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对话零数科技联创兼 CTO 兰春嘉:产业企业盈利要取舍,可持续性来自核心资源的聚焦

收藏
分享

对于产业区块链而言,近两年是割裂的。

一面是产业的局部火热。随着底层基础夯实完善,应用场景创新提速,产业向着规模化、生态化演进,国家级基础设施节点不断增加,地方平台建设加速。另一面是市场的冷感,产业级市场规模受限,易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消费级市场仅在数字藏品昙花一现。

有限市场意味着存量竞争的加剧。

在底层平台侧,通讯公司、互联网巨头、区块链科技公司、行业联盟多方力量赛马激烈,拼资源、拼硬件、拼生态,技术组件化、集成化、平台化趋势凸显,生存倒逼厂商产品的多样与链条的延长,也对盈利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之中,除了资源加持的国有机构以及蚂蚁、腾讯、华为等业务厚度充足的大型厂商,垂直型、中小型区块链技术服务提供方的生存问题难以回避,近日网传行业某独角兽去年亏损1.68亿元的消息沸沸扬扬。

诞生于2016年,定位于数据共享与资产流通基础设施提供商的零数科技(简称“零数”),似乎并无此烦恼。据其CEO在采访中透露,零数2020年就已实现盈利,疫情期间业务规模仍然连续三年保持两倍增长。同时,它也是一家从未踏足过加密货币的企业,即使在以能源起家遭遇市场冷淡的初期,也未行差踏错。

对此,陀螺财经(简称“陀螺”)邀请到零数的联合创始人兼CTO兰春嘉,分享了他对于技术、企业与产业的洞察。 从履历看,中科大少年班本科、中科院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区块链领域博士后导师,光环加身这个词用在兰春嘉身上并不为过。

在交流中,技术背景的兰春嘉相应地展现出了技术实用主义的坦率与真诚,面对AI浪潮坦言“AI和区块链不是强耦合的关系”,认为“绝大部分的Web3应用没有可持续性”,即使零数TPS高达15万也坚持“联盟链追求TPS只是军备竞赛”,面对问题时,他会尽可能给出个人真实的回答。

而在零数之前,兰春嘉曾在华为担任无线架构师,这笔经历赋予了他坚实的技术基础,也让他培养出狼性的底蕴。零数在应用领域的强势地位也正基于此,以能源为例,去年1月,在兰春嘉的带领下,零数联合威胜信息合作的能源可信计量与绿色认证平台成功获选国家区块链创新试点项目,在能源领域一众国、央企业中表现尤为亮眼。

另一方面,兰春嘉反复强调市场的重要性,这在技术从业者中颇为少见,或者也正是对市场的敬畏,让他成功将技术专家与创业者两者身份有机结合。 对他而言,产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需要做到的是基于核心资源的聚焦,“理论上区块链适用的场景很多,但要实现竞争力,还是要做聚焦,通过资源禀赋聚焦细分行业,在细分市场做深、做透,市场化的能力很重要。”

目前,零数已从聚焦走向了多栖发展,布局横贯区块链上游基础设施、中游服务平台与下游的垂直应用,成为了一家全产业链企业,在政务、汽车、能源、农业、文化、金融等领域拥有众多落地场景,2022年,零数获评Forrester中国区头部区块链平台公司,并2021-2022连续两年入选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

对于政府界,零数可以被认为是产业区块链的明星企业,尽管它非常低调。去年7月,零数完成了上海浦东投资控股追加领投的B轮融资,这也是其自成立以来获得的第5笔融资,在产业里少见的高调了一把。据悉,零数也有未来的上市计划,如若上市,这将是全国首家区块链领域厂商的成功,会给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但只是从区块链产业来看,还远远不够,在市场成熟之前,供给侧的改革与产业的阵痛还将持续,对产业来说,找准方向、备好弹药,在寒冬中寻找生机,长路依旧漫漫,零数的成功,难以复制。

或许正如兰春嘉对是否建议创业者入局时的回复,“目前已经不是进入赛道的好时机了。”

以下为对话全文,应受访者要求,问答有删减与顺序调整:

01

聊技术和产业:TPS不是衡量标准,产业不会存在爆发性应用

陀螺:区块链技术在这两年并未实现关键性突破,更多是应用场景的拓展与深入,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兰春嘉: 公链方面,近年来还是持续有技术在推陈出新,对比之下,联盟链会相对缓慢一点,但也不是没有更新,可以看到市场上新的共识算法、高性能的底层链、跨链、智能合约虚拟机不断涌现,区块链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未来应用场景的增多会带动技术的进步。

陀螺:但公链的体验其实也不好。

兰春嘉: 公链本质是一种取舍,是安全性与效率的取舍。

陀螺:很多人认为目前的区块链处于1990年代的互联网早期,大约5—10年迎来爆发,你认为这符合区块链产业的发展阶段与进程吗?

