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区块链式炒作,但STO到底能不能拯救贾跃亭和FF?
文/林君
本文为31QU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区块链公司EVAIO要投资贾跃亭的FF,融资还要用最新的STO模式”,今天曝出的这条新闻,让外界再次见识到贾跃亭绝地求生的实力。
不过情况很快发生反转,据腾讯《一线》报道,FF已经回应,“未得到此消息”。
虽然这场融资消息已经变成了典型的区块链式炒作,但也却让本就火热STO讨论,变得更加热烈。
STO是什么?有人称它是低配版IPO,有人认为它是有监管的1CO。
如今,对STO概念的探究已经在全球开启,而备受熊市折磨的区块链创业者们,也对这个年轻的融资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
这个新模式,能拯救如今冷清的币圈,还有与恒大缠斗的贾跃亭和FF吗?
1
全球热潮
据科技媒体36氪报道,电动汽车区块链公司 EVAIO 已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简称FF)、美国投资银行 Stifel 进行了接洽,EVAIO希望在三年内投资FF总计 9 亿美元,投资方式是STO。
虽然没有更多的投资细节透露,但无论是贾跃亭再次上演“绝地求生”,还是区块链公司反向收购其他科技公司,不过,被热议的STO融资模式,已经足够夺人眼球。
但几个小时后,这个消息出现反转。
据自媒体区块律动 BlockBeats报道,这场投资,可能“又是一场区块链式的闹剧”,类似币圈之前流传的笑谈:只是用了云服务,就宣称和BAT达成合作。
随后,腾讯《一线》报道称,FF已经回应,未得到此消息。
我们先抛开这场融资的真假,把关注点放在这个消息第三个亮点STO上。
STO,全称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型通证发行。这个概念,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币圈。
10月12日,Overstock旗下的tZero成为全球首家完成STO的交易平台。Overstock是美国十大电商之一,而借助STO模式,tZero在熊市中融得了1.34亿美元。
这个消息犹如一声惊雷,瞬间炸醒了沉寂的币圈,也引爆了全球的市场。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SEC共批准了31家STO,而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000家STO发行方在排队,等着审批通过,发行合规的证券化Token。
在欧洲,一家名为Spice VC的项目宣布,已经通过证券化平台发布自己的合规Token;另外一个DESICO的立陶宛项目透露,正在准备发行证券化Token,一旦完成,立陶宛就将成为首个进行此类融资活动的欧洲国家。
在国内,关于STO概念的讨论越来越多,无论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活动,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探讨,STO能否和币圈结合,能否在国内落地,能否拯救币圈?
一切都开始生机勃勃起来。
2
STO的本质
“STO模式很早就在海外出现了。”海外STO咨询公司 Liquid Value管理合伙人Matthew Graham告诉31QU,但真正火热,也就是在今年下半年。
在Share X创始人李刚强看来,STO模式火热,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币圈今年遭遇熊市,前期1CO的项目有多疯狂,如今币圈就有多沉寂,空气币的阴霾笼罩整个币圈;
二是,传统金融市场在今年也遭遇寒流,比如中概股IPO的定价和之后的流通性,都在今年跌入谷底。网上有数据显示,如果你持有某家中概股1%的股票,按照如今的流通性,可能要等待一年,才能全部抛掉。
因此,无论是币圈,还是传统金融领域,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活跃市场的融资方式。
STO的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炒热。
“直到现在,人们对STO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八维资本研究总监巍然告诉31QU。
如今行业普遍的观点是,STO介于1CO和IPO之间。
