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生态重塑
图2 区块链赋能供应链运作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杨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周钰筠
导读
针对长时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毫无疑问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即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规模巨大,受限于企业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违约风险难以把控等现实情况,金融机构对这只“螃蟹”也难以下嘴。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下银行只需重点关注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通过管理上下游的贸易流与资金流来把握中小企业的信息,将单个企业不可管控的风险转化到整个供应链上,降低违约可能性。
正文
国内首个《供应链金融技术标准定义》于2016年9月28日发布,正式确定供应链金融行业术语及技术标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最初的核心企业自主联结上下游作担保融资;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直接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中小企业对接;最后发展为以平台为中心连接点,金融机构通过直接把控供应链的整体风险而非依赖于某个企业信用提供融资,供应链金融经历了“1+N”、“银企直联”至“三流合一”三个阶段。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痛点一览:供应链金融实践仍受制约
供应链金融理念的提出可谓一大突破,但由于发展初期国内监管政策不完善、市场竞争者良莠不齐、受技术天花板的制约,当前仍存在以下几大痛点亟待解决。
授信对象局限性
即便利用互联网平台可获取到足够多的供应链企业信息,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管理考虑会仍以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为主,垂直给上下游企业进行衍生授信。风险传递的扩散性使得金融机构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级供应商与经销商授信,而距离供应链较远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依旧无法得到满足[i]。
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有限,他们普遍难以自证其还款能力,在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下往往处于劣势。加之抵押物资源稀缺、范围小,其动产又不易评估质押,除却核心企业的信用外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获取其他保障。如此一来能搭上供应链金融快车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最急需资金的边缘小微企业远未达到门槛。
信息不对称严重
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成本随管理范围扩张而急剧增大,随着产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提高,供应链企业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核心企业全权管理是不现实的。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常为核心企业将管理权下放至低一级供应商,这种分层式管理导致了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心企业对物流、资金流、贸易流掌控力不足,甚至存在信息篡改风险。
信息不对称衍生出两大问题:一是信息的真实性存疑,金融机构无法正确评估资产物流信息、界定风险水平,从而不愿放贷;二是导致信任危机,体现在企业之间与银企之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将增加物流、资金流审查等直接成本、耗费时间;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也会提高信用评估代价、导致融资流程冗长而降低效率。
虚构交易成本低
着眼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初衷在于能将资金引导向真实高效的贸易中,处于中枢位置的大企业则天然担负起为相关交易活动增信的责任。当前供应链管理技术的限制使信息的透明度与流通速度不容乐观,考虑到某些关键技术与渠道被上下游企业所掌控的可能,综合来看核心企业对其交易的真实性无法提供充足保障。
供应链流的信息管理混乱、传递延迟等漏洞给了企业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的土壤,一旦出现问题,举证追责更难以进行。低质甚至虚假交易的影响传递到终端消费者,对现金流的回收产生直接负面的影响。为降低回款风险,银行被迫加大投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
违约风险高居不下
一般而言,违约源于恶意虚假交易等主观因素及现金流断裂等客观因素。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制度对链条企业约束力弱、操作空间大,导致无论是供应商与购买方之间还是金融机构与融资方之间的最终现金结算过于依赖双方的契约精神,尤其涉及到多方交易、多级交易时风险成倍增长。
除却恶意欺诈的偿款风险外,供应链的监督不善将体现到产品上。流水线生产与精细化分工决定了任一生产阶段的风险是层层传递、紧密结合的,质量问题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进一步导致的现金流短缺会影响贷款的回收。整体供应链的风险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经调查,银企在应用供应链金融时大多受制于风控体系的不完善。如图1,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显示,90%企业认为客户信息缺失、信贷效率低下、评估能力不足及缺乏数据挖掘经验制约了供应链金融普及与业务的发展。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控数据源质量、加快互信机制建设。
