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来看看15年前我们是如何看待Web2.0的
星球日报编者按:今天,互联网世界正在沉浸式热烈探讨Web 3.0,探讨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的创新,探讨风险投资的范式转移,探讨新一代开放互联网的形态和应用。
这一切既是新的,又不是新的,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我们今天探讨Web3.0,正如15年前的互联网从业者研究Web2.0。
2006年,商业互联网、服务型互联网还是新鲜的词汇,那一年是媒体报道里 Web2.0 被热烈讨论的一年。一方面,互联网初代的博客、分类信息、垂直门户网站遭遇寒流和资本撤退,曾经火热的博客网、猫扑网等大规模裁员;另一方面,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电商等平台开始蓬勃发展,Google和国内的百度、新浪等巨头押注2.0。人们探讨泡沫的存在,但也期待创新的力量。
但无论如何,当时的人们一定无法想象15年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会发展到今天庞大的模样,正如我们现在对Web 3.0的畅想,恐怕也只是管中窥豹。我们能做的,只有随着时代趋势,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回看历史总是有趣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5年前的科技媒体上对Web 2.0的看法,本文来自新浪,作者杨云高,发布于2006年8月:
博客、播客……Web2.0热还在升温之际,7月4日,新浪博客3.0上线。一位传媒业内人士却对记者表示,“Web2.0快over了!”
李想、高燃、茅侃侃(星球日报注:他们三人是曾经最炙手可热的80后创业偶像代表,李想创立了汽车之家和理想汽车,三次带领公司上市敲钟,茅侃侃则于2018年创业失败自杀,令人唏嘘)对这话肯定不以为然。这三个1980年代出生的毛头小伙子,今年5月还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大谈Web 2.0创业,大谈风险投资如何看好,他们断然不能接受这种唱衰论调。
显然,对Web 2.0乃至目前的互联网是否存在泡沫危机,不同位置的人,看法自然不同。不少人担忧的Web2.0泡沫,还未吹大到破灭,新浪又推出了3.0概念。它是吹了一个更大的泡沫吗?
“Web2.0热潮,实际上为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形成推波助澜。”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说,Web2.0本身是互联网的一个革命性标志,但问题是,人们的期望太高,太想从中获利了。“这轮互联网泡沫今年底或明年初就会破灭。”他甚至这样预测,而他之所以不愿具名,是因为“这样预测,别人肯定会来质疑你,因为你可能砸了很多人的饭碗。”
一旦涉及到“饭碗”问题,即使互联网果真存在泡沫,利益相关者看到的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对比分析2001年的第一轮互联网泡沫,新一轮互联网泡沫——即Web泡沫2.0,在人们的预料中悄然膨胀。正如17 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一样,郁金香在投资人眼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泡沫中的互联网亦然。泡沫是一场游戏,心照不宣的参与者击鼓传花的游戏。
Web2.0拜物教
2006年2月23日,《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表明,普通互联网用户对Web2.0知者甚少,73.3%被调研者不了解Web2.0。
一个在2006年仍为多数人所陌生的Web2.0概念,何以在2004年就发热、2005年热得发烫呢?
