.DataFrame.duplicated(subset=[key 1, key 2, ...]).sum()
-
抽样看重复的样本:df[df.duplicated(subset=[...])].sample()找到样本后,再用 df.loc 选出该索引对应的全部重复样本
pd.merge(df 1, df 2, on=[key 1, key 2, ...], indicator=True, validate='1: 1')
-
在横向合并的函数中,加入 indicator 参数,会生成_merge 字段,对其使用 dfm['_merge'].value_counts()可以检查合并后不同来源的样本数量
-
加入 validate 参数,可以检验合并的数据集中索引是否如预期一般(1 to 1、 1 to many 或 many to many,其中最后一种情况其实等于不需要验证)。如果与预期不符,合并过程会报错并中止执行。
二、异常值/缺失值/极端值
产生异常值的常见原因:
-
极端情况。 比如 token 价格 0.000001 $或市值仅 50 万美元的 token,随便变动一点,就会有数十倍的回报率。
-
数据特性。 比如 token 价格数据从 2020 年 1 月 1 日开始下载,那么自然无法计算出 2020 年 1 月 1 日的回报率数据,因为没有前一日的收盘价。
-
数据错误。 数据提供商难免会犯错,比如将 12 元每 token 记录成 1.2 元每 token。
针对异常值和缺失值处理原则:
-
删除。对于无法合理更正或修正的异常值,可以考虑删除。
-
替换。通常用于对极端值的处理,比如缩尾(Winsorizing)或取对数(不常用)。
-
填充。对于 缺失值 也可以考虑以合理的方式填充,常见的方式包括 均值 (或移动平均)、 插值 (Interpolation)、 填 0 df.fillna( 0)、向前 df.fillna('ffill')/向后填充 df.fillna('bfill')等,要考虑填充所依赖的假设是否合。
机器学习慎用向后填充,有 Look-ahead bias 的风险
针对极端值的处理方法:
1.百分位法。
通过将顺序从小到大排列,将超过最小和最大比例的数据替换为临界的数据。对于历史数据较丰富的数据,该方法相对粗略,不太适用,强行删除固定比例的数据可能造成一定比例的损失。
2. 3σ / 三倍标准差法
对数据范围内的所有因子做出如下调整:
该方法不足在于,量化领域常用的数据如股票价格、token 价格常呈现尖峰厚尾分布,并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在该情况下采用 3 σ方法将有大量数据错误地被识别为异常值。
3.绝对值差中位数法(Median Absolute Deviation, MAD)
该方法基于中位数和绝对偏差,使处理后的数据对极端值或异常值没那么敏感。比基于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更稳健。
# 处理因子数据极端值情况
class Extreme(object):
def __init__(s, ini_data):
s.ini_data = ini_data
def three_sigma(s, n= 3):
mean = s.ini_data.mean()
std = s.ini_data.std()
low = mean - n*std
high = mean + n*std
return np.clip(s.ini_data, low, high)
def mad(s, n= 3):
median = s.ini_data.median()
mad_median = abs(s.ini_data - median).median()
high = median + n * mad_median
low = median - n * mad_median
return np.clip(s.ini_data, low, high)
def quantile(s, l = 0.025, h = 0.975):
low = s.ini_data.quantile(l)
high = s.ini_data.quantile(h)
return np.clip(s.ini_data, low, high)
三、标准化
1.Z-score 标准化
2.最大最小值差标准化(Min-Max Scaling)
将每个因子数据转化为在( 0, 1) 区间的数据,以便比较不同规模或范围的数据,但它并不改变数据内部的分布,也不会使总和变为 1 。
-
由于考虑极大极小值,对异常值敏感
-
统一量纲,利于比较不同维度的数据。
3.排序百分位(Rank Scaling)
将数据特征转换为它们的排名,并将这些排名转换为介于 0 和 1 之间的分数,通常是它们在数据集中的百分位数。*
-
由于排名不受异常值影响,该方法对异常值不敏感。
-
不保持数据中各点之间的绝对距离,而是转换为相对排名。
# 标准化因子数据 class Scale(object):
def __init__(s, ini_data, date):
s.ini_data = ini_data
s.date = date
def zscore(s):
mean = s.ini_data.mean()
std = s.ini_data.std()
return s.ini_data.sub(mean).div(std)
def maxmin(s):
min = s.ini_data.min()
max = s.ini_data.max()
return s.ini_data.sub(min).div(max - min)
def normRank(s):
# 对指定列进行排名,method='min'意味着相同值会有相同的排名,而不是平均排名
ranks = s.ini_data.rank(method='min')
return ranks.div(ranks.max())
四、数据频率
有时获得的数据并非我们分析所需要的频率。比如分析的层次为月度,原始数据的频率为日度,此时就需要用到“下采样”,即聚合数据为月度。
下采样
指的是 将一个集合里的数据聚合为一行数据 ,比如日度数据聚合为月度。此时需要考虑每个被聚合的指标的特性,通常的操作有:
-
第一个值/最后一个值
-
均值/中位数
-
标准差
上采样
指的是将一行数据的数据拆分为多行数据,比如年度数据用在月度分析上。这种情况一般就是简单重复即可,有时需要将年度数据按比例归集于各个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