图1 企业供应链业务发展痛点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2017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科技赋能:区块链加持供应链金融
区块链核心是分布式记账数据库,给予参与方对于信息同等的权利,体现在任一方均有权查看所有信息且无法修改或删除。去中心化、透明可视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征使区块链天然成为加持供应链金融变革升级的有效技术手段。供应链金融属典型的联盟链应用[i],致力于将相关信息变为共享知识,提高体系运作效率。
保障信息可靠:共识算法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共识算法通过各节点是否达成共识去认定记录的有效性,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区块链利用共识算法实时更新记录数据最新进展,将完整的交易流程呈现给各个参与方,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记录时给每笔数据附上时间戳,不仅有利于定位信息,且篡改某个节点的数据会留下痕迹,有效防止信息被删改。
具体到供应链金融应用领域,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审查阶段即可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便于核对背后交易是否真正进行,保证债券凭证可靠[ii]。在贷后风控阶段,持续更新的数据流为后续追踪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令虚构交易与重复融资等行为无所遁形。区块链应用赋予供应链金融更高的安全级别,消除金融机构对企业信息流的顾虑,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无法自证信用水平的问题。
如图2,位于上下游企业将各自信息流、资金流、贸易流数据整合上链,数据缺失自查、多方交叉验证、资金闭环监控的机制优势确保交易真实,防范欺诈风险。
图2 区块链赋能供应链运作
资料来源: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管控履约风险:智能合约保障交易按约执行
智能合约被看做是区块链最有价值且易普及于商业场景中的重要发展方向[i]。它封装了若干状态与预设规则、触发执行条件及特定情境的应对方案,以代码形式储存在区块链合约层,其特点是当达到约定条件时,预先设定的操作会自动触发。只依赖于真实业务数据的智能履约形式不但保证了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环境下合约得以顺利执行,而且杜绝了人工虚假操作的可能。
在条件确认阶段,基于区块链上实时更新的价格质量信息,核查外部各方业务信息流,判断交易达成后,智能合约被激活并执行。与此同时,通过物联网对质押物进行追踪,监测价格动态变化并设置不同自动应答方案,控制市场风险。在合约执行后续阶段,可利用去中心化的公共账本、多方签名技术加强资金流向管理与回款监控。
打通数据孤岛:数字资产建立共同信息平台
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的生产信息、商品信息及资金信息是相互割裂的,无法沿供应链顺畅流转,缺乏围绕核心商品建立的信息平台。区块链技术支持多方参与、信息交换共享,能促进数据民主化、整合破碎数据源,为基于供应链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让大数据征信与风控成为可能。
区块链加持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快信息流通效率,还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保护数据的隐私。透明化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不等同于彻底披露所有数据,加密算法可确保各供应链参与方的隐私。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发出已收货信息时并不会被系统中其他企业透露供应商的信息,确保数据的客观性。
共同信息平台可解决供应链溯源问题。生产过程、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整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均可从平台上快速获取,使交易路径一目了然,各节点的联结关系更加透明化。这不但加速商品信息流转、降低审计成本,而且有助于责任追溯,防范违约风险、保证金融风控业务顺利进行[ii]。
提升融资效率:数字系统简化运营程序
制约融资效率提升的因素大体包括前期审核与风险评估、业务多级登记审批、打款手续冗长等,且各类费用高昂,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效率。要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主要从成本节约及运营速率提高两端同时发力。
首先,区块链公开透明性能够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开展业务时减少信任建立过程所需的试探性交易、降低沟通成本,以便提高商业协作效率。供应链一体化推进了企业对于客户需求快速应答机制的改善,还能防止库存管理混乱、采购运输中断等严重阻碍贸易进程的问题。同时,对银企融资合作双方而言,风险评估成本也能大大压缩。简化传统信用评估步骤、删除由于信任危机增加的核查程序,缩减了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通过连锁反应最终提升融资效率。
就运营速率而言,所有实物商品与纸质作业均可数字化,如数字化作业系统、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信用体系等,为业务实施过程节省时间。采用智能合约将减低人工监督成本、在独立于第三方的前提下也可自动执行,紧密对接业务流程节点,简化了运作程序。相应地,基于上述交易的贷款审核发放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拓展业务范围:可扩展编程打造多样应用
在区块链应用的2.0时代,不仅限于数字货币,更延伸到了金融领域。通过智能合约、精确计算、强制执行等手段保证资产的使用方向,从而确定资产的未来价值。在构造金融资产及其合约的过程中,关键就是不同时点价值的计量,区块链技术可解决资产定价问题,为创造多样化金融资产组合打通了道路。传统复杂投融资组合构建受制于风险水平把控,多层信息传递及覆盖增加了不透明度,使得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扩展道路上难以阔步前行。可视化价值计量既给创造更丰富的组合产品提供了机会,同时又赋予金融机构足够的信息以便进行灵活搭配、风险对冲,为业务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银行都能在不同组合的搭配中找到平衡、降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的难点。