兰春嘉: 从爆发这个词来看,我认为对于产业区块链圈而言,不会存在爆发性、大规模的杀手级应用,因为它更多是toB、toG的应用,不具备大范围应用的基础,toC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相对比较少,它绕不过数字钱包这个概念,国内钱包也不能上线,因此必然也不存在爆发这种说法。扩展到整个区块链行业,包括海外,我也认为难度很高,钱包门槛过高这件事到目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对于密钥管理,在易用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方式还在探索,以购买NFT或玩链游为例,从钱包开始就已经屏蔽了95%的人。

陀螺:所以你认为钱包是阻碍区块链应用的最大要素?

兰春嘉: 是,钱包不解决,流量就难以引入,也就不存在后面的维护和存续环节。

陀螺:你提到技术,原来大家觉得TPS越高就越牛,但现在批判联盟链好坏的依据已从单纯的TPS延伸至可插拔共识、跨链、智能合约支持语言等,你觉得这对产品研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兰春嘉: 对于区块链而言,TPS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所以大家都去追求,这更多是一种军备竞赛,虽然我们TPS也很高,零数在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区块链系统性能测试交易平均TPS达到15万,在联盟链中位于前列,但所谓的技术牛不牛,个人认为只有客户最有发言权,关键在于技术指标能否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现在国内各家区块链技术算是各有所长。产品研发也是一样的道理,根据需求去打磨技术很重要。

陀螺:你认为零数在整个区块链产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兰春嘉:产业侧目前主要有两拨市场玩家,一类是互联网行业的大厂,例如华为、腾讯、阿里等;一类是创业公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玩家对于区块链的战略定位存在差异,对大厂而言,区块链技术侧重与原有版图相结合以拓宽产品边界,完善产品矩阵,例如华为结合云计算、蚂蚁结合金融业务等,创业公司则偏向提供解决方案,更多是从乙方的角度考虑业务。仅以零数的位置而言,一些权威机构认证我们是创业公司的前列。

陀螺:从市场看,现在BaaS平台竞争挺激烈的,你怎么看?

兰春嘉:其实BaaS从概念上是有争议的,最早它是云计算厂商推出的SaaS的特殊形态,但在国内经过演变之后,BaaS服务逐渐脱离云计算,形成了区块链管理平台这一概念。现在说BaaS,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云厂商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公网服务,例如你可以去阿里云购买区块链服务,但因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这种形态基本已经宣告失败了。第二类就是联盟链体系里的区块链底层平台+BaaS,用大白话说,底层技术是没有界面的,为了让客户实现可视化,技术服务方会提供一个管理界面,但售卖的价值仍然是底层平台的价值,不过市场把它拆分成两个产品,本质还是底层平台的竞争。

陀螺:你刚刚提到产业区块链目标对象是企业级和政府级,政府级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行政级别重复建设链底层的行为,这是为什么?

兰春嘉: 个人理解更多还是甲方职能划分的问题,云计算时代也会出现省、市各建算力中心的情况,区块链预计也会遵循这一思路,细分来看就是职能划分的需求,例如部分省市要求统管统建,部分要求散装,各自有财政就会去做。

陀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在讨论跨链的问题,尤其是公链,但对于联盟链看起来不是很需要?

兰春嘉: 理论上跨链很关键,但目前产业重心更多聚焦单链的潜能挖掘,进入多链时代才会把跨链放在优先位置,相比跨链交互,现在更重要的是做大整个产业盘子。不过在实践中,目前也有很多政府会在项目需求中把跨链列为必备,但就实际价值而言,单链效益更强。

陀螺:现在很多政府都将区块链设为元宇宙的一环进行建设,你觉得未来区块链与元宇宙的结合是否会是厂商主攻方向?

兰春嘉: 从理论来说,你可以认为区块链是元宇宙的底层基础。元宇宙是这两年由Meta带火的,现在也推出了很多政策推动发展,但从体验而言,元宇宙最核心的还是物理世界到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射过程,现在很明显的是割裂感很强,技术仍然不太成熟。以VR为例,发展多年到如今,不管是光学材料还是电子元器件,成熟度都有待提升,沉浸感相对较弱,而脑机接口之类的更是遥远的事情。没有沉浸感,就必然会导致很多场景无法落地,例如游戏、办公沉浸感不强就会很鸡肋。当然,这是个长期主义,与区块链的结合理论是可以的,但这取决于技术的发展速度,基于当下的技术情况,元宇宙的工程实现在10年甚至20年之后都是有困难的。

02

聊应用与市场:应用有取舍,市场化能力很重要

陀螺:很多产业区块链企业都面临盈利难的问题,相比其他产业,区块链产商要实现盈利有什么重要因素,可以给点建议吗?