所谓Web2.0,最初由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他认为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到现在为止,对Web2.0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分歧。
在多数人眼里,Web2.0与博客可画约等号。一种被使用较多的定义是,Web2.0是以Blog(博客)、SNS(社会网络)、RSS(聚合内容)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靠xml、ajax等新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
2005年10月,旧金山人声鼎沸的Web2.0会议上,摩根士丹利的互联网投资女皇Marry Meeker用她鼓动性的语气说:“变化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头十年互联网商业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在演习,机会与变革将会非常巨大。”而英国皇家电视协会、BBC总经理Thompson则口气沉重地说:“令人震惊的时刻到了,数字化浪潮的第二波远比第一波更具破坏性,传统媒体的基础将受到猛烈冲击,把我们席卷出广播之外。”
是时,Google发布了典型带有Web2.0色彩的搜索服务“Co-op”和“Note Book”、新闻集团又开始了一轮Web2.0收购运动、博客书(Blooks)在美国异常繁荣,投资高潮在美国进行得如火如荼。Web2.0点燃了更多巨头的网络热情,BBC宣布放弃传统广播业务决定完全数字化再造,甚至美国的可口可乐、耐克、柯达都宣布建设自己的社会性网站来加强客户服务。
这种对Web2.0的狂热,半年后在中国续演。2006年4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Web2.0年会上,满眼都是正在找投资的小网站创办人。很多人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运动。马云率领雅虎中国亮帜Web2.0,央视国际网宣布重组,甚至新一轮社会性网站的建设也都围绕着一个核心“Web2.0”。
在这种狂热中,总会有一些理论被相机抛出来,以达到用理性来加固这种非理性狂热。摩根士丹利用技术性的语言,把这种再造描绘为“UGC(用户产生内容)/个性化/社区化”,鼓吹者还搬出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转换”,指出“Web2.0”以及金融、传媒、娱乐业在内的新经济也在面临着一次“范式转换”。他们描绘说,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90年代,再到2000年以来,一共发生了三次重大的价值演进,经营焦点由“公司-竞争-消费者”逐步演进,商业模式按“生产型-市场型-体验型”演进,经营重心是“大众-细分群体-一对一模式”,消费者角色则由顾客变成了参与者。
必须承认,互联网经济确是“理念经济”,“门户”、“搜索”、“竞价排名”、“电子商务”等等,一个新理念可以催生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和一批成功企业。像美国的flickr、Myspace、Youtobe、Facebook,中国的猫扑、网友、土豆、豆瓣、博客网,也的确激发了更多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很多没毕业的大学生,凭借点子和技术搞个小网站,再贴上Web2.0的标签,就跑到今年4月的中国首届Web2.0年会上找钱,期待成为下一个丁磊。
聪明如高燃者,自然不会错过Web2.0概念,他将Mysee直播网的web TV业务形容为Web2.0与TV的私生子。
各支创业细流的交汇,冲撞出Web2.0泡沫,并进而推动Web泡沫2.0 的形成。
没有天使,只有资本魔杖
创办Mysee.com的高燃,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下,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他目前的成功,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江苏远东集团的老板蒋锡培。
在蒋的默契配合下,高燃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诉说了一个动人的创业故事。情节简介如下:大学时代的高燃即表现出社会、商业活动的天赋,他曾拿着创业计划书游说杨致远,欲得到雅虎的投资,未遂。后又转攻有私交的蒋锡培,但远东公司董事会经过讨论后认为,投资高燃的项目存在风险,予以否决。既然公司不投资,蒋锡培索性自掏腰包,支助高燃100万元创业。
蒋的身份一下转为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人(ANGEL) 源自美国,指为新创业的公司提供风险资金的个人。在硅谷的投资体制中,一些机构专注于后期投资,一些机构专注于前期投资,但在前期之前,还有一个天使投资。越往后期,公司越成规模,团队越成熟,风险就越小,但回报率也相应越低。
蒋锡培投资高燃后有什么回报呢?至少,高燃的创业故事,为蒋锡培做了免费的、高美誉度的广告,这个广告的价值或许已超过100万元。至于蒋与高今后如何商业双赢,另当别论。
蒋锡培是个特例,他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使投资人。正如慧聪董事长郭凡生评价,蒋这个投资不叫天使投资,而叫慈善投资。他反问蒋锡培说,“如果你只有一百万,你会给他吗?”
