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将至,区块链会成为打假的终极利器吗?
文 : 棘轮 比萨
每年的“双11”都是一次盛大的购物狂欢,而今年,区块链技术或会在其中大放光芒。
实际上,阿里和京东、苏宁等电商,都已布局区块链。商品溯源,往往成为它们试水区块链的试验田。
看上去,区块链似乎天然适合电商平台:商品生产、流转全链路信息上链,消费者可扫码查询,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那么,在又一年“双11”来临之际,区块链能让消费者摆脱假货的困扰吗?
01 让钻石“上链”
一颗钻石,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区块链“身份证”。
在今年“双11”的天猫商城,只要进入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交易所开设的“比利时钻石馆”,用手机一扫,就可以看到这颗璀璨的钻石,是如何从海外长途跋涉,来到遥远的中国的——它的全部信息,都已上链。
这个新闻,是在11月3日宣布的。当天,在浙江的一个论坛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高调宣布,蚂蚁金服的区块链技术将全面参战今年“双11”。
在钻石之外,蚂蚁区块链溯源技术,已在进口奶粉和保健品、五常大米等商品上得以应用。
看上去,对跨境商品的溯源,似乎更受消费者欢迎——这些商品单价高,消费者担心它们是“出口转内销”的高仿。如今,在天猫国际商城,超过1.5亿件的跨境商品,都已通过区块链溯源。
天猫对于境外商品的跨境溯源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11月。在“全球溯源计划”中,天猫采用联盟链,将生产企业、海外质检机构、物流企业、消费者纳入商品溯源链路,保证产品的溯源信息不被篡改。
而被上传到溯源区块链上的产品信息,涵盖生产、运输、通关、报检、第三方检验等各种内容,用户通过支付宝即可扫码查看。
同样是在2017年年末,蚂蚁金服宣布与“国酒”茅台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基于区块链的防伪溯源服务:在物理层面上,采用明码暗码结合的特殊二维码与纸张设计;在此基础上,再搭建一层区块链系统,确保其信息能防伪溯源。
在产品溯源之外,蚂蚁金服也开始尝试在公益溯源、司法维权、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今年6月,支付宝开通了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区块链跨境转账服务。这一服务的首个体验者,是在香港工作的菲佣Grace。
菲律宾被称为“千岛之国”,拥有7000多个岛屿,很多岛屿未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区块链,由此成为了很多在港菲佣跨境转账的最佳途径。
当然,如今的“双11”早已不再是阿里的专场。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尝试将区块链融入自己的业务中。
02 商品溯源
与阿里相同,京东也将区块链赋能电商的第一步,选在了商品溯源领域。
供应链在京东的地位毋庸置疑。京东集团副总裁裴健曾向媒体表示,与竞争对手相比,京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供应链建设。
商品溯源是整个供应链的痛点,而区块链技术的溯源能力,可以使商家与供应链上的各方,以低成本迅速建立互信。
在此背景下,京东推出了名为“智臻链”的防伪追溯平台。这一项目由京东内部神秘的“Y事业部”开发。它成立于2016年末,以智慧供应链为主要研究方向。
智臻链的作用,是帮助京东供应商构建区块链平台——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商品一键上链;消费者也可以在这里,查询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的数据。
裴健称,过去一年中,京东区块链平台已接入500多家品牌商,覆盖1.4万多款商品,上链12亿多条溯源数据。
在京东智臻链的应用场景中,奶粉业务是发展较快的板块之一。早在2017年8月,京东就与奶粉企业惠氏联合宣布,将借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追溯。
也是在2017年,苏宁金融研究院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2018年,媒体报道,苏宁将利用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为“双11”提供风控保障。
在这个区块链平台上,金融机构能共享黑名单数据。失信、逾期、疑似套现、疑似欺诈、羊毛党、黄牛等20类数据,都会被共享。金融机构只要将自己的黑名单数据发布到链上,即可获得积分,它们可用于查询其他机构的黑名单数据。
另一家电商平台唯品会,也在暗中发力区块链。
据知情人士透露,唯品会在公司内部孵化了一个小型区块链团队,从事电商商品溯源。这个团队今年7月参加了迅雷举办的区块链应用大赛,并获得奖项。
在迅雷官网公布的获奖团队介绍中,这个名为“链享+”的团队,身后唯品会的Logo清晰可见。
区块链溯源不仅获得了电商平台的垂青,也在线下商超备受青睐。
2016年,商超巨头沃尔玛便开始尝试对中国的猪肉产品进行溯源。该系统由沃尔玛、IBM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
今年9月,IBM宣布,将要求所有美国供应商使用区块链技术,对自家商品进行溯源。其中,生鲜蔬菜供应商若不能在一年内完成改造,将会被沃尔玛强制下架。
03 并非万能
在商品溯源领域,区块链真的能让假货无处遁形吗?
真实的答案是:区块链,并不能完全杜绝假货,但它确实能增加不法商家的作恶成本。
事实上,区块链是一项技术,它提供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记账方式,解决了链上的“信任”问题。
但在商品供应链领域,问题不止在链上,链下的问题更加严峻、复杂。
第一个问题,就是商品可能在生产源头就造假。
以苹果汁的生产为例。厂家购买一批苹果之后,果汁的整个生产过程是在厂房里进行的。用的什么苹果,在生产过程中加了哪些添加剂……这些很难上链。
区块链虽然具备可追溯的特性,但是目前只能做到在物流和渠道这些链上环节可追溯,想要杜绝生产源头造假,单靠区块链技术是不够的。
第二个问题,是链上数字世界与链下物理世界的商品,难以精准锚定。
目前锚定物品的介质,主要是二维码和芯片(RFID)。它们都适用于标准品,但很多原材料是非标品,在现阶段无法和链锚定。
以奶粉为例,奶牛吃的草、喝的水,事实上是无法锚定的。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将部分非标品变得标准化,比如在运输金枪鱼时,将芯片放在鱼腹,再整条封装。
第三个问题,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人为掉包的可能。
以茅台酒为例。一瓶茅台在A车间生产,经过B、C道工序出厂,又在E、F等经销商、物流手中流转,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消费者可以在区块链上查询到这些数据。然而,如果中间环节有人作弊,真茅台仍然可能被“掉包”。
但即便在此时,区块链也能发挥作用——可以根据区块链信息,逐级查找“掉包者”。因此,对于潜在的造假人员和企业,区块链存在着一定的威慑作用。
“上链并不是万能的。但只要能在商品源头与流转过程中,增加造假者的犯罪成本,区块链就是有价值的。”从事区块链商品确权、溯源业务的哈希未来CEO贾英昊对一本区块链表示。
根源链创始人徐立春的观点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区块链溯源并不能解决假货与次品的问题,只能作为数字化存证工具,供人事后回溯。
在他看来,区块链溯源的目的是提升造假成本,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而非直接解决假货问题。
“消费者往往不需要溯源,真正需要溯源的,是监管者。”量子大学区块链研究院联合执行院长陈军表示。
“很多时候,溯源对消费者只能提供心理安慰。”陈军说,“但对于监管者而言,只要把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流程的时间、地点、操作者、动作、状态等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就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与问题原因。”
区块链技术在商品溯源领域大有可为,但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局限,其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某一平台用了区块链技术,就一定不存在假货了吗?未必。
要想真正杜绝假货,最需要的,是链上和链下结合整治,加强对生产厂家与中间环节的监督,让它们不敢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