兰春嘉: 盈利一定要做取舍。理论上区块链适用的场景很多,但要实现竞争力,还是要做聚焦,通过资源禀赋聚焦细分行业,在细分市场做深、做透,只是作为技术提供方什么都做,没有主攻方向,很难维持。

陀螺:最开始零数选择专注于能源区块链是因为这个考量吗?

兰春嘉: 一方面是资源禀赋,创始人团队有好几位是能源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另一方面是我们认为能源行业天然具备多主体、缺乏信任、高价值等特性,与区块链技术核心不谋而合。

陀螺:但零数现在是一家全产业链企业,呈现出多栖发展的战略。

兰春嘉: 是的,最初就是坚持能源区块链,后面市场有所转变,逐渐开始发展多个领域,但我们也是有取舍,不会什么行业都做,其实现在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也和能源有关,能源领域储备很充足。

陀螺:转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

兰春嘉: 关键是对产业与行业的理解会有一个打磨的时间,但技术和产品其实变化不大,对我们这种偏市场化的团队来说,挑战没有很大。

陀螺:你一直提到市场化能力,你认为市场的理解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

兰春嘉: 零数的能力很综合,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优势。技术做到最优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技术如何应用,所以要把技术优势转换成服务特色。

其次是团队优势。我们搭建了人才储备体系,吸纳了一批熟悉场景、熟悉技术的人,公司已经形成一个从售前解决方案到实施落地的完整协同体系。

第三,具备场景优势。技术需要深入场景里去钻研,逐渐积累的落地场景越多,壁垒就越强。

第四,保持合规。区块链业务是有监管风险的,合规合法是区块链应用创新的生命线。

第五,资源整合优势。要有相对平衡的综合能力,这是区块链企业一个非常关键的优势。

上述综合优势的叠加,市面上其他的团队应该不太具备,例如纯技术背景的团队可能会显得很单一,但在这个行业更需要复合型的战略团队。

陀螺:基于你对市场的理解,你最看好的领域有哪些?

兰春嘉: 政务、汽车、能源、农业、文化、金融等等,很实际地说,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我们看好的,我们用脚投票。

陀螺:你们在汽车领域拿下了好几家订单,作为未来第三空间的汽车领域,对于数据流通与安全协作要求很高,可以重点提一下这块吗?

兰春嘉: 汽车行业我们做的很多,在行业也可以认为是最领先的,选择做这个行业主要基于两大考虑,一是网联汽车高速化发展带来行业红利期,二是网联汽车数据增量带来的场景化需求。增量市场+增量场景会驱动技术需求,此外我们也考虑到合作伙伴的先发优势,例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可以从产业与产品角度给予我们帮助。至于对应的产品如何跟上需求?以汽车数据可信这块举例,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比如某知名车企刹车数据疑云,本质上类似场景需要技术去实现证明,如果数据仅由车企控制提供,那必然会出现可信的问题,车企自证清白,就是一种典型需求,有需求就可以通过技术去降低交易与摩擦。

陀螺:车企是数据需求方,但出于竞争力与安全考虑,数据上链对他们也有顾虑。

兰春嘉: 他们有自证清白的需求,但也有关于数据安全的担忧。这种情况下,行业组织或者监管组织的引入很重要,而从技术角度,我们上链不会导致数据泄露,我们会通过哈希值或者摘要储存的形式上链,实际数据储存还是在链下,这是一种技术手段上的说服。

陀螺: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兰春嘉:对,民用车数据量非常庞大,例如我们接触的一家头部车企,有百万级的车,都储存在链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储存成本也会很高,因此目标是可以验证是否篡改而不是盲目上链。

03

聊个人与创业:区块链是很有价值的技术,想做有意义的事情

陀螺: 你在中科院的主攻方向是电路与系统专业,是什么契机接触区块链的?

兰春嘉: 我是11年在中科院博士毕业,毕业后,我去华为无线产品线担任架构师,主要负责相关产品的技术规划与架构设计。最早接触区块链应该是12年左右,我有一个朋友正在研发矿机,我也因此对区块链技术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当时了解程度并不深入。

陀螺:当时认为这个技术怎么样?

兰春嘉: 12年只有比特币,没有区块链技术这个概念,当时个人更多觉得是偏极客玩家或者极客圈子的东西,具有趣味性。到15年、16年的时候,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开始真正普及,大家开始研究如何将这项技术在产业应用中落地,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陀螺:现在对技术有新的看法吗?