“如果用例子说明三者的不同,1CO就像一个裸奔的孩子,它空口无凭,依靠梦想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参与;而IPO就像是一个穿着十几层衣服的孩子,负重前行;STO中和了两者的特点,即借鉴1CO,保证流动性,解决了监管问题。”李刚强认为,STO的确有创新之处。
STO的创新在于,它将现实世界里的公司股权、债权等资产,转变为链上数字资产,对应到Token上,允许拆分与公开售卖。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STO有望成为初创项目融资的新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STO的本质,更偏向资产证券化。
3
“启动STO”
目前,对STO模式有明确监管只有美国SEC,大部分国家还在摸索中。
在一次分享活动上,Bankorus CEO Gregory称,STO也需要准备白皮书、招股说明书、通证经济、未来股权简单协议等一堆材料,还需要找律所、券商,等待3~6个月的审核时间,花费成本在3~5%之间。
但这已经比传统IPO要好太多。
在国内,监管对于STO还没有明确的态度,但已经有公司在尝试。
“至于基金获得这部分股权后,如何发币、售卖,我们会采取完全隔离的方式,然后将这部分收益以Token形式呈现,售卖给投资者,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能接触到股权投资。”ShareX 负责人朱江介绍说,他们的产品是一个专门做未上市公司股权Token化的平台,“前期,主要由平台收购,后续会引入券商,丰富平台的币种。”
ShareX打出的宣传语是“全球首家践行STO理念的股权Token化交易所”。据了解,ShareX近期推出了有滴滴出行股权价值背书的Token DDCX。“发行新Token前,我们会发布相关白皮书,告知投资者项目售卖的情况,比如股权有效期等核心问题。”朱江称。
有意思的是,目前,参与购买的,有70%左右是非币圈人。
而宣布开始STO的区块链团队并非ShareX一家。
10月30日,加密货币钱包BitKeep宣布启动STO。BitKeep对外负责人若然告诉31QU,它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经纬创投的估值1亿,将公司10%股权质押给基金,基金再根据澳洲的STO流程,将这部分股权进行分拆,按照一定比例发行Token。
“至于基金获得这部分股权后,如何发币、售卖,我们会完全隔离开,只会参与产品方向的宣传,以及一些大动作。”若然介绍说,“Token的售卖会不会溢价,主要看基金方和投资人的沟通,正常来说,首轮价格会按照估值来,后续不排除出现溢价现象。”
她还表示,由于Token价值等同于质押股权的价值,它的涨跌反过来也会影响公司的估值。“我的理解是,STO与1CO的差别主要是在合规上,整个流程其实和IPO差不多。”
4
STO的优势
STO本质上是一种将资产证券化,再进行Token发行的融资模式,STO出现后,可以打破原本资产流通性差的困局。
对于投资人而言,STO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有优质资产背书的投资。
“此前,中小投资者根本接触不到独角兽的股权投资,整个过程不公开,也没有很好的流通性。区块链和STO出现后,我们能将股权对应到Token上,很方便就能将这部分Token公开出售给投资者。”Share X 李刚强认为,将股权打散、打碎后出售给投资者,将会大幅度提高流通性。
对于项目方而言,STO同样优势明显。
1CO已经被监管部门列入不合法范畴,对于新项目来说,IPO又是高门槛,“项目方融资时,会倾向于选择比IPO融资周期更短、条款更灵活,投资人更广泛的方式,在这些条件之上,还有合规的需求。”Matthew Graham告诉31QU,STO恰好满足了项目方快速融资和合规要求。
5
STO可能只是大玩家的游戏
据Eurekahedge加密货币对冲基金指数,其追踪的加密基金今年的投资收益非常不理想,亏损的平均幅度达51.58%。一位TokenFund 合伙人告诉31QU,今年以来,他们几乎没有把钱投出去,原因是市场太差,如果把钱投出去来,很大概率是收不回来的,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不投。
机构不投钱,区块链团队资金紧张。
“现在很多团队融资困难,我们跑了好几家机构,机构投钱非常谨慎。”创业者李祥告诉31QU,他们是今年9月份启动的区块链项目,但一直没有找到投资方。
一方是投资机构亏损,不愿意投钱,一方面是区块链项目团队没钱,找不到投资方。此前1CO被热炒的时候,有的团队仅凭一份白皮书就能融资百万、千万元,不存在融资难的情况。后来,乱象频出,这种模式也被监管部门叫停,新的创业团队急需找到新的融资模式。
STO出现后,能不能打破这种融资困境?
