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李广乾:警惕区块链“金融抑制”,实体产业与金融属性应均衡发展
昨日(12月31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围绕一带一路,服务海外华人》全球视野区块链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以《中外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趋同趋势》为题发表演讲。内容分3个部分:一是区块链的货币属性;二是中国区块链的金融抑制与实体赋能;三是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及其趋同趋势。
首先,李广乾回顾了中国区块链的监管政策。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将比特币定性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该通知是为了防范比特币炒作,但并没有禁止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而到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时,则明确禁止代币发行融资等活动。
“区块链在业界被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3大类。对于公有链 ,Token是让这个系统维持运行的动力源泉,而中国禁止了token,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有链的发展,对区块链的产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他用“金融抑制”这个词来表达了观点。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尽管初衷是希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而区块链的金融抑制更加复杂微妙,禁止ICO等举措防范了金融风险,但也让公链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受到抑制。 国内公链平台为了规避金融属性,出台了诸多变通措施,一些措施在试图对实体产业赋能的同时,也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李广乾呼吁在进行区块链监管的时候,一定要有“金融抑制”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对区块链行业加深理解,正确引导区块链产业发展。
“公有链的技术架构最为复杂庞大,公有链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区块链技术的能力。如果我们在政策监管上抑制公有链的发展,实际上我们的区块链产业发展也将是不完善的,难以实现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初衷和目标。”其次,李广乾展示了欧美国家的区块链政策变化。 过去几年, 美国 主要围绕数字货币这一金融领域发布政策。然而今年7月,美国国会批准了《区块链促进法案》,专门成立了区块链工作组,推动区块链技术定义及标准的统一,探索区块链在非金融领域更大范围的应用,从而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保持美国高新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这个法案非常的重要,中国区块链专利申请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2%,大家都往实体赋能的方向去探索。如今美国也看到了这个机会,要求往实体经济的方向推广区块链的应用。”还值得关注的是 欧洲 信息化总体战略,他们主要从3个方面维护自身的“数字主权”,一是数字税;二是正在筹建统一的云计算中心,要求欧洲公民和企业相关的数据,只能存在欧盟统一建设的云数据中心里;三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另外, 德国 经济与能源部、财政部2019年9月18日也发布了“德国国家区块链战略”,核心思想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数字货币的应用方面;二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及其他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这表明德国对于区块链技术也有一种紧迫感,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区块链的技术,维持工业或科技方面的优势地位。
而就 中国 来看,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后,大家也都非常明白,也感到非常振奋,这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过去社会上对于区块链的非议和漫不经心,一扫而空。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列入鼓励类的产业发展条目当中,这对区块链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的利好。
最后,李广乾对区块链在全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和建议:
1.国外(美国、德国等)已经看到了区块链在数字货币发展的局限性,开始进行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往非数字货币领域(实体经济)赋能方向发展;2.既然中央已经将区块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方向,毫无疑问应该全面系统地发展区块链技术和产业,不能像瘸子那样走路,而应该实现均衡发展,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赋能的同时,也应该补齐区块链的金融属性:一是DC/EP,二是发展、规制通证经济,同时避免重蹈P2P覆辙;
3.未来,中国和其他国家将在区块链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赋能领域的双赛道上展开技术和产业的竞争。这种竞争将更加激烈,影响也将更加深远。这就要求我们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全面地构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来源:巴比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