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电子货币是区块链的噩梦
本文作者:刘肖凡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 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
这两天被央行电子货币在农行试点,在苏州推广的消息刷了屏。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电子支付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中国金融的互联网化走向了下一个阶段。不出意外,全球各大国都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他们的货币电子化。朋友圈里的b圈和链圈人士都在弹冠相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为什么说法定电子货币是区块链的噩梦?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基于区块链的虚拟电子货币货币的特点是什么。
1. 账号匿名性。所谓匿名性,指的是区块链地址可随意在本地创建,没有人知道地址的持有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2. 记录公开性。虽然地址是匿名的,但是地址间所有的交易都是公开可追溯的,这个特性是虚拟电子货币被人信任的原因。
3. 用户全球化。电子货币是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只要联网就能转账,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使用。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央行发行的法定电子货币的特点是什么。
1. 账号匿名性。据说,小额交易地址可以随意创建,就类似每人都有一个小钱包,里面可以放一点零钱。
4. 账号实名制。在现在的世界里,每个人允许拥有的私人钱包不大,如果想要放大额现金,就要在银行开户。对于法定电子货币,如果一个钱包持有的金额超过上限那么就需要实名认证这个钱包。
5. 记录可追溯。法定电子货币的交易记录也是完全可追溯的,但是肯定是不会公开给公众查询的。
6. 用户全球化。法定电子货币也是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全球使用也不会有任何困难,并且各国法定电子货币之间的兑换可能可以通过电子渠道完成,方便快捷。
从功能性上来看,央行发行的法定电子货币已经和虚拟电子货币没有本质区别。并且还有额外的好处,比如和已有的经济体无缝连接,无需再进行用户教育。
题外话:一旦央行电子货币大规模推广,微信和支付宝的垄断地位都将不保。因为电子钱包的方便程度将不亚于微信支付宝,并且提款还没有手续费。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金服一定要和央行一起推广电子货币的原因。
虚拟电子货币加密货币唯一剩下的优势,或者说与法定电子货币的唯一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绝对匿名性,利于不法活动中的使用了。
更可怕的是,法定电子货币背后的关键技术,并不一定是区块链。账号的本地创建使用的是公司钥加密技术,这只是区块链技术中的其中一环。由于数据只需中心存储,所以并没有必要在一个网络中部署多个存储节点,存储节点之间也没有不信任关系,因此不需要以区块的形式存储和更新数据,也就谈不上区块链了。
这时我们不妨想一想,区块链到目前为止的最大用途是什么?答案是非常明显的:虚拟电子货币。比特币区块链上存储的内容100%是虚拟电子货币交易记录,以太坊区块链上存储的内容99%是虚拟的电子货币和各种token的交易记录。
在虚拟电子货币被法定电子货币取代,并且无法合法化token作为公司和项目的股份,或各种事物的所有权的情况之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被进一步局限。
由此推论,一旦各国央行电子货币大规模推广,那么区块链就将倒退回2012年,需要重新回到黑暗中摸索进入合法世界的途径。
那么区块链的出路在哪里?
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哲学问题:一个草根组织到底能不能提供社会范围的信任呢?我们不妨看看几个例子。
联合国是一个理想化的全球人类平等的乌托邦机构,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大国的政治角力场。
WHO是一个纯粹公益性机构,但是他们的运作也无法摆脱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很有可能另组一个新WHO。
回到电子货币的世界,我们再看看libra。这两天libra发布新白皮书,全面向强权妥协,不仅只用强势货币作为电子货币的价值锚定,而且还要乖乖的去走合规这条最长的套路。
也许,区块链最终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在技术浪潮一波波袭来的过程当中,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作为新技术的一部分存活下去。
也有可能,草根中会站出来一个英雄,找到区块链技术的下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