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巴比特专访 | 抽象艺术家刘刚:科技奇点已经到来,加密艺术打破传统边界

收藏
分享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 如何将区块链应用于艺术领域 ”已成为当代艺术圈的前沿议题之一,加密艺术(Crypto Art)随之诞生。

自2019年年底以来,加密艺术如同潮水一般,涌向传统艺术的边界,无论是发行、交易,还是拍卖、策展,一个平行于传统艺术的链上艺术生态正在形成, 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刘刚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刘刚出生于1965年,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是中国最早从事纯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之一,致力于抽象艺术的创作和教学。

微信图片_20200913150211 左四为刘刚老师

8月29日,刘刚老师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最新个展“共有秩序”。本次展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下部分是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举行,集中展示1987年至今的抽象艺术作品;线上部分是在基于区块链的虚拟世界Cryptovoxels上进行展示,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将其数字作品NFT纳入个展的范畴。

在此背景下, 巴比特记者对刘刚老师进行了一次线上专访 。刘刚老师的微信ID叫“一生无用”,正如他在专访中所说“ 艺术已经没什么用,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 ”。他坦言自己身上有一种矛盾感,一面是60年代出生的人所特有的时代印记,导致他对电脑等新科技并不熟悉;另一面是他对科技发展有着乐观和开放的态度,“区块链将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极力支持自己的学生拥抱时代浪潮。

谈个展

本次刘刚老师的线上展览,是由其学生孙博涵所带领的BCA团队(Block Create Art)策划。半透明的开放式空间,1:1复刻线下特展的光影隧道,三层展厅外加光影瀑布,在 Cryptovoxels 中展现了38幅纯数字的绘画作品。截至发稿,该空间已有2955次访问次数。

微信图片_20200913145638

巴比特:这次个展为什么把作品放在区块链的虚拟世界上?

刘刚: 两个原因, 一是对区块链的好奇,二是为了支持自己的学生 。我的印象很深刻,当年我们创作艺术品,要先画出一张画,拍完胶片,经过扫描后变成数字形式,最后印刷出来。后来有了数码相机,大家都认为数码相机拍的薄,胶片要厚,但还是要经过两次转换成数字形式,所以一般还是用胶片。现在柯达、富士都消失,90后甚至都没有胶片的概念。因此要相信技术进步,特别是在版权方面,区块链可用来保护版权。

另外,区块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个行业大多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世界的未来肯定是他们的,只有年轻人敢拿自己的青春和金钱去冒险,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区块链上有所探索,画画是一生的事情,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能为他们尽微薄之力。

巴比特:具体是如何把作品放到区块链上?
刘刚: 这部分的工作是交给博涵完成的,线上部分和线下实体展览有所不同, 线上是纯数字化的作品,通过提炼此前创作的元素,经过数字化的手段和编程来实现。 在现实世界,我们通过LED屏来呈现数字艺术作品。这次在基于区块链的虚拟世界Cryptovoxels上,我们根据数字艺术品的一套模型(比如效果图),按照一定的比例在Cryptovoxels的坐标上同步,设置好相关参数就能搭建起来。
巴比特:本次展览的反馈效果如何?
刘刚: 效果不错,据博涵说得到了加密圈一众媒体和用户的支持,而且传统艺术圈也开始关注起加密艺术这一领域,相信未来会看到更多加密艺术相关的用例。

谈区块链

刘刚老师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 在那个充满艺术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岁月里 ,他迷恋于抽象视觉艺术的创作,借此表达内心被压抑的不安与浪漫。从最初的工业原材料,到宣纸、水性颜料和墨等东方媒介,他的作品大多体现在自身对材料的感受,从最初的金属工业原材料,到宣纸、水性颜料和墨等东方媒介,他相信“材料本身就是媒介,媒介自身就能体现其物性特质,所以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要把媒介的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令巴比特记者意外的是,刘刚老师对区块链的理解并非从虚无的艺术精神出发,而是更有实用性——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艺术品的溯源、鉴真和确权 。另外,相对于艺术家,他更倾向于教师这一角色。采访中,他感慨时代变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尽管自己难以突破过往的艺术习惯,但他寄希望于新生代的年轻人,积极拥抱科技浪潮,创作有个性有态度的艺术作品。

微信图片_20200913150400

巴比特:最开始是怎么关注到区块链技术?

刘刚: 早年我去过深圳的大芬村,那里的村民靠卖画为生,一年能产生几十亿的产值。后来我就想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卖画的平台,于是2009年成立了大学生艺术网。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一些程序员朋友,之后就知道了比特币。到2016年的时候看到了一本区块链的书籍,当时还懵懵懂懂,大致知道区块链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后来有一次和博涵一起做课件,我们谈到艺术品的版权问题,这时候就想到了区块链。

在大学生艺术网上,有1300多所美术院校注册,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有的人买艺术品是为了作品的经济价值,所以在封箱之后就看不到艺术品了。所以我们会去想 怎么做到既可以展示作品,又能解决版权问题。 区块链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技术特点,可以查询一件艺术品的来源和交易过程,这是对版权的尊重和保护。

