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 + NFT 能否扛起区块链减排大旗?
如果说过去五年,全球区块链的竞争维度是性能与应用,参与行为是 “自下而上”, 那么接下来五年的竞争指标与发展模式将会出现“大反转”,可持续发展、低碳减排将会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且这种推动力将是“自上而下”,即各国政府、环保机构、民众都将成区块链 “节能减排” 行动中的积极、主动参与者。
比特币高能耗挖矿、以太坊 POW 机制,这些曾经在大众视野中的“隐秘的角落”,将走向聚光灯下被追踪计算,统计到各行业能耗名单中比较。 一方是对现有能耗状况的谴责,一方是各种绿色新方法的启用,这是否会开启新一轮的区块链淘汰赛? 这轮淘汰赛中,怎样的模式会扛起区块链行业的减排大旗呢?让我们盘点一下当下的状况与分化路径,看看哪方有机会担起大任。
高耗能挖矿与交易无法再持续
根据区块链碳足迹查询网站 carbon.fyi 统计,比特币网络的总功耗约为 45.8 TWh(太瓦时),相当于 125 座大亚湾核电站全年的产出,每年排放约 45,800,000 吨二氧化碳;以太坊活动的年功耗大约为9.62 TWh,相当于 26 座大亚湾核电站全年的产出。
在交易方面, 一枚比特币的交易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 700,000 张信用卡刷卡能耗 ,交易速度和 gas 费更是以太坊成为了能耗“大户”。基于此,不少组织公开倡导,希望加密货币交易者抛弃 POW 链,转向 POS 链,舆论的声音越来越高, 以 POW 机制运行的区块链必将承压,从而加速这种转移 ,从这个维度看,POS 链胜出。近期,Algorand、WAX 均宣布其区块链已达到完全碳中和的水平,相信陆续会有更多的 POS 链做出表态与承诺。
NFT 能否成为大众的减碳工具
一个是区块链运行机制的“节能”,这主要针对区块链行业内,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碳足迹进行追踪,这就针对整个社会 ,包括政府、企业与个人,更加大众化,影响力和带动效果也会更强。2018 年,IBM 曾提出,区块链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使用通证自动计算企业需要购买多少碳信用额来弥补碳排放,这是对企业端的服务。
对于个人端,近期不少机构都开始发声,提供解决方案,其中不少机构采用了 “NFT”的方式来帮助大众追踪碳足迹 。万事达对外宣称,将通过其基于区块链的 NFT 解决方案,帮助消费者直接抵消碳排放,并帮助品牌跟踪产品的碳足迹,以此来提高对供应链流程的可见性。WAX 区块链近日宣布将于五月正式发行面向消费市场的减排NFT,还开发了一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类型 vIRL(virtual + In Real Life),这种减排 NFT 售价从1美元到 100 美元不等,每一美元价值的 NFT 即代表为地球种下一棵树苗,可赠送、交易、可 “种植”。如果个人想降低自己的碳排放量时,可购买这些减排 NFT ,兑换后世界植树造林非盈利组织 National Forest Foundation 将对应种下树苗。
综上所述, 以 POS 机制为基础,无论是以同质化或非同质化通证 NFT 为手段,针对企业与个人,绿色区块链都已经被推向聚光灯下 ,奔驰、沃尔沃、塔塔等汽车企业都已启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来追踪及减少碳排放,相信今年还会有更多行业加入其中,而 个人减排还需要更有效的激励方式来调动 ,每个人的网购运输、物品包装、商品配送等,不知不觉一年下来,就会积累庞大的能源消耗, 其中一部分如果以数字化的方式替代物流进行传递,就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 ,因此POS + NFT 这个组合,针对企业和个人,或许是现阶段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减排方式。
比特币只是序章:万亿资管巨头 Hamilton Lane 揭秘代币化如何吞噬传统金融?
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普及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万字梳理美国关税往事: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抄袭
作者:Citrini, 分析师编译:Felix, PANews受美国加征关税事件影响,全球经济仿佛进入一种无序状态,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一步臭棋?分析师 Citrini 发文从历史...
行业观察|DePIN+AI正在书写DePIN机器人新时代前言
灰度第二季度TOP资产,新进三个项目资产,两个和DePIN相关,Messari显示DePIN赛道已经增长到500亿美金市值,第一季度融资规模和去年相比略增,但是项目数量显著减少,表明DePIN正在走向成熟化。 Messari 上月和 FrodoBot Lab 共同探讨了 DePIN+AI 构建的 AI 时代机器人范式革命,主要观点指向具身智能 AI 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算法,还涉及硬件升级、数据积累、资金支持以及人的参与。过去,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和大型企业的主导地位,使得创新速度受阻。而 DePIN 机器人网络的建设意味着,借助去中心化网络的力量,机器人数据收集、计算资源和资本投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协同进行,不仅加速 AI 训练和硬件优化,还能降低开发门槛,让更多研究人员、创业者和个人用户参与进来,同时期望机器人行业不再依赖少数科技巨头,而是由全球社区共同推动,迈向真正开放、可持续的技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