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新闻“上链”会是下一个蓝海吗?

收藏
分享

写在前面的话

在数字技术与商业营销双重逻辑推演下,科技手段与内容创造、大众传播的整合,带来一种全球化、社会化、易于获取的全新媒体形式。

数字技术作为行动主体对中国新闻业态的影响,是当下新闻学界研究中国新闻业变迁的主流视角。人与技术的关系成为理解和反思中国新闻场域的新变量 [1] 。然而,在信息内爆、不实新闻、广告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之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反而是挑战重重 [ 2]

人民数字FINTECH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信息生产传播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对未来数字信息核链式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守门人”角色的淡出

数字技术作为行动主体对中国新闻业态的影响,成为当下新闻学界研究中国新闻业变迁的主流视角。

然而,在民粹主义思潮涌动下,信息内爆、不实新闻、广告欺诈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交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也早已广为病诟,人们对数字安全、隐私侵犯、财产损失等问题忧心忡忡。

有学者认为,已有的传播生态和秩序被颠覆,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架构也因此受到极大冲击,面临着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伦理的重建 [ 3]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曾经作为用户(user)的受众,正以新闻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多维身份在新传播格局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精英主义立场的专业新闻观逐渐被解构,何谓 “新闻”的定义权重新转移至用户手中 [ 4] 。相比以往经由传统媒体把关的“精英筛选”标准,新闻源由“大众筛选”或用户“选择即生产”的方式,降低了用户对虚假新闻的辨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闻把关的权威性 [ 5]

如此,新闻业传统“守门人”角色的逐渐淡出是否真能催生、催熟所有公众,依靠公众自身媒介素养辨识新闻真伪?这恐怕是个伪命题,让人细思恐极。

数字传播方式变革的痛点

在数字技术推广下,原子裂变产生的链式反应也适用于 社交媒体传播中指数级增长 的特征。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核链式传播——“传播源—激发层—裂变层”的链式传播,加剧了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的扩散,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为了涨粉,病毒式的扩散虚假新闻。

图: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核链式传播

在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之时,新闻文体的多样化也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守门人”的痛点。

1、自媒体新闻转述的偏差

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消解了虚拟现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界限。互联网新闻在传递过程中,某些新闻细节被 选择性锐化 (被保留的细节成为了剩下来的讯息的核心内容)或 强化性锐化 (以夸张的方式对某些细节进行强化) [ 6] 。在自媒体后续一系列的新闻转述过程中,新闻信息会因为实验对象受众的兴趣、态度、文化规范或刻板印象期待,而出现歪曲或被同化等现象。

2、开放性文本“无把关”

新媒体是典型的“无中心”传播,不仅没有严格的审核把关过程,受众对文本的改造也更为容易。社会化网络广泛普及以来,UGC(用户原创内容)成为受众接触的重要新媒体文本形式。

以往的电视报刊文本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严格把关,带有特定“意识形态”目的的系统化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让受众接受现有制度。而 “去中心” “无把关” “无边界” 等特点使新媒体的文本更为开放和包容,但也带来了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浅薄化”。

3、舆论“失范”

当终极价值与合法手段两者之间出现矛盾时,这种现象被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定义为“失范”(anomie) [ 7] 。从业者若不认可且没有遵守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就会造成失范现象。

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相对规范有序;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庞大,自媒体传播平台与规范的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的 价值观和立场不一致 两者发生冲突时 ,就可能造成新闻伦理失范 [ 7] 。且自媒体传播平台数量庞大,往往会 主导社会舆论 的走向。一些自媒体传播平台多次声称自己仅仅是一个“科技公司”,并不会引导新闻伦理的方向,但其实质正是 意识形态中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 现象,导致新闻伦理偏离方向。

4 、多元文本的虚拟化建构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传播更加强调 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建构 。新媒体能制造全新的情境体验。网络空间的文本、图像、音视频及三维虚拟空间,为受众制造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企及的新闻感官的奇幻体验,新媒体情境下的新闻的构建方式更为多元,也为 不实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 的方式。

即时性、空间感、互动性等这些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都已经通过技术实现突破,但在另一个维度上,也让 负面信息病毒式裂变传播 的特点更为明显 [ 8] 。网民的娱乐共享精神,使得信息在没有被“证实”的情况下便已经在自媒体上非理性散布。

公共新闻的概念伴随着自媒体而产生,个性化是其特点,当信源从传统媒体扩大到自媒体移动端时,缺少把关人的公共新闻中的“热点”新闻,更需要一个 真实、客观、可溯源的技术 把关支撑数字新闻新的生命。

区块链新闻的特性

区块链技术公认的革命性技术,是一种公开的、分布式的账簿,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

虽然区块链技术发端于金融领域,但其“ 去中心化数字信任机制” 却可以与新闻业域相组合,实现 新闻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去中心化 。新闻通过数字化转码与区块链技术组合便形成了 区块链新闻 [ 9]