显然不会。因为蒋锡培钱多了,所以有了Mysee的顺利开张。同理,因为资本多了,Mysee们也如雨后春笋。互联网第二波热潮的背后推力,是钱。
“今年下半年至少会有30亿美元投入中国。”3721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周鸿说,“据我所知,现在有不下30个基金进入中国。每家基金都会有1亿至2亿美元的份额。”
再往前推,2005年Web2.0大热时的第四季度,每个月就有不少于1亿美金的风险投资(VC)落入本土创业企业的口袋。来自硅谷的DCM将其全球投资额的20%-30%投入中国,仅软银赛富一家VC就在2005年对15家公司投入2亿美金。
2006年一季度,超过40家国际VC进入国内,投资总额达到26亿元,15个互联网投资案例的投资金额近1.5亿美元(约为12亿元人民币),占整个投资金额的一半。这些数据出自第三方调研机构清科公司的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共有233家本土企业获得总计10.57亿美元的创业投资。海内外创投机构在这一年为中国市场的新募基金达40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投史纪录。继美国、以色列之后,中国成为第三大创业国和风险投资国。
中国故事,正成为投资机构在美国募资时的主打牌。就像创业者要说服他们一样,他们也须在海外像祥林嫂一样重复中国概念,并辅以盛大、百度、分众、尚德的榜样力量。
在经历2000年的互联网高潮和随后的泡沫破灭后,2003年,携程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互联网业和风投业的复苏。2004、2005两年,第一波VC基本投完,2004年是VC回收投资最多的一年,达8亿美元,2005年则是VC募钱最多的一年,达40亿美金,这成了第二波VC投放的开始。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除了进入房地产等领域,这些热钱也部分乔装为VC,投向Web2.0概念的互联网公司、通信、生物化工以及新材料等行业。业界笑传:从硅谷飞北京、上海的商务舱里,坐的都是VC,上亿美金在中国上空盘旋,伺机着陆。钱太多了,好的投资项目就显得少了,于是出现VC们为争项目而相互开火的闹剧。
VC行业内部也在加快整合。来自DFJ、联想投资、华登的人组建了红杉中国,一伙英特尔创投出来的人自立门户,原软银亚洲的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加盟BainCapital,周鸿一、沈南鹏、古永锵、林欣禾等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纷纷加入VC,甚至原属半官方人物的田溯宁也离开网通自创VC。
面对滚滚资金相催,滚石移动、A8、亿友、猫扑等互联网明星自不待说,一些后起新秀如精品学习网、Wealink、碰碰网也在一夜之间冒出来,Mysee仅是其中之一。高燃也宣称自己获得千万美金级的投资,并且“有四五家公司在找我们,我们看是找哪一家”。这种“忽悠”可信度虽不高,但至少让人感觉,钱真的太多了!
那么,这些公司项目真有那么高的价值吗?
泡沫?泡沫!
IDG技术创业投资资金副总裁李建光说,IDG已经投了很多Web2.0的网站,像土豆网、中搜等很多公司。到底这个东西有没有戏,他们自己也没有谱。“投资1.0的企业,因为有美国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还算有谱,但美国成功的Web2.0企业寥寥可数。”
李建光认为,Web2.0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清晰的商业模型。“Web2.0将来会跟1999年、2000年的互联网新兴起来一样,会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整合时期。”
前任和讯网总裁谢文也持此观点。他认为,一个商业模式的成熟、市场的成熟,包括用户的认可需要很艰苦的时间,三年绝不长。Web2.0新兴网站商业模式的成熟需要时间。
还有一些更加乐观的看法,即认为经过第一轮互联网泡沫后,业界对泡沫增强了辨别力。他们认为,今天的互联网企业更加成熟,创业者更注重商业模式,资深的投资人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还提供了例证,从美国的Myspace2005年营收1.2亿,到国内创办于2005年的在线网络杂志Gogosun的收费订阅约2000万元纯利润,都表明Web2.0新兴网站具备有别于1.0的新商业模式。他们坚信,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证券等投资银行不会主动为第二次“泡沫”买单。
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乐观,有力支持了新兴网站们继续烧钱不赚钱。创业者精心培育了一棵概念之苗,从前期天使投资人,到后续不断的VC加入,使得这个链条越拉越长。由于有充足资金的喂养,互联网业呈现出新一波繁荣景象,但短期内不挣钱的事实,又让互联网业看上去更像藤蔓丰茂的无根之花。
互联网投资者自然不会承认泡沫,就像创业者不承认泡沫一样。他们与创业者站在同一利益战线上,把泡沫吹大,并在泡沫未破灭前,动作利索地套现退出。
高燃在央视《对话》里说,他是先找钱才干事,而不是先把成绩做出来,再去拉投资。如果有人出到合适的价钱,他会把网站卖掉。“我又是一个投机分子。”他说。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工具。这无论对创业者,还是VC,他们多半是能接受的。甚至于从投资链条来看,创业者与VC也互为工具,他们可借助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VC宁可低调行事,而不是愚蠢地高唱互联网赞歌。实际上,创业者与VC们也在紧张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泡沫论者。
“明年下半年泡沫就会开始破灭。”金融界副总裁、原新浪网财富中心总监王炜说,现在有几十万元就有人敢去办网站玩过程,这是典型的泡沫期。“基本上的算法是按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周期来计算,当然,其中考虑了大环境的一些因素。现阶段是风投大量进入,但势头已经很慢了。”他认为,“这次泡沫与上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已经进入赢家通吃阶段,新的公司越来越难生存。”
还有更悲观的论调。“明年年初,财报出来之前,互联网泡沫就破。”一互联网分析师笃定地说,“互联网挣了什么钱?广告、游戏、mvas(移动增值业务),对不对?”