兰春嘉: 到如今,区块链技术已历经多年,从时间线来看,以比特币计已接近15年,而区块链概念也存在有7、8年的时间,技术与行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我认为区块链是很有价值的技术,分布式存储与链式结构的叠加可以为非信任的场景提供一种技术性的信任。

陀螺:所以你觉得区块链还是一个信任驱动的技术,但很多人提起区块链还是认为是去中心化技术,港府前段时间则说是去中介化,你认同哪种?

兰春嘉: 我认为不是去中心化或者去中介化这种简单的概念就可以定义的,我很认同Vitalik之前的一篇文章对于去中心化的看法,去中心化的前提是要明确你要对什么对象去中心化,是制度、是架构、是逻辑?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去中心化维度,我个人还是更愿意从应用场景去描述这个技术。

陀螺:从零数创始团队的配置来看,是投资人最看好的创始班底,意味着资源+技术+商业化能力要素的三重叠加,在很多强技术类企业,也会面临决策确定的难题,你在创业过程中有遇到过技术与商业化的瓶颈吗?

兰春嘉: 我们高管团队产业化属性比较明显,不是纯技术背景,叠加了金融和产业背景。技术与商业化的瓶颈也曾遇到过,但更多还是以客户、以需求为导向。

陀螺:可以认为你们更偏产研一体化?

兰春嘉: 对,我们现在是从客户需求去驱动、规划产品。19年之前,我们纯技术做的多一些,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商业化的场景,只有类似PoC等探索类方向,很难有高价值的场景。

陀螺:19年你们应该还在做能源区块链,但那段时间市场并不好。

兰春嘉: 对,当时在能源行业我们参与比较广泛,光伏、新能源汽车、双碳都有涉及,双碳我们16年开始做,后来碳市场陷入停滞,我们暂停了一段时间,到21年重启,其实直到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储备也是最强的。

陀螺:对于后来创业者,那你认为现在还是进入区块链产业的好时机吗?

兰春嘉: 个人观点来看,已经不是好时机了,发展到现在,市场格局已经稳定下来,市场没有很大的空间去支持新资本的进入,在国内区块链相比AI、云计算等其他赛道,体量也会相对小一些,后续可能现有几家头部企业会持续赛马,最终集中的几家大型企业会胜出。

04

聊规划与其他:做行业的领头羊,走向资本市场会是努力的方向

陀螺:当前香港Web3很火,Web3也出过不少爆品,但都是昙花一现,你认为Web3应用具备可持续性吗?

兰春嘉: 我认为现在绝大部分的Web3应用是没有可持续性的,Web3不是新概念,也已经历了多年的应用实践,从应用价值而言,链圈做不出来的应用Web3会更难。

陀螺:为什么这么认为?

兰春嘉: 从实际价值来说很简单,就是没办法落地,很多应用不是仅仅依靠激励就能做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价值闭环。你是可以通过token实现冷启动提高创业启动的效率,但是可持续的前提是因为价值本身是可持续的,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加速这个过程,但不能直接决定商业的闭环。

陀螺:在国内,有企业用积分去代替token,类似于肖风的模型。

兰春嘉: 国内做积分也遵循一样的原则,只是积分可能不是在最初阶段就发行,是后续通过某种机制分发给社区,从而可以实现基于合规机制下的模式规划,但该种模式能否持续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商业性,积分不是主要因素。

陀螺:因此有人认为Web3圈子技术不是必需项,运营和宣传更重要?

兰春嘉: Web3个人理解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例如你做社群、社交,更多侧重运营,对技术没有强烈的需求。每个从业者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内心的主旨是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价值,所以偏Web3我不会很热衷,香港最近有很多政策,但是对于我而言有意义的不是很多。

陀螺:现在大模型也在军备竞赛,从技术角度,你认为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来临,区块链的应用模式会迎来哪些变革?

兰春嘉: 尽管现在区块链行业里很多人也在往大模型靠,但我理解这还是两条独立线条,关联程度有限。大模型的三大要素:算力、算法和数据,前两者可以通过时间去解决,三者中数据是最核心要素。在数据端,AI与区块链具备融合性,多方数据共享、流通、权属分配区块链可以解决,但AI和区块链不是强耦合的关系,相互促进的方式还是间接的。

陀螺:最后简单介绍一下零数未来3—5年的发展战略?

兰春嘉: 首先,做行业的领头羊,把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角色做好;其次就是资本市场,上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也在规划中;长周期而言,由于区块链多方、协作的特性,未来必然会走向开源、生态方向,以产业协同的方式发展,这一步是5年后的考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