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模式下,创新作为一种创出新地破坏市场均衡的力量,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动态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约瑟夫 熊彼特

原文标题: 区块链带给经济学的范式革命(一)---------区块链与全球信用基础协议
撰文: 高小斧

经济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信用建立史。人类最原始的商品经济是从以物换物开始,比如渔夫需要兽皮衣服,不过他只会捕鱼,不会打猎,所以他用了一条鱼和隔壁的猎人换了一张兽皮,刚好猎人不会捕鱼,但喜欢吃鱼,所以这交易就一拍即合,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在原始社会中为不同人类提供了社会分工。但是如果渔夫和猎人距离很远,渔夫把鱼送到猎人家的过程中有可能鱼已经坏了或者在中途被劫匪抢了,这次的交易便宣告失败。因此,这种交易不仅成本高,还面临很高的交易风险。于是,人类迅速的发明了货币,从最早的贝壳、石头,到近代的贵金属、纸币和现代的虚拟货币,人类对于货币的使用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而传统金融的信用体系建立依靠的是无数个“中心”,如央行、商业银行、交易所,同时依靠国家机关如法院、警察等对各个中心提供“担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发现这种依靠“中心”的交易成本依然很高。举例来讲,商业银行对企业小额贷款的定义是五百万元,如此大的数额导致了众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无法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于是,十年前,无数的“支付宝”们抓住了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机遇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人信用,它让信用建立的成本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降低了很多,因此能够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十万元以下的贷款,这是前所未有的。

那为什么依然需要区块链技术呢?近年来大量小贷公司“暴雷”以及蚂蚁金服被央行约谈暂缓上市都表明,光靠互联网金融公司使用大数据构建信用是远远不够且极为不准确的。

虽然互联网公司在表面上会提倡开放、包容、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但是用户大数据的使用权和归属权均是被公司掌握的,数据在每个互联网公司内部形成了自己的信息孤岛,无法在全社会形成环流,用户个人作为大数据的生产者并没有获得信用资源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全球信用成本并没有因为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而下降。以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例,海量的数据是由一个又一个参与主体产生的,如果按照互联网精神,这些大数据就是一种“全球性的信用资源”。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大数据的创造者-----用户并没有获得这些大数据的掌控权,反而会频繁接收到由于这些大数据产生的广告推送等内容。

因此,在我们看来,新的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数据既要能够共享,又必须能够拥有清晰的所有权边界。WEB2.0 时代通过 TCP\IP 协定解决了信息的复制、传递、共享问题。但是当信息上升到了拥有清晰所有权边界的资产高度时,WEB2.0 便不够用了,因为在 WEB2.0 中无法在互联网上建立所有权和信用制度,如果任何资产所有权可以无限复制,所有权不具备唯一性时,就没有任何信用可言。

中本聪在 2008 年发表的著名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提出的方法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现实的解决方案,中本聪认为,信用体系的建立不能够依靠任何中心化的机构,因为中心化永远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从经济学理性行为人角度考虑,拥有信息的公司或者机构总会利用权力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同时,中本聪通过“时间戳”的概念和技术解决了资产重复性和唯一性的问题,即比特币所有权是唯一的且不能被无数次拷贝的。

无数人在网上提出疑问,下一个如同微信、淘宝、支付宝一样的应用是什么,在我们看来,下一个这样的应用一定是一个依靠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去中心化的信用系统。畅想一下未来,每个人通过社交软件、购物记录产生的大数据,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如果这些数据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在区块链上形成一个只有自己掌握私匙的哈希值,那么这些数据在全网公证后不可以被轻易篡改的同时,用户个人也能够掌握了自己大数据的所有权。举例来讲,如果用户 A 在国外需要租借一辆汽车旅行,那么 A 只需要讲自己的公匙和私匙提供给租车公司,租车公司就可以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 A 的信用状况,这样租车公司的信用获取成本降低将会间接的导致了公司运营成本下降,最终使得 A 能够以更加合理的价格租到汽车。大数据与区块链的结合使得地球上接入互联网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去中心化的全球信用凭证。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依靠区块链产生的全球信用基础协议即将诞生,未来的信用体系将会建立在一个由每个互联网参与者自己靠大数据搭建而成的区块链之上,区块链技术将会成为未来信用大厦的以及金融体系的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