他分析说,广告主在网络广告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是互联网企业所忽视的问题;游戏的市场增长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mvas的增长有限,同时与互联网弱相关。“资本的耐性很低,市场一旦刮起风来,谁都挡不住。”他说,“其实市场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人们太贪婪了,贪婪的期望超过了高速增长的速度。”
支撑他的判断的,同样是数据,“基本上就是看(网络广告、游戏、电子商务和mvas的)增长速度、集中度和VC投资规模。这三个指标能说明很多问题。”“集中度继续增加的市场,即使增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不妙。”
提及Web2.0,他认为,Web2.0最终媒体化了,抢的是网络广告的钱,“大家以为是挣用户的服务费,后来发现还是要挣客户的广告费。广告主的广告费增长有限,所以预期达不到。”
他还举例说,与Web2.0同样热的还有IM(即时通讯),但IM发展十年来,真正开始盈利,是从2004年开始的,依靠mvas。“大家太浮躁,没有泡沫才怪呢。”
除了互联网业内人士和分析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少磊老师也持“泡沫论”。不过他凭的是直觉,“简单的数据也未必真的有用”,“互联网经济有明显概念的东西,比如Web2.0、SNS,所以有点泡沫是有利的。”
“但我不相信会有上次那样崩盘似的破裂。”王少磊说。
尽管有人认为,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后才能确认,但事实上,泡沫是具有典型特征的。比如,价格快速上涨,对价格持续上升抱很高期望;主观思维“范式改变”;新投资者加入以及新兴企业家出现;公众和传媒高度关注,等等。
Netcraft发布了2006年6月份的互联网Web Server调查报告,得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数据:本月互联网新增站点数目达到396万个,这是史上最大一次的单月新增站点数量。这次大爆发,超过了2003年3月的330万。这次爆发基本上由Blog推动,Blog服务增长强劲,Google的Blogger新增用户(域名)达到66万,而在全球范围内Blog也在疯狂流行,增长最快的两个地方是德国的Intergenia AG和日本的Excite.co.jp。研究者警告说,这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泡沫的有力证据。
重回互联网本质
互联网成了倒啤酒似的产业。“第一次倒啤酒会冲起大量泡沫,第二次再倒时,那酒会斜贴着杯边缓缓下去,泡沫会少些,但仍会激起大量泡沫。”
如何避免泡沫呢?很多人相信,互联网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他们认为,互联网使社会经济体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但互联网本身不是经济体的组成部分。
有一组数据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网站数约为668900个,其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60.7%。
中国电子商务的源动力来源于企业,而中国99%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所以,尽管有很多披着概念的新兴网站在叫嚣,但这些网站可能只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不构成互联网经济的主流。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存在Web泡沫2.0,但破裂后的打击可能不会像上次那样大。
其实,互联网已不再是经济体的附属工具那么简单了。人们的需求由“衣食住行”扩大为“衣食住行知”,使互联网经济正构成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增量,或者说互联网经济也是实体经济。不仅如此,从载体到实体,从信息到娱乐,从注意到体验,人们对互联网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也在深化。
至于Web2.0亦或其他概念,新浪网资深副总裁陈彤的感受是,概念本身非常不重要。“重要的是,网民真正存在巨大的技术应用。互联网厂家关注的是用什么互联网平台满足网民的需求。”
陈彤还举了个让人瞠目的事例。他说,新浪网最初成立是为了给王志东研发的中文软件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几个月后发现大家真正愿意探讨的话题是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后来推出的论坛,流量远远大于产品本身,这促使新浪网决定推内容频道,因为发现所谓的互动、以网民原创为主的论坛形式,不足以最好地表现新闻。
早期的新浪是从最典型的Web2.0网站,发展到所谓Web1.0的。
网易首席架构师丁磊就曾表示,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Web2.0的业务,而且会做得更好。丁磊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是关注最本质的东西,以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扛着2.0还是3.0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