巴比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加密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纯粹的机缘巧合,还是遵循艺术和技术发展的基本逻辑?
刘刚: 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爆发点,更多的人就会去接受。我很早就知道区块链,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加密艺术,直到去年才出现。我认为到了明年后年,加密艺术可能会以几何倍数的增长,应用将更为广泛。

很多人说艺术没用,但其实用处非常大。当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奇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任何一个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都需要想象力,不能只在规定的技术范畴里思考,通过学习艺术来给思维松绑。

巴比特:有没有亲自参与加密艺术的创作?
刘刚 :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我算是60后比较激进的一派,一直对新事物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我曾把年轻人中流行的数字滤镜融入创作,也 参与指导了这次线上加密艺术展的数字作品创作、通证化和具体展呈 。虽然一些从小形成的价值观和习惯是没办法改变的,不太熟悉数字技术的操作,但我绝对认可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意义,所以这种矛盾在体内不断地碰撞。

我理解的数字艺术是一串数字,比如我拍了一张照片,经过软件处理后,将其认定为作品,上传到网站上。如果要转让销售这幅作品,就必须利用数码设备,把这幅绘画作品扫描变成数字化的作品,然后我把原件毁掉。

巴比特: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加密艺术作品?
刘刚 :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世界,而不是作品本身。我是从事传统绘画的创作,所以会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来欣赏,比如构图、材料、颜色等,不光是这些表象,我还会思考这个作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艺术行业的壁垒看的太清楚, 一个人只要敢展现自己的作品,是没问题的, 好坏是人的主观评价,欣赏的逻辑自然就不一样。

谈加密艺术

传统的艺术体系是艺术家创作,评论家评论,画廊举办展览,藏家和美术馆收藏,这个体系已经运行100多年。而现在我们可以用区块链进行艺术品的确权,用加密货币来买卖艺术品。 传统的边界被打破,新潮涌流。

采访时,巴比特记者不禁想起了另一位艺术家刘嘉颖,今年7月,巴比特记者采访了加密艺术家刘嘉颖(见文章《 巴比特专访 | 刘嘉颖:不懂区块链的设计师,不是好的加密艺术家 》),她让我们看到了成为艺术家的另一种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人要成为艺术家,首先要在美院接受教育、学习创作,然后展览作品。如今在加密艺术中,一个人只要能利用编程来表达艺术创意,他就是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200913151103

巴比特:在你看来,加密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市场的一种挑战,还是一种补充?

刘刚: 既不是挑战,也不是补充, 因为它到来的时候,我们只能接受。 年轻人都接受这种方式,你不接受不行,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密艺术能保护艺术品的版权,另外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已经很流行了,我们不会再拿出一张纸来画画,在设计院校里都是用手写板和电脑,传统绘画里讲究的技法、颜色的美感等等,在未来的数字艺术里都能实现。
巴比特:加密艺术对传统艺术体系会不会造成冲击?
刘刚: 其实各个行业之间的壁垒在逐步被打破,以王宝强为例,他没接受过电影学院的教育和训练,经过当群众演员,成为一线明星。之前我们的教育还会反思这个事情,但是现在大家都不提了。因为当趋势来临,有足够的力量打破边界的时候,无论你是什么人,什么样的政策都阻挡不了。

我们可以 把区块链当作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区块链打开了艺术的范围,我们接受加密艺术,就像接受王宝强,我们不会因为王宝强没有经过电影学院的训练,而不买他的票。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思维去理解新的事物。

巴比特:在加密艺术里,一个程序员有个想法,通过编程创作了一个作品,还能卖出一个好价格,比如加密猫。这样的人能算是艺术家吗?你对艺术家的定义是什么?
刘刚: 艺术家就是个称呼而已,程序员也是个称呼,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创作作品,有人收藏他的作品,愿意花钱买,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时代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固有态度而改变。

对我来说, 真正的艺术家是用毕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你真实地喜欢而没什么用的事情。 可能别人不认可你的画,但你还是信心百倍地做这件事。很多人说这是疯子,其实不疯,他对这个东西很理性。我经常对学生说,你毕业之后只是说拥有画画的技能,连艺术还沾不上,但是10年、20年之后,你还在做这个事情,那才算是艺术工作者。

巴比特:加密艺术的创作者在网络上出售作品,寻求认同,艺术家不需要去签一个画廊,甚至不需要美术馆的认同,加密艺术创作是否能够脱离艺术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刘刚: 对于艺术家来说, 对加密艺术是持认同,还是怀疑态度,自己也分不清楚 。在艺术市场,我们把作品当作一种经济符号进行交易,从收藏的角度,我们这代人更习惯拿到实物,有实体的拥有感,另外是在纸上或板上绘画的习惯。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这样了,他们通过软件来创作,完成后可以上传到区块链上,签名后就直接发布了。科技带来的方便一定会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地会把传统的东西改变,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现在有人喜欢听黑胶唱片,但这是过去,只会成为纪念性的回忆,一定不是当下社会流行的一个标准。
巴比特: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对于“如何将区块链跨界应用于艺术领域”,有什么建议?
刘刚: 对于保守的人,无论我们如何建议,都无法撬开他保守的脑壳,只有吃亏的时候,他才会去学。任何事情如果不随着时代而都动,抵制科技的发展都会被淘汰掉。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