产品多样化还体现在合约设计的灵活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下基于智能合约的交易也拥有不少优势,其中之一即为代码式合约的可编程性强。区块链的灵活编程特性在设计合约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与需求的不同添加相适应的个性条款,不再受限于传统合约模板,实现精准营销。另外,条款设定可以与基础大数据相匹配,利用历史数据和当下信息搭建衡量指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除此之外,编程区块链也让监管科技提升一个技术层次。提前确定的资金流向使得可视化、确定性监管成为可能,推动监管层从被动监管(等待被监管方提交数据)到主动监管(主动获取监管数据)转变,提高了货币违法使用行为的曝光率。这一技术可应用在经营监管、资金监管以及税收监管各领域,甚至开展新型监管模式,区块链技术可预见地在未来会给电子商务监管带来新一轮曙光。
落地思考:区块链应用现实分析
降低区块链应用门槛
无论是对于金融机构还是核心企业而言,聘请一支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团队来从零搭建平台是不现实的,费用过于高昂且时间成本大,不具有经济意义,反而得不偿失。有人将今日的区块链比作往昔的计算机,就像Windows系统所做的事情一样,区块链的门槛降低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可视化系统或平台作为基础。区块链产业分为底层技术及基础设施层、通用应用及技术扩展层及垂直行业应用层,其中通用应用及技术扩展层为垂直行业应用提供服务和接口等相关技术服务,是供应链应用的主要关注重点。
表1 区块链通用应用及技术扩展层项目现状
注意结合特定商业场景
技术的应用从来不是独立的,供应链金融也类似。利用区块链加持供应链金融需要注意具体操作方向,精准定位产业链条中“钱-货-权”不匹配的节点进行升级改造,针对不同的产业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若不顾具体场景特征而生搬硬套所谓的技术手段,不但无法达到期望目标,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如在农业产业应用中,可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读取作物的各类信息,溯源到生命周期中其他数据,判断作物成长阶段、是否新鲜等;还可以根据动态模型估算产量、优化生产方案、管理库存从而确定采购方案、计算融资规模。在大宗商品交易应用中,将订单信息同步到链条上各节点,相互监督及交叉核查可验证交易真实性,简化查询订单信息流程。
金融服务需主动下沉产业
上述所有畅想均建立在各企业已位于链条上相应的位置并积极参与,因此如何助力企业上链成为区块链落地工作的重心。首先要看到核心企业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因其有延长上下游企业账期的需求,助力供应链建设能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借助核心企业的号召力使供应链金融服务触及供应链各方,被认为是打造完善供应链体系最快捷高效的手段。在当前“区块链+”应用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还应主动与企业合作,提供必要支持,搭建起可运转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引入区块链应用变革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了解产业供应链特征、生产销售特征也十分尤为重要,是服务定制化设计的基本前提。
简单来说,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呼吁金融机构转变融资交易中的被动姿态,将中小企业纳入区块链体系中,才能拥有足够提供后续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来源。
总结展望:区块链重塑供应链生态未来可期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中拥有广阔的市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金融专业委员会披露,仅运费垫资每年存在约6000亿元的融资需求,其中不到5%通过银行贷款获得。但由于存在授信对象局限、信息不对称、信任传导困难、审批流程冗长、增信成本高昂、融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发展受到不少限制。区块链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去中心化、透明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引入智能合约、BaaS等中间层技术应用,可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痛点,重新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政策支持也提振了布局区块链金融的决心,2017年,中央颁布的84号文件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列为六项重点任务之一。
从发展到商业化落地过程中相互磨合是不可或缺的,新兴技术在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的同时也反向激励技术的反复革新以适应产业规则。在降低区块链应用门槛上许多公司已进行了尝试,相信在金融机构与各技术平台不断开展试验田的努力中会有更多落地项目,助力金融服务脱虚向实,真正造福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 李智华.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 信息系统工程, 2016(7):49-51.
[2]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 2016[R].北京:2016.
[3] 朱兴雄, 何清素, 郭善琪.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J]. 中国流通经济, 2018(3).
[4]杨望,王宁桥. 区块链:演绎科技金融未来[J]. 金融博览, 2017(3):56-58.
[5]杨望,王虹珊.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的应用及发展[J].金融博览,2018(4):54-55.
(原刊于《当代金融家》2018年10月)
了解更多深度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杨望金融”公众号。(ID:yangwangjin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