“我们还处在对STO的定义阶段,很难说STO会不会取代1CO,因为两者概念并不相同。”巍然介绍说,“突破原有模式的同时,STO比1CO更强调合规,这种模式无疑更具有想象力。”她认可STO方便更多大机构、理性投资人进场的观点,给区块链行业带来资金,对行业来说是好事情,至于STO会不会让原本已经1CO融资的团队,转向STO,她也没有确定答案。
“STO是1CO山穷水尽、金融证券化市场落入困局的产物。”李刚强明确表示,“短期内,不能对STO将带来区块链春天抱有过多幻想。”
STO概念好,但落地难,尤其在各国政策相差悬殊情况下,符合美国STO法规的项目,大概率适应不了其他国家的监管。
今年1月,金融大鳄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购买了Overstock价值1亿美元的股票,而后者正是tZero的操盘手,虽然Overstock CEO表示这笔钱不会被用到加密货币行业,但这个tZero项目背后,仍然可以看到大机构的身影。
今年8月,福布斯报道称,金沙江资本(GSR Capital)参与了tZero项目,不仅直接投资tZero,还购买了其母公司股票。对此,Overstock CEO透露,为促成这项投资协议,金沙江资本与tZero和Overstock.com分别签署了独立的意向书,还有三家亚洲、中东投资机构也参与了本次投资。
根据规定,STO要求参与者是合格投资人,具有一定的资产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再加上申请过程高昂的成本,可能发展到最后,无论是STO投资者,还是发起者,最后可能都会是大玩家的“融资游戏”。
因此,想要STO来拯救如今币圈的想法,实在是太牵强。
“我不能确定谁会成为STO玩家,但我确定,不会是现在的1CO玩家。”某业内人士告诉31QU。
6
STO的困境
虽然STO刚刚兴起,就已经受到很多人质疑,比如STO是不是空中楼阁?因为即使孕育了STO萌芽的美国,同样没有明确的STO监管标准与流程。换句话说,大家所说的STO监管规则,并不是为专门为STO设计的。
反观国内,即使币圈开始热议STO,乐观的人甚至认为“可能取代1CO,成为接下来区块链团队主要的融资模式”,但是,主流声音还是聊聊无几,尚看不到一个完全中国基因的STO项目。
“会选择STO的团队,一般不会是头部企业,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采用传统的融资模式已经足够,只有New Money才有动机改变现状。”巍然表示。这种说法也被李刚强证实:“大公司不会喜欢这种模式,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步骤。”
无论是1CO还是STO,最后的落脚点都是项目。
Primitive Ventures 创始合伙人Dovey Wan曾撰文指出,即使采用STO的项目,对投资者来说也和1CO一样,如果不是有优质资产背书,同样会出现空气项目。另外,反而是接受了证券监管部门监管的STO代币,需要严格遵守转让、出售等规定,会极大影响代币流动性。
“采用STO方式募集资金,走完所有合规流程,成本支出大概在5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一位业内人士称,相对于1CO的一键发币,高企的前期成本会将很多圈钱项目挡在门外。
不过,STO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浑水摸鱼的空气项目呢?比如类似BitKeep的项目,在进行股权代币化的时候,会不会有投行与项目方共谋,虚报估值,进而将过高的风险转嫁至代币售卖过程?
在一个今年9月中旬组建的STO讨论群里,可以明显发现,对于STO,大家从开始极力拥护,认为它将开启一个时代,逐渐发展到谨慎站台,甚至有人开始举起唱衰、贬低的大旗。
这种转变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对STO态度的转变,当最初的狂热褪去,STO逐渐显露最真实的面貌,它既不是区块链项目的“救命稻草”,也不是解锁区块链融资难问题的“万能钥匙”。
-----------------------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下,STO,能否拯救与恒大纠缠的贾跃亭和FF?
答案是肯定的。
实际上,FF在今年还传出要1CO的消息,但能否推出优质的底层资产?能否再次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这两个问题,却没有答案。
将资产证券化,再利用Token进行公开发行,STO看起来很美满,但真正落地却很骨感。
如今,关于“STO是更好的融资模式,还是披着外衣1CO”的讨论还在进行,暂时不会停止,也不会有明确答案。
从本质来说,STO与1CO无关,但正是由于区块链技术、Token的出现,才有了将资产证券化落地的可能,而区块链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STO带来的红利,仍有待观察。只有更多案例出现,STO实际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打破“STO是镜中影、水中花”的评价。
而这一过程,注定漫长而曲折。