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现货--
交易所--
ETH Gas:--
EN
USD
APP

第二个比特大陆?嘉楠科技多位高管退出 知情人称管理层夺权内斗

收藏
分享

《科创板日报》(记者 柴刚)讯, 作为曾经的第二大比特币矿机厂商,连管理层内斗也向“大哥”比特大陆学习?

近日,杭州嘉楠耘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原董事孔剑平、孙奇峰、李佳轩,监事屠松华从主要人员中退出,新增孟璐为监事。同时,张楠赓由“董事长兼总经理”变更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企业联络人员也由财务张静变更为张宁。

多位知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这是由于管理层内斗,北京的张楠赓在与“杭州帮”争夺控制权,目前“杭州帮”已被边缘化,公章也由张楠赓控制着。嘉楠科技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比特大陆。

据透露,公司近期进行了各业务条线人员整合,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记者就此向嘉楠科技求证,相关负责人未正面回应。

实际上,嘉楠科技管理层分歧早有端倪。2019年1月,嘉楠变更工商登记,公司早期的三位联合创始人之一、董事刘向富退出高管行列,同时,监事秦风岭变更为此前的公共事务总监屠松华。

据此前嘉楠递交港交所的招股书显示,刘向富持股17.61%,是公司实控人之一,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他和另外两位创始人张楠赓、李佳轩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公司。

据此前媒体报道,刘向富退出董事,可能是因其与公司整体战略发展存在分歧:与竞争对手比特大陆不同,嘉楠本身不挖矿,也不经营矿池,大多数高管希望保持现状,继续将公司建设成为专注于加密货币挖矿和人工智能芯片的制造商,以便将来更好实现IPO。但刘向富对此并不认同。

虽然刘向富的退出远没有比特大陆吴忌寒、詹克团的内斗那么吸引关注,但势必会给嘉楠带来一定影响。

至于这一次张楠赓“去杭州化”,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或许是张楠赓看到了的比特大陆内乱,担心自己变成第二个詹克团。

张楠赓是嘉楠的一手缔造者。早在2010年,还在北航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他,就开始研究比特币矿机,后来干脆退学全身心地投入矿机研发。

2013年4月,张楠赓与李佳轩创立北京嘉楠耘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当年12月,刘向富加入。2015年4月,孔剑平、孙奇峰加入。2015年9月,嘉楠“迁都”杭州,更名为“杭州嘉楠耘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后来股权和管理层几经变更,截至2019年末,李佳轩、张楠赓、孔剑平、刘向富、孙奇峰的分别持股15.2%、15%、11.3%、9.5%和5.5%。

截至7月8日收盘,嘉楠科技报1.96美元,较上市首日12.6美元的开盘价已经跌去了84%。特别是自5月15日以来加速奔底,至今不到两个月下跌67%。在此期间,公司半年的禁售期已于5月下旬到期。

5月14日,美研究机构White Diamond发布针对嘉楠科技的做空报告,称其当时8.5亿美元的市值虚高,未来将下跌80%—90%,认为其新一代矿机不具竞争力,且转型AI芯片的尝试不会成功。在此之前,2月20日,另一家做空机构Marcus Aurelius Value指控嘉楠科技隐瞒关联交易、客户和经销商问题频发、商业模式无法持续“三宗罪”。

2月21日,洛杉矶一家股东权利诉讼公司Schall律师事务所指控嘉楠科技违反证券法,代表投资者进行调查索赔。时隔不久,另一家名为Rosen律师事务所代表参与嘉楠科技IPO的投资者对其提起诉讼。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比特币只是序章:万亿资管巨头 Hamilton Lane 揭秘代币化如何吞噬传统金融?

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普及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万字梳理美国关税往事: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抄袭

作者:Citrini, 分析师编译:Felix, PANews受美国加征关税事件影响,全球经济仿佛进入一种无序状态,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一步臭棋?分析师 Citrini 发文从历史...

行业观察|DePIN+AI正在书写DePIN机器人新时代前言

灰度第二季度TOP资产,新进三个项目资产,两个和DePIN相关,Messari显示DePIN赛道已经增长到500亿美金市值,第一季度融资规模和去年相比略增,但是项目数量显著减少,表明DePIN正在走向成熟化。 Messari 上月和 FrodoBot Lab 共同探讨了 DePIN+AI 构建的 AI 时代机器人范式革命,主要观点指向具身智能 AI 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算法,还涉及硬件升级、数据积累、资金支持以及人的参与。过去,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和大型企业的主导地位,使得创新速度受阻。而 DePIN 机器人网络的建设意味着,借助去中心化网络的力量,机器人数据收集、计算资源和资本投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协同进行,不仅加速 AI 训练和硬件优化,还能降低开发门槛,让更多研究人员、创业者和个人用户参与进来,同时期望机器人行业不再依赖少数科技巨头,而是由全球社区共同推动,迈向真正开放、可持续的技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