区块链新闻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呈现的更为客观的、透明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新闻。它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所有的新闻生产、制作、传播等皆发生在“区块链”技术场域中,所有的过程皆在区块链程序代码当中留下痕迹,具有 透明可查且不可篡改 等显著特征 [ 9]

区块链场域中的新闻价值

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事件本身高度被关注,此时流言最容易产生。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自媒体引导者掀起的道德审判,经常是在未厘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助推舆论朝着主观判断而非真实客观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给人们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情境下抢“首发”吸引眼球,以最快的速度蹭热度增加点击量。

区块链新闻用块链式结构与分布式节点算法来 衡量劳动价值、维系媒体运作、激发受众参与、评价新闻产品 ,促使新闻实践摆脱无把关人的影响,实现客观、公正、透明的价值。

1 新闻来源可追溯,新闻生产公开透明

新闻生产流程的透明必然作用于媒体新闻实践的客观性,让新闻逐渐回归受众本位,促进新闻价值的回归 [10]

区块链包括源头评估、多节点验证机制分布式存储结构等,在信息收集、传播和分享过程中实现了新闻防篡改和可追溯。区块链技术的全程记录性和公开性则为新闻透明性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

通过对新闻源头的追溯标记新闻的可靠性,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在区块链的任意节点上实现对新闻真伪的辨识 ,全程透明且无法篡改,可以有效打击虚假新闻。

2 “技术把关”代替“价值把关”

在区块链上发布的新闻不能随意修改,即便被改动,修改记录会被全部记录下来,解决了传统媒体审稿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强、编辑权滥用等问题,使得内容审核更加客观。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免去了把关人的把关环节,人们的每次信息传播都是采写编发一条流水线进行 [ 11] ,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机构 。而当所有信息汇聚在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时,则所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新闻机构。

通过这样的共识机制实现“技术把关”,从而取代过去的“价值把关”,以确保新闻公告板的事实的客观性。这样,人们才能 由不带价值偏见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不是接触到带有价值偏见和情绪化的信息。

3 提升舆情分析和应对水平

在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网络环境中,任何篡改都会被记录,任何造假都会被追踪。这种情况下, 谣言自净机制将发挥作用 [ 12] 。最终,信息传播将保持原貌,舆论环境将趋于透明。舆情分析师可以从数据的数值、发生时间、交易流程、出处证明等细节的记录上,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例如在今年疫情大爆发期间,利用区块链从节点数据入手,处理数据的地点、内容等相关数据,截取热点词汇,在舆情发酵期间便可迅速处理舆情,以最快速度引导舆情,精确掌握舆情的真实状况,预测舆情走向。

结语

有人说,当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活新体验时,同样也会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成破坏甚至危害。

但若是恰当地操作技术或使用技术,坚持道德伦理至上,技术可以为受众服务,而不是受众为技术所困,在区块链与新闻媒体的跨界中尤是如此。

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的主导下社会化传播中,新闻在技术、资本和权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许多变化。被誉为“媒介伦理之父”的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教授提出, “真实、人类尊严和非暴力是全球媒介伦理的原生规范。”

即使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结合的前景光明,但区块链场域属于数字虚拟场域,与实体的对应关系并非一一对应,那么就将 警惕话语权力上的差异 ,带来形式上平等,实际却并不平等的问题 [ 9] 。并且 区块链只有机械判断却缺乏智能判断标准, 不能判定真理 。对于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我们也需要有对风险的更明确判断与警惕,技术应用的克制,技术伦理的约束,对于区块链技术等智能生产力这种新“核能”的安全释放至关重要 [ 6]

参考文献

[1] 束开荣孙彤昕 段世昌 刘海龙:《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1期,第10页

[2] 王斌:《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编辑之友》2020年第8期,第73页

[3] 刘明洋,王鸿坤.从“圈层传播”到“共同体意识”建构——基于2011—2018年“十大流行语”的话语议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9):56-62.

[4] 刘鹏,用户新闻学: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学开启的另一扇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2):5-18+126.

[5] 罗坤瑾.狂欢与规训: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2):68-72.

[6] 彭兰.变革与挑战:智能化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J].信息安全研究,2019,5(11):966-974.

[7] 常江.互联网时代的赋权和权力滥用[J].青年记者,2019(04):92.

[8] 刘明洋,王鸿坤.从“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J].新闻记者,2019(05):75-85.

[9] 谭天,张春朗.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J].视听界,2016(01):25-29.

[10] 张文娟, 宫承波. 区块链与未来传媒生态秩序院一种新的思维观和方法论[J]. 新闻爱好者, 2020, 000(003):12-14.

[11] 赵云泽,赵国宁.区块链新闻的概念、原理和价值[J].当代传播,2019(03):47-50.

[12] 郭恩强,梁杰兵.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重构——以“透明性”为中心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9(02):33-42+118-119.

作者 / 马迪尔

设计 / 周亦琪

出品 / 人民数字Fintech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